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云南古老民族
民歌演唱口头形式传承
记录民族历史文化知识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
图片┃ 云南怒江泸水一带的怒族村落景色。
在云南西南边陲的热坝雨林、山谷盆地和西北高原的崇山峻岭中,繁衍生息着8个古老的人口较少民族,他们是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和景颇族。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共有人口420,750人。
中国的怒族共有37523人(201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原碧江县)、福贡、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也是一个跨国而居的民族,在邻国缅甸的克钦邦北部高黎贡山区及恩梅开江上游地区也有怒族居住,估计人数约有3万多 。
怒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怒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长期和傈僳族相处,怒族人民普遍通晓傈僳语。
图片┃ 怒族妇女喜欢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
怒族的男女服饰很有特色。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男子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及膝的麻布袍,腰间系一根布带或绳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装东西。
怒族男女都注意装饰,妇女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和胸饰,戴在头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类的耳环,喜欢用青布或花头巾包头。男子蓄长发,用青色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
贡山怒族的咕嘟酒最有特色。饮用时,掺入蜂蜜,清醇香甜、开胃可口。不论男女,都能豪饮,而且饮酒必歌,每饮必醉。怒族地区不产糖,但自古就有以蜜代糖的习惯。
怒族饮茶是仿制藏族的酥油茶而制作的漆油茶。由于怒族地区不产牦牛,没有酥油,就以漆籽榨油,然后加茶、盐、核桃仁等原料经搅制乳化即成漆油茶。常可作为产妇或体弱者食用的补品。
怒族热情好客,客人来访时,全寨都要献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进屋,主妇将以最快的速度为客人烹制佳肴,并同时送上两块石块粑粑,中间得夹一块煎鸡蛋或烤猪肉。两块粑粑像征夫妻二人,中间或夹鸡蛋或夹肉,像征有兴旺的后代,最后主人还要与客人共同饮 "同心酒 "。
1950年春,怒江全境和平解放,怒族人民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和帮助下,在怒族广大群众的艰苦奋斗下,怒族地区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与此同时,怒族人民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了自己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歌、舞蹈音乐和民族器乐为主体的原生音乐,就是怒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
怒族的舞蹈,因各地居住环境的不同,先祖来源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风貌;怒族的舞蹈,又因其历史、社会、自然、宗教等方面的原因,仍保留着较多的古文化特征。
比如福贡县怒族。长期以来与明代大量进入怒江流域的傈僳族杂居、历史上也曾与傣族共居。因此,舞蹈文化与傈僳族和傣族有相仿之处,舞蹈的表现形式及伴奏乐器多与傈僳族相同,动作韵律则明显可见傣族舞蹈重拍屈的痕迹。
福贡怒族的舞蹈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称"达比亚舞",以一种形似琵琶 (怒族称" 达比亚",傈僳族称"期本" ) 的弹拨乐器作为舞具和伴奏,达比亚的弹奏位置多变,弹奏姿态丰富,可以高弹低弹,上弹下弹,反弹正弹。脚上动作规整,以膝关节带韧性的屈伸颤动为基础,确实具有重拍屈的规律特点。达比亚节奏较为规范,有数十套动作组合,表现从前怒族的狩猎、农业生产及生殖崇拜等习俗生活内容。
由于怒族世代生活在高山密林中,与各种动物为邻,对各类动物的生活习性熟悉,因此,在达比亚舞中有着大量摹仿动物的舞蹈。
福贡怒族的另一类舞蹈称为"嘎"。嘎没有乐器伴奏,在个别舞蹈中偶尔有歌曲伴唱,但大多以踏地为节起舞。跳嘎时,也以膝关节的屈伸颤动为基础,但动作力度更强,踩踏更为有力。因此,与达比亚舞相比,嘎在舞蹈风格上显得更为粗犷、古朴。内容有祭神驱鬼的,有迎娶新娘的,有祝贺婚礼的,还有歌颂爱情的。在表现形式上,达比亚舞和嘎都有单人、双人、集体等多种形式。
嘎的代表性节目有祭猎神时跳的《香巴嘎》;为病人驱鬼逐邪时跳的《宇会嘎》;结婚迎亲时跳的《奎翮嘎》;举行婚礼时跳的《腊叉嘎》以及年节喜庆时跳的《霞夏嘎》等。
《香巴嘎》意为祭猎神,现已濒临失传。据已故怒族老人腊赳(卒于1992年)说:《香巴嘎》是在猎获到羚羊等较大的野兽时进行的祭祀舞。民国时期还跳,后渐停止活动,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猎物渐减少,而寨中的居民不断增加。一旦跳《香巴嘎》,舞蹈的跺脚响声会引来众多的寨民,形成物少人多的局面,因此该舞也就逐渐不跳了。二是该舞只有在猎神时才能跳,其它场合禁跳,流传范围很小。
眼下除了上年纪的老人幼时跳过或见过外,现已无人会跳《香巴嘎》。由此可见特定环境的制约是该舞失传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反映了怒族从原始共有思想逐步萌生了私有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
跳《香巴嘎》舞时,要将猎取到的兽头砍下悬挂在房屋门正对的那面墙上。然后,由在场中人最受人尊敬的人,走向悬挂的兽头,敬献上酒、鸡蛋和怒族妇女用的珠帽,项链、胸贝、耳环、手镯、挂包和最漂亮的麻布毯子等。因为,在怒族的民间传说中,猎神是女性,像妇女一样喜爱穿戴打扮,祭献妇女用品可以取悦猎神,日后能多多赐予猎物。
当献祭品仪式完毕后,众狩猎者和他们的家人,包括妇女便一起面对祭品跳《香巴嘎》。跳完后,才能将猎物分砍开来,全村寨每人一份,人人都有。
《香巴嘎》舞步较为简单,但从其前俯叩头的姿态看,与祭猎神的内容是极相符的。
《奎翮嘎》和《腊叉嘎》都是在举行婚礼时跳的舞蹈,不同的是,《奎翮嘎》是在男方到女方家迎亲时跳,《腊叉嘎》则在男方家中正式举行婚礼时跳。
《腊叉嘎》也称“夷雄叫奎嘎”,“夷雄”即“竹筒”,“叫奎”是跺的意思,“夷雄叫奎嘎”意为“跺竹筒”。迎亲之日,是怒族婚礼中最为热闹的场面。
怒族的习俗,举行婚礼的当天,要由男方派人到女家迎娶新娘。当迎亲的队伍到达女家时,女方的亲朋便把门关上不准迎亲的人进入。这时,便要先进行对歌,由男女双方请来的歌手对唱。歌词大意为:
女方:尊贵的客人,你们来做什么?
男方:尊敬的主人,我们来要小猪;
女方:尊贵的客人,我家没有猪儿;
男方:尊敬的主人,村头阿婆说有;
女方:尊贵的客人,那是阿婆乱讲;
男方:尊敬的主人,阿婆虽老不乱讲;
女方:尊贵的客人,我家小猪怕冷;
男方:尊敬的主人,放心猪舍已盖好;
女方:尊贵的客人,我家小猪瘦小;
男方:尊敬的主人,她会很快养胖;
女方:尊贵的客人,我家只有她了;
男方:尊敬的主人,来年下崽你来抱;
女方:尊贵的客人,那就进来带走;
男方:尊敬的主人,谢谢罗感谢罗。
房门这时才打开,女方的亲朋手捧酒杯站在门口向前来迎亲的每一个敬酒三杯后,请客人进屋。迎亲的人们就开始在屋内跳《奎翮嘎》。新娘和新郎便坐在新娘的父母身边,聆听长辈的教诲。跳完迎亲舞即表明新娘已成为新郎的人,可由迎亲的队伍迎娶上路了
到了男家后,来庆贺婚礼的人们中,年长者多围坐在火塘边吟唱着怒族古老的民歌,男女青年则拉手围圈,围绕着屋里的中柱边歌边舞《腊叉嘎》,当舞至高潮时,亲朋们将竹筒投入舞场中央,人们就会边跳边争着去跺踩竹筒。竹筒被跺烂或跺碎,则表示婚礼隆重,反之认为女方对这门婚事不满意。
另外,人们认为婚礼中跺踩竹筒是吉祥的事物,是对新人的祝福,因此人们都争着去跺踩竹筒,意为共同分享吉祥和幸福。跳过《腊叉嘎》即表示人们承认了这对男女新建立的配偶关系。
图片┃怒江秋那桶的一场怒族婚礼。
贡山县怒族,居住的区域靠怒江上游,与西藏接壤,与明末清初由北迁徙入滇的藏族杂居,受藏族文化影响较深。他们喜欢跳一种称为"库噜羌"的舞蹈。"库噜"为曲调,"羌"即舞蹈。库嘻羌又叫"怒族锅庄",歌舞的名称和歌词中常出现藏语,歌唱也颇有藏族民歌的格调。
库嘻羌一般多在年节喜庆、起屋盖房和迎亲嫁娶时跳。舞时,或男女围圈,或男女各为一排,手拉手、臂挽臂或牵手搭肩载歌载舞,对唱对跳。以进退跺步为基本步伐。内容有对家乡的赞美,对友谊的颂扬。年轻人跳时,则更多是相互间的赞誉、爱慕之心的表露,或是逗乐取笑。
怒族的歌舞活动要数"鲜花节"最为盛大。"鲜花节"又叫"仙女节",是怒族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古老遗风。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怒族群众以自然村为单位,选择一至三个钟乳石的石灰岩洞为仙女洞(或称经洞),各家各户都采摘鲜花去那里祭奠仙女。在这里人们要尽情歌舞三天三夜,欢跳优美的达比亚舞,粗犷的嘎,奔放的库噜羌,而每次的歌舞活动都以库噜羌掀起高潮。
图片┃歌舞是怒族人民生活的日常。
多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尤其是70年代至90年代开展的“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收集了大量各民族原生音乐资料。在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下,云南省民族研究艺术院、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当代先进的音像数字科技手段,拍摄制作、出版发行《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把上世纪收集和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系统编辑出版,有效保存部分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使一些业已消失的音乐品种得以“复活”。 2018年,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其第四届获奖名单,《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荣膺大奖 。中国出版政府奖每三年才评选一次,本次只有8个音像制品获奖。 同年,《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又斩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这个奖项全国只有30个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得。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与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也是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成为云南出版界共同的骄傲。
- 浏览 445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