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云南古老民族
民歌演唱口头形式传承
记录民族历史文化知识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
图片┃景颇人的象脚鼓舞中也有竹笛领奏。
景颇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分布于陇川、盈江、梁河、芒市、瑞丽等县市,部分散居怒江州泸水、保山市腾冲、临沧市耿马、沧源等县,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共有147,828人。有景颇(大山)、载瓦(小山)、龙俄(原称浪速)、勒赤(茶山)、波罗等支系。
景颇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分属景颇语支的景颇语和缅语支的载瓦语两种语言。主要崇拜万物有灵,传统节日有目瑙纵歌节、新米节、采花节等。
景颇族原生音乐,有民歌、舞蹈音乐和民间器乐几类,每类又包含多种品种。
民 歌
民歌是景颇族主要的音乐种类,包含山歌、吟唱调、劳动歌、儿歌等类和部分小调。
● 山歌
山歌是在野外演唱的民歌的统称,内容多为爱情婚恋、劳动生活,风光景物等,歌词多即兴创作,演唱形式有独唱和对唱。山歌类民歌在不同支系中,有恩准、直摸、板直、直作等不同称谓,音乐形态各具特点。
比如:山歌(直摸zhí mō)《现在是播种的季节》,歌词意译:
哦哟哟哎!
现在是播种的季节,
报春鸟叫了,
布谷鸟鸣了。
在这季节变换的时候,
唱着前辈延续下来的山歌,
在田野抒发我的情感。
哦哟哟哎!
晚上隔开的是篱笆,
白天隔开的是草棚。
母亲听见了会说,
那是我长得不美的女儿在唱歌;
父亲听到了会说,
那是我歌声不美的女儿在唱歌。
常言说,
相貌不美的偏爱打扮,
声音不好的偏爱唱歌。
哎!
(演唱:木央;翻译:刀秀华、穆勒弄;歌词朗读:刀秀华;20世纪80年代采录于德宏州。)
恩准是景颇语对山歌类民歌的称谓,流传于陇川等地景颇支系中。直摸是载瓦语“大声唱的歌”的意思,板直是龙俄(浪速)支系对山歌的称谓。几种山歌,多在山上砍柴、地里劳动或山路上行走时歌唱。
直作是载瓦语“小声唱的歌”的意思,多为情歌,一般由青年男女夜晚在“公房”或篝火旁轻声吟唱,不能在公开场合歌唱。
图片┃景颇族的舞蹈多为集体舞,形式多为环舞、巡回舞、曲折行进,内容反映生产、生活、战争、祭祀等活动。
● 吟唱调
景颇族吟诵类民歌的统称,以长于叙事为特点。不同支系中有斋瓦、木占、勒来、腊占直等多种,内容大多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斋瓦 专指一部分由民间祭司斋瓦、洞萨演唱的史歌、叙事歌和仪式歌。主要有目瑙纵歌仪式中歌唱的“目瑙斋瓦”,内容包含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历史等神话传说故事。结婚场合吟唱的“孔然斋瓦”,由斋瓦或有休养的老歌手领唱,三五位年长的男子帮唱和腔,篇幅长大,细致描述了婚仪的每道程序。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晚上举行的“请月亮姑娘”问卜仪式中,还有由斋瓦吟唱的“请月亮姑娘歌”“舂小月亮歌”。
比如:进新房斋瓦调《今宵月圆花好》,歌词译意:
今夜月圆花好,
一幢竹楼矗立起。
稻谷飘香扑鼻来,
金银财宝流进来。
今晚客满竹楼,
今晚满屋歌声。
这里是歌的发源地,
是谈情说爱的好地方,
是编织花筒裙的地方。
(演唱:孔长英;翻译:线腊汤;歌词朗读:穆勒弄;1988年5月采录于盈江县盏西乡)
木占 主要流传于陇川、盈江等地景颇支系中。多由男性长者在目瑙纵歌、娶亲嫁女、新房落成、庆祝丰收或过年等场合,手执折扇席地歌唱,唱时以手指轻弹扇柄击节。所唱多为相关活动的起源和历史、家谱世系、季节变迁等内容,也向年青人讲述为人处事的道理、传授知识技能。
勒来 主要流传于芒市、瑞丽、盈江、陇川等地载瓦语支系中。歌唱场合和内容与木占相似,不同之处是勒来通常为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有的地区在段落结束句上常形成简单的二声部。陇川、瑞丽两地勒来音乐风格差异较大。
腊占直 流传于梁河、芒市等龙俄(浪速)支系中。所唱内容和木占、勒来大致相同,曲调则与其他支系不同。
以上几种曲调,多为上下乐句构成的变化重复结构,乐段开头常以一个旋律性较强的衬词乐句起唱,旋律平缓,多与唱词结合紧密,吟诵性突出。
● 丧葬歌
在丧葬活动中歌唱。各支系分别有奔央央、班样样、窝作窝央、官娘哭死虎调等种类,内容多叙述家族迁徙路线、把死者灵魂送回祖先居住地安息,以及歌颂死者功德、安慰亲属等,曲调具有突出的吟诵特点。
● 劳动歌
景颇族劳动歌以舂米歌为代表,景颇语支称“芒图月鲁”,载瓦语支称“谷通木宽”,由女性在传统手工舂米劳动中歌唱,有独唱和二声部两种歌唱形式。歌唱内容有的抒发妇女内心的愁苦,有的表现舂新米的喜悦,有的全是配合舂米节奏的“舂呀”、“舂”等呼号。两人的歌唱,常与舂米节奏配合,形成两个自由模仿的轮唱声部或对比式声部,生动表现了景颇族妇女舂米劳动的场景。
● 儿 歌
主要有妇女哄小孩入睡唱的哄娃娃调,不同支系称为麻石右木宽、治尚朱木宽、则颂朱木宽等。曲调都具有结构短小、节奏平稳、旋律优美宁静的特点。
● 小 调
日常休闲时唱的民歌,景颇语称为木宽、卡枯调等。所唱内容,有对景物的赞美,如《赞美勒绒》;有对亲人的思念,如《母亲的呼唤》;有对新生活的赞颂、憧憬,如《我们的国家》、《建设美好家园靠自己》等。
图片┃1983年4月,目脑纵歌被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确定为景颇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由州县或乡的人民政府组织,于每年的正月举办。
● 丧葬歌
在丧葬活动中歌唱。各支系分别有奔央央、班样样、窝作窝央、官娘哭死虎调等种类,内容多叙述家族迁徙路线、把死者灵魂送回祖先居住地安息,以及歌颂死者功德、安慰亲属等,曲调具有突出的吟诵特点。
● 劳动歌
景颇族劳动歌以舂米歌为代表,景颇语支称“芒图月鲁”,载瓦语支称“谷通木宽”,由女性在传统手工舂米劳动中歌唱,有独唱和二声部两种歌唱形式。歌唱内容有的抒发妇女内心的愁苦,有的表现舂新米的喜悦,有的全是配合舂米节奏的“舂呀”、“舂”等呼号。两人的歌唱,常与舂米节奏配合,形成两个自由模仿的轮唱声部或对比式声部,生动表现了景颇族妇女舂米劳动的场景。
● 儿 歌
主要有妇女哄小孩入睡唱的哄娃娃调,不同支系称为麻石右木宽、治尚朱木宽、则颂朱木宽等。曲调都具有结构短小、节奏平稳、旋律优美宁静的特点。
● 小 调
日常休闲时唱的民歌,景颇语称为木宽、卡枯调等。所唱内容,有对景物的赞美,如《赞美勒绒》;有对亲人的思念,如《母亲的呼唤》;有对新生活的赞颂、憧憬,如《我们的国家》、《建设美好家园靠自己》等。
图片┃1983年4月,目脑纵歌被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确定为景颇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由州县或乡的人民政府组织,于每年的正月举办。
舞蹈音乐
景颇族民间舞蹈音乐,主要有目瑙调、纵歌调、跳新房调、象脚鼓舞曲等种类。
●目瑙纵歌调
在传统庆典目瑙纵歌中歌唱。各支系所唱曲调有所不同,以哦然调最具代表性。歌唱内容有景颇族的来源、目瑙纵歌的传说,也有诙谐逗趣、娱乐性质的短歌。歌唱中,老人摇着撇扇,姑娘舞着手巾、摆动银泡,小伙挥舞长刀,伴与大鼓、大铓组成的打击乐队和文崩乐队伴奏,音乐节奏鲜明,气氛热烈。
●跳新房调
在新房建成庆典中歌唱,景颇支称为嘎直,载瓦支称为直戈直,龙俄(浪速)语称勒山山。由一人领唱,众人手拉手成圆圈和腔,载歌载舞。内容有祝贺主人、追述景颇族祖先怎样盖房等,歌唱风趣,富于想象。
●象脚鼓舞曲
象脚鼓舞,载瓦语称“增锅”,景颇语称“统嘎”,龙俄语称“掌锅”,可在多种场合表演,以象脚鼓、小铓、钹击节伴奏,也有的加入竹笛领奏的文崩乐队伴奏。表演时,象脚鼓手领舞,铓、钹等乐器在后,舞者成单行尾随,踏着节拍围着篝火或成圆形而舞。
此外,景颇族丧葬活动中也有部分民歌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歌唱,歌舞时用几只不同音高的铓伴奏;景颇族自娱性的刀舞,以打击乐或文崩乐队伴奏;部分地区流传源自傈僳族的小三弦舞,以小三弦伴奏。
图片┃景颇族男子服饰支系之间存在细微差别,但无论哪个支系的男子出行,均随身背挎筒帕(即背包)和长刀。
民间器乐
景颇族民间器乐种类多样,富于本民族特色,有多种独奏乐和合奏乐。
●独奏乐
有本民族特有的洞巴、吐良、勒绒、筚笋、锐作、筚团和竹笛、小三弦、口弦等多种乐器,以洞巴、吐良、勒绒等具有代表性。各种乐器平时多作自娱性演奏,各有丰富多样的器乐曲目。除用作独奏,竹笛、洞巴、筚笋等还是文崩乐队的领奏、合奏乐器。
●合奏乐
有大鼓、铓合奏和文崩音乐等种。大鼓、大铓合奏主要用于传统祭祀、庆典活动,节奏铿锵,音响强烈。文崩音乐形成于20世纪上半叶,有竹笛领奏、由洞巴、筚笋等和象脚鼓、铓、钹等组成的“文崩松比”,由风笛领奏、由大中小军鼓组成的“文崩巴扎”两种乐队组合,近年来还出现在文崩音乐中加入民歌演唱的形式。文崩乐队除在目瑙纵歌等庆典中使用,平时也多在各种喜庆活动中演奏。
近几十年以来,由于与外部世界交流增多,现代化进程加快,多种文化娱乐形式传入,包括原生音乐在内的景颇族传统文化受到较大冲击。一些地区尤其是平坝、城镇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能演唱、演奏景颇族传统音乐的歌手艺人急剧减少,一些音乐品种逐渐呈消亡趋势。如传统中承载儿童教育功能的儿童歌,现实生活中已基本消失;随着部分著名斋瓦、洞萨辞世,现已少有能完整演唱长篇史歌的歌手;富于景颇族音乐特色、在我国民族音乐中有特殊地位的景颇族双声部舂米歌,因手工舂米劳作方式改变,现已少有能演唱舂米歌的优秀歌手。在一些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半山区,景颇族传统音乐保存和传承则相对较好,除部分尚能较完整记忆传统音乐的老歌手外,也有部分中青年人热心本民族音乐传承。
多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在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下,云南省民族研究艺术院、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当代先进的音像数字科技手段,拍摄制作、出版发行《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把上世纪收集和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系统编辑出版,有效保存部分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使一些业已消失的音乐品种得以“复活”。
2018年,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其第四届获奖名单,《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荣膺大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每三年才评选一次,本次只有8个音像制品获奖。
同年,《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又斩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这个奖项全国只有30个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得。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与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也是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成为云南出版界共同的骄傲。
- 浏览 566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