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医药:“四塔”先生,“五蕴”后长,始为人

1.jpg

傣族医药,中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傣族传统医药以独特的“四塔”、“五蕴”理论为核心,以傣族人民生活地域的天然药物为资源,以傣族人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研究人的生命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规律。它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积累,独立创造而自成体系的民族传统医学。

距今2500多年的《桑格龙》是云南西双版纳现存不多的贝叶经书之一。经书共有234页,教育僧人和普通人要做一个好医生应具备仁心与良好的医德外,还应该不断自我提升以正确掌握各种医术。从贝叶经这一记载来看,早在2500多年前傣族就有了自己的医药。

视频 |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系列——傣族医药》片段

“四塔”、“五蕴”一词来源于佛经之中。傣医实用经书《巴腊麻他坦》、《嘎牙山哈雅》、《档哈雅龙》都有详细论述“四塔”、“五蕴”的功能及与之有关脏器的各种生理变化和病理表现。傣族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认识到自然界存在着人生活不可缺少的“四大物质”,即风、火、水、土,傣语称为“四塔”。风可使万物长,水可使万物熟,水可使万物润,土可使万物生。人体内也存在着类似的物质,因此借用“四塔”一词来形象地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指导临床辨治疾病、立法用方,并作为药物的分类。

傣族医学认为,人体内除了“四塔”外还蕴藏另外五种元素,称为“五蕴”,即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色蕴”指人的可见的形体;“识蕴”指人对一切事物的认识和识别能力;“受蕴”指人的情感、知觉和人对冷、热、痛、痒各种刺激的反应和耐受性;“想蕴”指人的理性活动,概念活动、思维能力;“行蕴”指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内在变化,即从受精卵开始发育形成人体和人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的各种变化。

“四塔”、“五蕴”二者相结合,构成了一个有形躯体,有思维能力,有生命活动的完整躯体。傣族医学认为“四塔”是组成人体的物质元素,“五蕴”是构成人体的精神因素。二者先天禀受于父母,“四塔”先生,“五蕴”后长,相互平衡和协调,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它们随人生命的产生而产生,随之结束而消失。傣族医学认为人体必须保持体内“四塔”、“五蕴”的相对平衡和协调,同时必须与自然界的“四塔”也保持平衡关系,人才能健康生活而不生病。

1.jpg

图片 | 独特的“四塔“、”五蕴”理论是傣族医药的理论核心。

傣族传统医学应用“四塔”理论把复杂的疾病归纳为四大类。如风病,根据风的特性,傣医把具有“动”的特征的疾病,如癫狂、惊厥、抽搐、腹泻、咳嗽等均归以风病而论之。风病辨治是傣医的一大特色,并认为风可单独致病,也可夹它邪合而为病,在傣医学里因风所致的病有300多种;具有“热”性质的病归为火病。如高热咽喉红肿疼痛、肢体红肿疼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成尿血、便血等为火过盛,若见畏寒怕冷生长缓慢、肢体冰凉、出冷汗等为火不足;凡体内出现消化不良、腹痛泻下、胃脘胀满不思饮食肢体僵硬、四肢沉重等归纳为土的病变;凡出现水肿、尿闭、肢体肿胀麻木的为水过盛。尿频、眼目干涩、口干舌燥、大便于结的为水不足,这类疾病皆归为水的病变。傣医把疾病分为“四大类”,按疾病的分类,立出了相应的治法,如不足的补之,过盛的清之、泻之。同时立出治疗疾病的大方,称为“雅塔”即“四塔方”,治疗四大类疾病。治疗因风致病的称为“雅塔拢”,由5种药物组成;因水致病的称为“雅塔哺”,由5种药物组成;因土致病的称为“雅塔铃”,由3种药物组成。这些都是相对固定的基础方,可随病症加减配伍其他的药物。立出“雅塔”的目的是用之来调整体内“四塔”(风、火、水、土)、“五蕴”(色、识、受、想、行)之平衡关系,使之恢复相对的平衡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雅解”是傣医药的特色理论之一,是以“四塔”“五蕴”理论为指导,提出的“未病先解、先解后治、先治后解、解治同用”的治疗原则和用药方法。傣医认为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常服用解药。在傣族民间,家家都备有不同的解药,有解食物毒的、解热毒的、解火毒的,有单方也有复方。人体发病后应先服用“雅解”,以解除导致人体发病的各种因素;患病日久或久治不愈者,应先服用“雅解”以解除失治、误治或用药不当所造成的毒副作用,然后再对症下药,才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jpg

3.jpg

图片 | 傣药依托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傣医从采药开始就具有典型的民族地理特色。

傣药是傣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居住的热带、亚热带地区,适宜于各种生物生长繁殖,拥有大量珍贵、稀有的生物种类,傣药资源极为丰富。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从采药开始,傣医就形成了很具特色的采药方法,非常注重季节和周日时辰,他们认为不同季节、不同周日时辰、药物有效成份存在于植物的不同位置,冷季采根茎;热季采花、果、叶;雨季则采摘全株。而周和日的时辰采药也不一样,上午以全株为主,中午以叶皮为主,下午以茎、根皮等为主,这样采摘主要是有效成份高,药力足,作用强。

在2500多种傣药里,包括植物药、矿物药和动物药,其中植物药在傣族医药里用得最多。大体分为四大类:(1)纯傣族药占50%;(2)傣、中医通用药占30%(包括南药);(3)各民族通用药占15%;(4)外来药占5%。外来药指随佛教传入的药物,主要为印度传统药、西方药如西洋参、还有部分东南亚传入的药物如雅解嘎哈杆(缅甸帮根)、麻盖喝罕(缅茄)等。

视频 |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系列——傣族医药》片段

傣医药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始时期、神药两解时期、兴旺时期和发展升华时期。傣医药的升华时期相当于奴隶社会末期向封建社会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称作“米腊撒哈”。据傣族天文历法书《五腊》记述说:约在公元166年,傣族地区形成了巴利语、梵文与傣泐文混合使用的结构现象。傣泐文字的创造与使用,为傣医药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加速了傣族医药的收集、整理、保存、应用、交流与发展,可以说这个时期是傣医药知识理论被集中整理、记录成册的“黄金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传统医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傣族医药被国家确定为中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1977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批准成立了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调研办公室,开始对以傣医药为主的民族医药进行调查研究工作;1988年4月,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成立,自此,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正式成为集傣医药教学、科研、临床为一体的重要基地之一;201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云南中医学院开设的傣医学本科专业,成为我国继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医学和哈萨克医学之后的第五个民族医学本科专业。

特别是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的研究和保护更给予大力支持,让民族医药研究一方面在发掘整理方面向广度发展,同时也在实验和临床应用方面向深度开展,并已取得一定成就。2016年,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启动《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系列——彝族医药》、《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系列——藏族医药》、《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系列——傣族医药》拍摄项目,保存、记录云南彝族、藏族、傣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经过三年艰苦拍摄、制作的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系列出版物即将发行,敬请关注。

4.jpg

5.webp.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