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简易搭建的茅草屋早就不见踪影,独龙江边现在都是宜居的农家小别墅。
独龙族目前人口约7000人(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北部的怒江两岸以及相邻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齐乐乡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洛等地。此外缅甸境内也有不少独龙人居住。独龙族与傈僳族、怒族、白族等代代交好,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至今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世纪40年代,由于山川的阻隔和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占独龙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地位,采集和渔猎仍占较大比重,生产工具十分简陋,还没有从锄耕过渡到犁耕。社会分工不明显,只有男女之间的自然分工。商品经济仍处于原始的以物易物阶段。独龙族人民当时的生活十分贫苦,采用刻木结绳记事,在铁制工具未传入独龙地区以前,独龙族人民普遍使用树枝的天然勾曲部分制成的小木锄挖地。小木锄尖如鹤嘴,独龙语称之为“戈拉”,是独龙族最先使用于锄耕农业的原始工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改变了这一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独龙族人民的经济建设事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1954年开始,当地党委又因地制宜地制订了独龙江地区的经济改造计划,给独龙族群众送来犁头、板锄、砍刀、镰刀、斧头、玉米脱粒机和打谷机等铁制农具,还选派各民族干部和技术人员,向独龙族人民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逐步推广适宜于当地自然条件的农作物新品种,并开始兴修水利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独龙族地区封闭式的自然经济格局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到20世纪90年代,贡山县已有25户独龙族的个体商业户,主要从事缝纫、编织、饮食服务、物资贩运、经销日用百货等,其中,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巴坡就办起了10家个体购销店。1991年,独龙江上游的布卡旺村也有了个体经商者,其后马库、献九当等地也先后出现独龙族自己的生意人。更值得一提的是,下游的独龙族还与缅甸人做起了边境贸易,或直接出境进行商品交换,或与入境的缅甸人进行商品交易。不仅满足了当地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而且还使独龙族人民逐步习惯了真正意义上的商品经济生活。
2019年4月21日,云南省宣布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3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率先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这3个“直过民族”人口虽然只有数万,但虑及其历史自然文化等因素,今天能将其贫困发生率从几年前的24.25%拉低到2.42%,无疑是人类反贫困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一幕。这3个民族从温饱不足到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再一次体现出党心民心聚力之伟,和“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定之誓。独龙族人民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他们满怀信心,决心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生物经济强县、矿电经济兴县、民族文化旅游活县”的三大目标,不断开创独龙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最终使独龙江峡谷变成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山乡。
视频 ┃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独龙族原生音乐》片段
独龙族聚居的贡山县,属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核心区,这里山高水险、风光壮美,奇花异草、姹紫嫣红,珍奇异兽种类繁多,是集神奇雄伟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神秘的民族文化风情于一体的旅游胜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旅游业以来,旅游业已逐渐成为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兴边富民等工程的相继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独龙族自治地方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为了使独龙族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九五”和“十五”期间,第一本独龙族文字书《汉语独龙语对照课本》、《贡山各族民间故事》一二辑,完成了对民族音乐舞蹈和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工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项目的申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独龙族语言、独龙族民歌、独龙族年节“卡尔江哇”、独龙江乡独龙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下,云南省民族研究艺术院、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也用当代先进的音像数字科技手段,拍摄制作、出版发行《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独龙族原生音乐》,逐步收集、整理独龙族现存的有形和无形民族文化资源,利用先进技术,转化和进一步挖掘传统形态的独龙族民族文化,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独龙族民族资源的长久真实保存。2018年,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其第四届获奖名单,《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荣膺大奖 ;2016年12月,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拍摄制作、出版发行《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探寻和保护——独龙族独龙语》,抢救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深挖少数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生存方式和文化内涵,获批为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视频 ┃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独龙族原生音乐》片段
独龙族地区民风纯朴、古风犹存。因为从前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生活,独龙族根据自己对生产过程和自然现象变化的观察和总结,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自身生产生活需要的独特历算法,即根据月圆月亏、花开鸟鸣、草木生长、雨雪飘落、江河起伏等来计算年历。从当年的大雪封山到次年的大雪封山算为一年,称为“极友”。从月亮最圆的那天起至第二次月亮最圆时为一月,称为“数朗”。独龙江上游的独龙族则以“龙”(意为“圆”,即月圆的意思)为基数来划分每年的十二个节令,并据此安排各种活动。
“得则卡龙”(一月),意思是山上有雪,男子打猎,女子织布。无事可做的农闲季节。
“阿蒙龙”(二月),山顶还有雪,但江边可以种土豆、小麦和青稞。
“阿暴龙”(三月),地上普遍发青,可以砍火山地和种土豆。
“奢九龙”(四月),鸟开始鸣叫,继续砍火山,种南瓜等农作物。
“昌木蒋龙”(五月),各种鸟都叫了、花开了,开始种玉米、栽秧和稗子等。
“阿累龙”(六月),竹笋长出,薅草、挖贝母、捕鱼等活动。
“布安龙”(七月),青黄不接,是饥饿月,上山采集。
“阿送龙”(八月),山上松叶发黄,种荞子,吃青玉米,收小米和各种瓜类。
“阿长母龙”(九月),叶黄霜降,收玉米、割牧草。
“曹罗龙”(十月),是收获月,山上始积雪,继续收粮食,并搭架、修仓库准备储粮。
“总木加龙”(十一月),山上积雪变厚,是降雪月,收回最后的粮食作物,准备过冬的柴火。
“力哥龙”(十二月),江边也开始有雪,女的忙着找柴,男的进山狩猎,并准备过年。
独龙江下游的独龙族则采用“花鸟历”,把一年划分为花开月、鸟叫月、烧火山月、播种月、收获月等10个季节。其节令不十分严格,天多天少不太固定,月大月小也只是相对而言,但对花开鸟叫等物候却极为重视。每当桃花盛开,“戛高马巩”鸟鸣时,要及时播种。再到“崩得鲁那”鸟叫时,则停止一切播种。
新中国成立后,独龙族开始学习先进历法、学习科学种田。独龙族人民逐步放弃了“龙“节令、“花鸟历”等原始历算法而采用了与汉民族相同的夏历历法。但民间习惯上仍有“播种月”、“收获月”、“过年月”等说法,成为独龙族独特的民族习俗……但这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有可能转化为经济发展新优势——正是这些民族文化资源成为独龙江大文化产业的基础,一批精心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正把民族文化资源变成“真金白银”,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和群众致富的引擎。
视频 ┃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独龙族原生音乐》片段
- 浏览 544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