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无华的建水紫陶,其中却深藏玄机。

无釉磨光

是建水紫陶的重要特色之一

也是整个制作工艺中

最为耗时耗工的部分


1953年建水紫陶

被国家文化部列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2008年6月  建水紫陶制作技艺

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jpg

2.jpg

3.jpg

图片 | 建水陶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它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艺术于一身。

2016年7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水紫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建水紫陶是云南省建水县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始于元末明初。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红黄青褐白)制作成型,经过书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工序,陶器色泽深紫,花纹雪白,叩声如磐。其中胎色若羊肝者,尤为上品。

作为与宜兴陶、钦州陶、荣昌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的云南建水紫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特别是"刻坯填泥"和"无釉磨光"工艺在我国传统陶瓷工艺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一旦敲击铿锵有声,可谓“体如铁、色如铜、音如磐、亮如镜、光照鉴人”。

一把小小的紫陶壶,所蕴含的制作技艺是外人无法体会的,壶身,壶嘴、壶把紧密配合,天衣无缝,外表朴实无华,而其中却深藏玄机。

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有一个名叫碗窑村的村落,这个村子一直以陶瓷为业,建水紫陶就始发于此。作为云南特有的民间陶器工艺,它在历史上曾一度突破区位条件的限制而享誉海内。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起起落落的发展历程,已成为我国制陶业中的瑰宝之一。

建水紫陶的制作原料,就是来自建水县碗窑村附近的一座五彩山。在这座山上分布有七种颜色的泥土,这些彩泥土质极其细腻,含沙量少,并呈现出天然胶泥状,是制作紫陶的最好原料。

五彩山的泥土一旦离开山体后,就会变得坚硬如石。据当地人介绍,并非所有的彩泥都是上好的陶土,只有那些颜色纯正自然、土质细腻、纯净无杂质的彩泥,才能适应建水紫陶特殊的工艺流程,才能够制作出精美绝伦的建水紫陶。

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徐荣洪,在《云南民族传统技艺——陶器烧制技艺》关于建水制陶的采访中说:

我们需要的陶土就在五彩山一带上

你看从水塘边过来

刚好看得出有点颜色

它的土层不厚


上面的要不了

下面的也不能用

它的土层不会超过七十厘米

所以说它是一个矿

一直延续着过来


所以采取陶土相当困难

需要人工一块一块的把它捡起来

 

在长期的制陶实践中,工匠们将建水紫陶的生产工艺粗分为八个步骤,即制泥、拉坯、绘制、刻坯、填泥、修坯、烧制、磨光。从每个具体的生产环节又可对这些纷繁的步骤分为三大类:一是对泥料的处理;二是对泥料的加工;三是对陶器的表面装饰。

拉坯在整个制陶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是决定紫陶作品形态好坏的第一步。坯的外形,在工匠的制作中已经历过无数次实践,它的高矮胖瘦、浑然天成的气质在制作前已经形成在工匠心里。无论大气磅礴还是典雅秀气,全凭艺人们一双灵巧的双手,在泥车旋转之下将泥拉成器坯。

由于建水陶泥的特性,拉坯时不仅要注意造型,而且还得注意收缩比。两手的力度、上下厚薄的铸就、生气勃勃的艺术外形就在一瞬间呈现出来。


4.jpg

5.jpg

图片 | 建水紫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


在完成好拉坯步骤后,工人们将坯体小心翼翼地放置在自然通风处慢慢阴干。阴干的时间,一般会根据天气状况而定。这些坯体在空气中自然蒸发体内的水分,从柔和的外表一点点坚强起来,为后面的制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拉坯成型后的陶器,需要进行表面的装饰。装饰的作用是赋予紫陶一件风格迥异的外衣,是决定紫陶文化品味的核心制作步骤。这其中包括:绘制、刻坯、填泥、修坯几个步骤。其中最重要的绘制工艺,是在将坯体放置在通风处阴干到一定程度、在修坯之后根据需要进行。建水紫陶装饰的形、色,是在绘制后通过刻填工艺实现,所以,建水紫陶的绘制只需单色。在绘制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坯体处于一定的湿度。

建水紫陶的代表性人物、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陈绍康大师,现年70多岁,出生于制陶世家。他从小就喜爱中国传统书画,几十年如一日的书画练习,使陈绍康能书会画,精于雕刻设计,并谙熟一整套建水制陶工艺流程。因身体状况,陈绍康已很少亲自作画,但谈起建水紫陶,老人仍然兴奋不已。在《云南民族传统技艺——陶器烧制技艺》关于建水制陶的采访中,陈绍康说:


在这个上作字作画

基本功要好

不像纸上

平的好写

这个七孔八弯的

难度比较大

所以我劝大家要练好基本功


这个瓶是S型

也是最好看最难装饰的瓶

也是建水陶四大花瓶

其中最漂亮的博古瓶

因为建水陶的花瓶有

博古瓶直口瓶蒜头瓶美女瓶

这四种瓶是我们传统比较好的造型

四种瓶跟全国各地的都不一样


在这上面作画

首先你基本功要过硬

要明白这个构图


建水紫陶在烧成后还需经过打磨的程序,所以还原的程度十分重要,还原不够则很容易经打磨后呈现难以控制的斑纹,也就是“窑变”。但对于陶艺创作来讲,有时产生的偶然效果可能会同图案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成为“妙品”。


6.jpg

7.jpg

图片 | 建水紫陶是在湿坯状态下,就用毛笔和墨汁等工具,手工在湿坯表面进行写绘装饰。


说到紫陶的艺术形态,就不得不提到建水紫陶特有的“残贴”装饰和“淡艳”装饰手法。“残贴”装饰手法,是以我国传统书法为装饰主题,利用彩泥交替填充的方法,将不同的书法在陶体上做出层层叠压的艺术形式;“淡艳”装饰是指根据中国传统水墨画“墨分五色”的艺术效果,选用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各种色泥土,以平涂的方法在泥坯上从浅淡到浓艳逐步过度填彩,以表现画面的虚实。

在紫陶装饰中,“断简残贴”及“淡艳装饰”常常是结合使用的。使用不同色彩的泥,分色区贴入陶坯装饰区域,构成了富有抽象意味的装饰效果,形成了建水紫陶独特的装饰图案。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水紫陶装饰上的体现,是一种久远的、发散的文化现象。而建水紫陶所兼具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满足了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它别具一格的艺术装饰、 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承载着建水人家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深厚的民族情感。

如今,在方圆不到 1 公里的建水碗窑村,沿路遍布着数十家私人紫陶作坊。这里已经成为游客到建水旅游的景点,每家陶坊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制作、销售各式各样不同风格的紫陶作品。慕名而来的书画名家、艺术爱好者也聚焦在这里,和制陶艺人们共同合作创造出更富有艺术品味的现代紫陶作品。

云南建水紫陶艺术,可以说是通过一代代制陶艺人的努力,在不断地制作过程中借鉴、融合、创新,并结合本地的独有的文化特征发展至今,逐步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制陶工艺,让自然的无生命的陶土,逐渐按艺人的创作意图得以变化,使得紫陶获得永恒的艺术生命。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摄制团队自2015年开机,历时近3年,行程10万多公里,足迹遍布云南省20个多个市、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传统手工技艺类为主,拍摄和展现民间最原始的手工流程,并选择不同门类中技艺娴熟、名望较高的传承人进行访谈。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既关注民族民间工艺的普遍性,也通过传承人的个人经历,彰显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独特个性。通过记录手工艺品的制作和讲述手艺人的故事,展示云南各少数民族积累传承下来的精湛“绝活”,让更多人了解云南、体验云南手工艺的精湛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