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这份珍贵的艺术遗产 , 薪火相传世代留存

1.jpg

图片┃《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一共8卷16册129张光碟

 

在云南西南边陲的热坝雨林、山谷盆地和西北高原的崇山峻岭中,繁衍生息着8个古老的人口较少民族,他们是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和景颇族。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共有人口420,750人。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人口较少民族为开发边疆、建设云南做出了积极贡献,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了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歌、舞蹈音乐和民族器乐为主体的原生音乐,就是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

从这期开始,云南民族文化音像社公众号开始陆续推荐本社扛鼎之作《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 。

2016年,《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荣获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这个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每届只有9个音像出版物获奖。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与也是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云南民族传唱艺术》,成为云南出版界的骄傲。

同年,《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又斩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这个奖项全国只有30个优秀音像出版物获得。

 

拉起窗帘关好门窗,随意在《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抽一张DVD放入电脑,一种奇特的音乐风格便在房里弥漫,那种原始蓬勃淳朴的力量源源扑来,让人耳目一凛。

那些声音,仿佛凝聚着山间的雨露,跟着清晨的鸟鸣悠悠飘来,气场非常鬼魅,就像当年第一次看见大师的现代画作一样,震撼、通透。

这才是真正的民族原生态。

令人肃然起敬的是,《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不只是珍贵资料的收集,它们已经是有逻辑有观点有情怀的精品出版物。

以纪录片爱好者的眼光来看,《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的视觉效果可以比肩豆瓣网上8分的那些作品。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的策划、主编、总撰稿王群老师,是深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几十年的专家学者。《最后的遗产》也是他亲手命名“随着这些老一辈传承人的逝去,这些音乐渐渐无人再懂……以后就连基本的采集工作都很难了……称它们为最后的遗产绝不为过。”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总编辑谢朝红老师说,在一次次的机房审片一次次的音视频文字编审和出版设计中,她都深深地被感动:这是多么珍贵的民族音乐宝藏啊,我们是在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2.jpg

3.jpg

图片┃ 媒体对《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的报道和思考

 

历史上,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他们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知识,主要以民歌演唱的口头形式传承。种类丰富的各族民歌,堪称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百科全书”,在《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中,歌唱内容涵盖了所涉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歌

古歌、叙事歌

古歌和叙事歌,是民歌中唱得最多的内容,负载着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职能。有代表性的,如基诺族古歌《阿嫫腰北》、叙事歌《生产季节歌》,景颇族古歌《目瑙斋瓦》,德昂族古歌《达古达楞格莱标》,阿昌族古歌《遮帕麻和遮米麻》,普米族古歌《出征》,怒族、独龙族古歌《创世纪》,布朗族叙事歌《盖房歌》等。这些想象绮丽的作品,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一扇扇远古之门,使我们看到了先民时期的种种生活图景。

 

民  歌

礼俗歌、祭祀歌

礼俗歌和祭祀歌,是人口较少民族民歌中品种最多、也最具民族特色的部分。如婚嫁礼仪中唱的婚嫁歌,丧葬礼仪中唱的丧葬歌,新房落成庆典中唱的贺新房歌,节日中唱的年节歌,祝福活动中唱的祝福歌、酒歌、茶歌,以及祭祀祖先、神灵时唱的祭祀歌等。这些歌唱,以艺术化的形式,多侧面体现了人口较少民族朴素的思想、伦理及信仰等观念。

 

民  歌

山歌、情歌

山歌和情歌,是各族民歌中至今仍广泛流传、最有生命力的歌种。山歌所唱内容极其宽泛,山川河流、草木鱼虫、婚姻爱情、生活苦乐都有歌唱。情歌既是山歌的主要题材,在有的民族中又是独立的歌种,如德昂族、阿昌族男女青年在家中轻声对唱的情歌“阿喷”、“相作”,基诺族系列性情歌“巴革勒”等。

 

民  歌

劳动歌

劳动歌种类多样,有着不同功能。有的用来协调劳动节奏、提高劳动效率,如普米族《打奶歌》、基诺族《拉木号子》、景颇族《舂米歌》;有的反映出不同的劳动态度和情绪,如怒族《打麦歌》、《打荞歌》表现了丰收的喜悦,普米族《推磨歌》抒发了推磨妇女的悲苦心情。一些民族中遗存的采摘歌、渔猎歌等原始劳作歌,还折射出这些民族历史上的生产力水平状况。


民  歌

儿  歌

儿歌有哄娃娃调和儿童歌两类。哄娃娃调是各族民歌中的天籁之音,由父母、老人或哥哥姐姐背着、抱着婴幼儿,一边轻轻摇晃、拍打,一边轻声歌唱,多数节奏平稳,旋律优美。儿童歌是孩子们玩耍时唱的歌,20世纪50年代前,人口较少民族没有学校教育,儿童教育主要通过教唱、传唱儿歌进行,因此儿童歌中包含了许多学习知识、开发智力的启蒙歌。


舞蹈音乐

舞蹈音乐有舞蹈歌和舞蹈伴奏曲两类。以圆圈为主要队形的集体舞蹈,是各民族从远古沿袭至今的舞蹈形式,如独龙族剽牛舞、普米族搓蹉、阿昌族蹬窝罗、怒族达比亚舞、布朗族宰蹦、德昂族水鼓舞、基诺族大鼓舞、景颇族目瑙纵歌等,这些舞蹈,大多载歌载舞,有的歌时不舞、舞时不歌,多数保留着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混生形态。各种祭祀舞歌、仿生舞曲,旋律、节奏多具有原始音乐特征。


民族器乐 

云南是民族乐器的王国,人口较少民族的乐器和器乐,是其中极富特色的部分。他们中,打击乐器有大鼓、象脚鼓、水鼓、蜂桶鼓、铓、钹、奇柯、布姑,吹奏乐器有葫芦丝、直箫、西别、吐良、洞巴,三月箫,弹拨乐器有玎、小三弦、达比亚、四弦琴、口弦等,各种乐器都有相应的器乐曲和演奏形式。器乐演奏大多数都和节日庆典、祭祀仪式相伴,男女青年交往,各种独奏乐器常常充当着不可或缺的“媒介”。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现代化进程加快等原因,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中,许多原生音乐品种,如劳动歌、古歌、叙事歌、礼俗歌、祭祀歌、儿歌和民间器乐等,有的已较少流传,有的已消亡或正在消亡,原生音乐后继乏人,多数处于濒危状态。

多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尤其是70年代至90年代开展的“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 ”编纂,收集了大量各民族原生音乐资料。在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下,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当代先进的音像数字科技手段,拍摄制作、出版发行《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把上世纪收集和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系统编辑出版,有效保存部分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使一些业已消失的音乐品种得以“复活”。这也是为当今对传统文化逐渐生疏的青年一代,提供一份学习和掌握本民族原生音乐的完整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