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供佛用的“扎”和“董”,技在传神

傣族剪纸

题材内容以佛事活动为主

目的最初是用于宗教祭祀

也多用于民俗活动和装饰


这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

唯独傣族见得到的技艺


2006年傣族剪纸手工技艺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jpg

2.jpg

3.jpg

4.jpg

图片 ┃ 2009年,傣族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目一同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东南部,有一座民族风情浓郁,景色秀丽的城市——芒市。芒市,傣语称“勐焕”,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同时它也被国内外誉为“孔雀之乡”、“黎明之城”。

走进芒市的傣族村寨,从佛寺、奘房到普通的农户家中,随处可见剪纸作品,其中以寺庙中的剪纸最为繁多、精美。无论进入哪一座寺庙中,都会在门上、墙面、顶下等地方,看到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剪纸。比如为佛宝遮阳挡雨的宝伞;大和尚讲经时扶持的长柄圆扇;从寺顶垂到人们头顶的长幡;还有梁上一排排悬挂的宝灯以及奘房供品、佛龛装饰等等器物上,都有剪纸作品。寺庙的建筑外观,也大量运用了独特的剪纸艺术进行装饰,并在墙面、柱脚、窗框刻画有剪纸形式的图案花纹。

芒市傣族剪纸的手工技艺流传了千百年,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傣族剪纸的产生及发展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傣族的信仰里,佛的教义是一切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指南。因此,芒市傣族剪纸的题材内容主要是以佛事活动为主。


傣寨中佛寺旁边也立有很多根竹竿,其上方穿有长达数米的各不相同图案的剪纸作品,组合成剪纸吊幢。而在佛寺内的吊幢、挂灯、横竖佛幡以及各种供奉赕佛礼物的圆桌上,也插有不同颜色的剪纸“董”和“扎”。

每当“进洼”“出洼”“堆沙节”“泼水节”的时节,傣家人就要在各自堂屋的佛龛上,插上一定数量的剪纸“扎”和“董”,以求佛祖保佑家事顺利,家人安康。


在《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剪纸(傣族技艺)》一片中,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张引说:

这个是“扎”它是三角形的

使用的时候是分开的

上面贴一个小竹签

像个小彩旗一样

供在佛那里或者敬奉神


像这一张是“董”

这个“董”像钓鱼竿的鱼

它其实是鱼的变形

我们看它这像鱼头这像鱼尾

传说有一个渔夫在佛祖的点化下

就放弃了打鱼的行当

打鱼是杀生

所以他把鱼竿就供给佛了

后来傣族就都要用“董”来供佛


“扎”也有一个传说

“扎”像一面小彩旗

传说佛祖在菩提树下成道的时候

有很多魔王来捣乱

魔王就用箭向佛祖这里射来

这些箭到了佛祖这里全变成了些小彩旗落到了地下

所以以后傣族就用像小彩旗的“扎”来供佛


供佛的图案基本上就是一些寓意吉祥的

傣族认为最美好的事物供给佛

在傣族人民心里美好的事物就是花 佛塔

所以傣族用“扎”和“董”供佛


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傣族传统的

唯独只有傣族见得到的东西了


5.jpg

6.jpg

7.jpg

8.jpg

图片 ┃ 传统工具和现代工具的应用,造就了傣族剪纸粗犷朴实而不失精细传神的艺术风格。


早期的傣族剪纸大多是以宗教内容为题材。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外来文化包括中原的剪纸也影响到德宏的傣族剪纸艺术。北方中原地区的剪纸大多数都以表达生活情愫为主旨,受他们的影响,傣族的民间剪纸不再局限于佛教题材,开始摄入更多生活题材的内容,久而久之,傣族剪纸也融入了更多生活的气息。

傣族剪纸图案的动物纹样还有马、牛、龙、凤、蝙蝠、狮子、马鹿及各种奇兽异鸟。这些动物图案的使用都有固定的寓意和内涵。人物的剪纸不同于动物的剪纸,在傣族传统民俗剪纸中,动物呈侧面,人呈正面。以男穿裤,女着裙区分性别。这些剪纸充满了率真质朴的意趣,具有很强的概括性,突出轮廓线条的表现力,以传神见长。

傣族的剪纸还常以菩提树作为创作素材。当地人认为,菩提树是智慧与善良的化身,在这里至今也流传着许多与菩提树相关的故事。相传很早以前,释迦牟尼就是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修行了七天七夜最终彻悟成佛,所以菩提树在当地被赋予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备受人们的尊崇。在很多的剪纸图案中,与佛教有关的菩提树和莲花最为常见,其中“花”的图案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可谓花海如潮。傣族剪纸手工技艺有“凿”“刻”“剪”三种手法,所以需要的工具不仅仅是剪刀,还有刻刀及凿子、木锤。创作者需要根据所剪的图案选择合适的工具。甚至有些工具是根据手艺人的特别需要专门制作的。各类剪刀、刻刀,都具有尖、利、薄的优点,一般可剪 6—8 层纸;各类凿子和锤,有稳、钻、灵活的特点,根据用力大小,一般一次可凿 10—50 余层纸。凿子和刻刀一般用于制作傣族剪纸中所特有的“董”和“扎”。

很多傣族群众在生产生活的时候,将剪刀以及纸张随身携带,休息的时候就拿出来进行剪纸创作。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剪刀作笔,以红纸为画,描绘出一幅幅自己心里的美好图景。傣族剪纸手艺人会根据所要剪的图案的难易程度,以选择是否画出样稿。但对一些熟练的剪纸艺人来说,可以做到手随心剪。


9.jpg

图片 ┃ 傣族剪纸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邵梅罕


在芒市风平镇弄么村的傣族村寨。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邵梅罕说,自己还是小孩子时,因为常跟随大人参加傣族祭祀活动、深深被那些随风飘动的剪纸所吸引。于是自己也悄悄拿起剪刀,有模有样地临摹起来。直到有一天,她的天赋被村里老一辈的剪纸人发现,开始手把手地教她。就这样,她学会了这种古老的剪纸手艺。


在《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剪纸(傣族技艺)》一片中邵梅罕说:

我是弄么村的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

剪纸我是从十五岁的时候

边读书边学剪纸


剪纸是我奶奶她们要剪上奘房的“董”和“扎”

奶奶就教我剪

妈妈也教我剪“董”和“扎”

“董”是怎么剪“扎”又是怎么剪


我们读书放学后还要做农活

读到四点以后就放学

放学以后就做农活

把纸放在竹篓里就拿出来学习了

从小学习剪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


2004年4月,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将邵梅罕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方面的天才传承者,并把她的名字和作品录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才传承者图文库中。

邵梅罕的剪纸走出了世界,也把德宏傣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瞬间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展现给了世界。现在,邵梅罕还成立了傣族剪纸艺术馆,希望能有更多人前来学习剪纸艺术,并且将其继续传承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