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傣绷文其实是圆体。后来由于德宏傣语主要使用毛笔书写,才逐渐形成了今天略带方体的德宏傣文。
阳春三月,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正在举行傣族特有的民间节日“赶摆”仪式,人们穿着艳丽的傣族服装,在象脚鼓铿锵有力地伴奏下载歌载舞。
活动现场边,一群傣族老人正在纸上写着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有点像梵文也有点像英文,形状和排列都十分有特点,外形细圆,与其说是在书写倒更像是在画画。赶摆的傣族同胞有的会专门来这里请老人们书写这样的符号,他们希望通过这种特殊的符号传递他们对佛祖的敬畏,期盼佛祖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这种正在书写的文字符号就是他们现在还在使用的文字----傣绷文。
傣绷文是中国瑞丽市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的勐定镇和勐简乡的傣族(傣德人)使用的文字,这些傣族所讲的傣绷话是德宏傣语的一种方言。
傣文源于古印度字母系统的一种拼音文字。由于使用地区的不同,分为:傣那文、傣泐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四种。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只在形体结构上有所差异。
傣绷文与缅文相似,缅甸北掸邦也使用此文字,有19个声母和70多个韵母,书写笔划大多呈圆形。傣绷文又称为圆体傣文或下方傣文,属于德宏傣语方言中傣族使用的佛教巴利文字母体系的两种拼音傣文之一。在耿马孟定镇,傣绷文不仅在佛寺中使用,而且也用于民间,是孟定镇傣族的通用文字。当地小男孩六七岁时大多要进佛寺当小和尚,他们一进佛寺就要学习念经、学习傣绷文。
图片 | 傣绷文经书一直尊崇这样古老而传统的书写方式
抄写傣绷文经书用的笔是用一种灌木枝条制成的。这种灌木生在靠近水边的地方,采集、晾晒后把它截成20厘米左右的几段,然后把干硬的树皮拔下来,用刀削尖,再从笔尖中央劈开一道缝,一支笔就做好了。
经书用的纸是用构树的皮制成的。造纸所用的构树皮并不是采自树的主干,而是直径2厘米左右的树枝,树皮被剥下来后拿去晒干储藏起来,做纸时拿出适量干树皮,在水里泡一夜,第二天,拿来拌火木灰,放在锅里蒸煮几个小时。洗涤干净后,放在石板上用木槌捣浆,到一定程度后把纸浆放在纸帘里抄纸,并把它放在晒场上晒干,揭下来就造成纸了。构皮纸坚韧洁白、柔软光滑、久存不尘、防腐防蛀,是傣德人书写傣绷文和抄写经书的传统用纸。
写字用的墨,孟定傣德人的传统是用油烟灰来制作。挂起瓦罐,支起油灯,等瓦罐内挂上一层烟灰后,把它扫下来,然后加水调成浆状,上火熬煮,水份蒸发到一定程度后按比例倒入鱼胆汁,搅拌、继续熬制一段时间,墨汁成糊状,将它倒入竹筒中,放到室外晾晒,经过几天的晾晒,水份蒸发完后,劈开竹筒便是一根墨锭。
笔、纸、墨准备齐备,一个个字形优美的傣绷文跃然于纸上,从古至今,一代代的佛门弟子就是用这样的古老而传统的书写方式,用傣族文字把佛祖的智慧传到了今天,并延续下去……
这些看似复杂的文字符号,在傣德人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因为佛经就是由它们书写而成。在传统的傣德人家里都有一个书柜,佛经等书籍就放在柜子里。傣德人会定期焚香膜拜诵读这些经书,佛祖的智慧会凝聚在一行行傣绷文文字里,启迪着傣德人的心灵。而现在傣德人,不仅把傣绷文写在纸上,很多人还会把它刻到装饰用的石板上,以及纹到自己的身上。有纹身习俗的傣德人,让文字里隐藏的神秘力量保护自己,从中获得神奇的能力。尽管这或许只是一种心理安慰,但还是不由得让人感叹文字的魅力。
在56个民族聚居的中国,有20多个民族曾经创制了自己独特的文字。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包括突厥文、回鹘文、契丹大字、契丹小字、西夏文、女真文、哥巴文、水文、满文等在内的多种文字很早就宣告停止使用。这些文字的停用,无疑将意味着一些独特的民族文化瑰宝离我们渐渐远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依靠着它来推进。”这充分说明了,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赖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傣绷文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它的最好方式不是放进博物馆,而是激发它内在的活力。
图片 | 尚三果非常注重傣绷文的教育和传承。
《傣绷文》是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苏米达和尚三果。苏米达长老已经圆寂,尚三果是罕宏佛寺的长老。尚三果(法名班底达),耿马县境内上座部小乘佛教摆朵支系长老之一,也是孟定镇罕宏村上寨佛寺的主持长老。尚三果师从苏米达长老学习傣绷文和巴利文,研习佛经,经多年的潜心修炼终于成为一代大师。尚三果和徒弟们在计算机上用傣绷文的软件自制教材、利用农闲招收小和尚系统学习傣绷文、组织村寨傣族群众办培训班、扫盲班、利用诵经等形式传授傣绷文。
通过尚三果和徒弟们的精心传授,许多傣族群众掌握了一定的傣绷文,有的傣族妇女可以用傣绷文记账、记录日常家庭投资项目;有的傣族群众的手机联系人输的也是傣绷文,有的还能用傣绷文聊天。
绚丽多姿的民族语言文字,融合了边地文化的原生性、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历史文化的丰富性等多重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宝贵的人类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然而,由于族群分化、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的冲击等种种复杂的原因,这些珍贵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正濒临消失。2016年12月,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拍摄制作、出版发行《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探寻和保护--傣族傣绷文》,抢救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深挖少数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生存方式和文化内涵,获批为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 浏览 5500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