扎染,古称绞缬
据《实仪录》载
“ 汉年间有染缬色法 不知何人所造 ”
在白布上扎出各种花纹图案
让那扎好的布料缩成一团团 一个个的疙瘩布
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苍山脚下,洱海之畔,矗立着一座古朴幽静的自然村落——云南大理周城。周城之美,不仅在于风光,它奇特的是,路边随处可以见到一块块蓝、白、红相间的扎染布随风飘荡,它们是周城另一幅独特的风景画 —— 白族扎染。
周城段氏创建的璞真染坊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染坊几起几落,历经风雨飘摇。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白族扎染技艺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任坊主夫妇段树坤、段银开也分别被命名为云南省、大理州级非特质文化遗产白族扎染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因为扎染技艺的抢救、保护与传承事业发展的需求,两位传承人在原周城民族扎染厂的基础上,建成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并成立了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
通过长期对传统扎染制品的抢救、挖掘、整理,他们收集几经失传的传统图谱达1800多张,模板3600多块,传统扎染制品700多件,使得白族扎染的大批珍贵藏品得到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展示。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段树坤在《云南民族传统技艺——白族扎染技艺》一片中说:
现在的有些扎花技艺都失传了
我们保存这些比较珍贵的图案图谱以后
就根据这些图案图谱把它更好的挖掘
让它更好的传承下去
像这个月簇毛虫花
这个是月簇花
这个是毛虫花
画上一横按照毛虫花的样子把它扎出来
它就形成这个样子
像这个花朵两蝶花
它中间是有两只小蝴蝶
然后这些都是一个花的花朵的形状
还有很多很多比较复杂
比较珍贵的一些古老的图案图腾
现在在市场上基本上都看不到了
所以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讲都是比较珍贵
以后这些东西就作为我们博物馆永久馆藏的东西
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这些
把更好的实物挖掘出来
把我们这个民族的扎染技艺
更好的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俗称“印花布”或“扎花布”,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
扎染工艺出现较早,始于公元前二世纪。据《实仪录》记载:“汉年间有染缬色法,不知何人所造”。从《南诏国传》和《张胜温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10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懂得了“染采纹秀”。宋代《大理国画卷》所绘制的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
在盛唐时期,扎染已在白族地区成为一种民间时尚,同时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帝进献的贡品。因主产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而人们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周城扎染的色彩主要是蓝色和白色。蓝白二色是白族扎染的主色调或者说是基调,一般的图案均为蓝底白花。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色彩,如青底白花、黄底白花、红底白花等。扎染图案十分丰富,根据扎染布不同的尺寸和用途来区分,常以当地的山川风物作为创作素材,其图案或苍山彩云,或洱海浪花,或塔荫蝶影,或神话传说,或民族风情,或花鸟鱼虫,妙趣天成,千姿百态。在浸染过程中,由于花纹的边界受到蓝靛溶液的浸染,图案产生自然晕纹,故每块扎染都独一无二。
图片 ┃ 白族扎染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泠染制而成,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古籍曾生动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大理白族地区的扎染所用的布料,过去采用白族自家手工织的粗白棉土布,但由于现在土布已较少,所以目前主要使用机织白布、包装布等。染料为苍山上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其中板蓝根居多。
白族扎染工艺过程分设计、制版、上稿、扎花、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工序;加工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
扎染第一步便是设计,讲究形与艺的完美结合,这也是最考验传承人的审美能力。段树坤在《云南民族传统技艺——白族扎染技艺》一片中为我们演示了扎染技艺的一部分。
他首先确定所要扎染的布的大小,然后裁好宣纸尺寸,接下来再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在脑海中构思图案。然后提笔在画纸上一气呵成,中间没有丝毫停顿和犹豫。他专注于其中,这宣纸和画笔仿佛已经化作白布和针线,一笔一划正是那一针一线。
草稿画完以后,一块蓝白相间的扎染作品,已经出现在他的脑海中了。
怎样将图案在白布上显示出来呢?白族人民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一代代不断地改进摸索,终于有了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那便是制版。
首先将画好的草稿平铺在桌面上,铺上一层透明的塑料布,然后将塑料布和画稿用大头针固定在一起,接下来就用打孔工具在塑料纸上根据图案的线条打出小孔。这工作看似简单,其中大有讲究。打孔时,不但孔与孔之间的间隔必须保持一致,而且每一锤的力度也需要恰到好处,全靠多年经验的积累。最终塑料纸上的小孔形成稿纸上的图案时,制版也就完成了。
制好的母版不仅可以进行一次上稿,保存得当的话是可以反复使用的。
母版制好后便可以开始上稿了。首先将塑料纸平铺在白布上,用沾有靛蓝染料的刷子在塑料纸上均匀的涂刷,染料就会透过塑料纸上的小孔在白布上形成一个个小点构成的图案。刷染料的时候也有一定讲究,染料的沾取必须拿捏得当,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不可。其次,涂刷也是需要功夫的。带有染料的刷子刷取图案时不能太用力,不然图案便会被染花。用力太轻,染料浸不入白布之上。同时,涂刷的速度还要快,否则染料也会因为浸染得太多,太轻太重太慢都会影响到下一步的扎花工序。
上稿完成后就进入扎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扎花。扎花,原名扎疙瘩,是用手工缝扎布料的工序,即用折、叠、挤、缝、卷、撮等方法在白布上扎出各种花纹图案,再根据图案进行扎花。让扎好的布料缩成一团团、一个个的疙瘩布,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扎花是扎染中第一道关键的工序,任何漏扎、错扎、多扎都会影响图案成形。扎花时人们用肉眼很难看出纹样的形状,只有经过了浸染、拆线后才看得出最后的效果。而扎花一旦完成,不管扎得好坏都已无法改变。所以扎花不仅需要耐心还需要高超的手艺。
图片 | 不仅是美观,白族扎染还代表着灵巧和智慧,在很多人心目它就是大理最耀眼、最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由于扎花是一项需要耐心的精细工作,所以白族扎染的这一环节都是由妇女担任。在大理周城这个扎染之乡,常常看到妇女们三五成群,一边唠家常,一边飞针走线,一块块看似普通的白布就这样变出一簇簇的布疙瘩。
大理周城白族的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和基础,两种颜色自然过渡。这种过渡一方面是靠扎花时控制针法松紧,使图案相间处有缓冲地带;另一方面是由于扎染采用植物染料,经过漂洗后略有脱色,色彩对比淡化后蓝白相间中反而透出一种朦胧、柔和的美感.
白族扎染的蓝、白两色在色系上均属冷色调,给人的感觉是宁静、平和、淡泊,这与白族人民传统的善良、平和的民族性格和开放、宽容的心态是一致的。白族是一个尚白的民族,认为白色是吉祥的象征,以白色为民族服饰的基调。而蓝色则有希望、纯朴、真挚的含义。蓝白结合即表示清清白白、光明磊落。扎染的色彩偏向实际上是体现出白族人民内心的平和以及对淡泊宁静的追求。
- 浏览 809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