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菜腔:异龙湖畔彝家人的生活镜子

1.jpg

2.jpg

3.jpg

图片 |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秀美的异龙湖畔。

彝族海菜腔,诞生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秀美的异龙湖畔。得名于石屏异龙湖中生长的一种叫做海菜的植物,它的外形细长,质地柔软,恰如海菜腔那绵长的旋律。听起来海菜腔仿佛未经雕琢,实际上经历了无数演唱者将其不断升华的过程。它以石屏方言演唱,天然又清澈,自由又开朗,那似要穿破云天的清亮嗓音,惊艳了世人。

石屏民间一直流传着“不学浮萍漂四海,要学海菜根又深”的说法。彝家人把自己心爱的歌唱艺术称为海菜腔,不仅是异龙湖畔彝族人民曾经历史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祖祖辈辈思想情感与理想追求的浓缩。

视频 | 《海菜腔——云南彝族宝贵音乐遗产》片段

海菜腔俗称石屏腔,它是滇南四大腔(还有沙悠腔、四腔、五山腔)之首,是起源于云南石屏县异龙湖附近的原生态民歌。异龙湖畔风光旖旎,山水秀丽,湖里生长着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名曰海菜。长长的根茎碧绿,头部盛开小白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食用。传说彝族先民摇着桨橹在异龙湖中打鱼或采摘海菜都是一边划船一边歌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优美动听的海菜腔。海菜腔的名称,最早出现于《石屏县志》艺文卷。其中有清代石屏文人胡赢写的七绝诗句“香稻花香玉露稠,月明渔话满船头。小蛮打桨幂蒙里,海菜腔尖醒睡鸥。”这是关于海菜腔见诸于文字的最早记载。

石屏当地彝族群众的口头传说认为海菜腔就发源于异龙湖畔。据说在元朝末年,异龙湖畔发生了一场战争,双方打了七天七夜才结束。打了胜仗的一方就在异龙湖畔的罗色庙小岛上烧篝火、摆酒席庆祝胜利,老百姓在唱歌跳舞中就把彝族话中的白话方言排列成有规律的唱词唱了出来,随后就在湖畔彝族村子中流传起来,逐渐形成了海菜腔。取名海菜腔的原因是:异龙湖畔的彝族人民非常喜欢唱歌跳舞,在湖中打鱼、扯海菜时也要唱,歌声声调拖得很长,很有韵味,唱的过程中令人感到就象海菜一样很长很长,顾名思义就取名为海菜腔。”

关于海菜腔名称起源的说法还有很多。但无论哪种说法,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与特定环境相符的心态。也就是任何名称的起源,都离不开深厚的社会基础。由此可见,海菜腔不仅是异龙湖畔彝族人民曾经经历过的历史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繁衍生息在石屏县的人们祖祖辈辈思想情感与理想追求的浓缩。

原始的、初级的彝族海菜腔是用彝语演唱的,明代以后,中原一带的汉族大量迁徙来石屏,受汉文化的影响,彝族海菜腔的唱词渐渐改用汉语演唱。这样一来,海菜腔的流传范围迅速扩大,不仅彝族能唱汉族也在学唱。在以异龙湖为中心,东至建水县曲江、南至红河北岸的牛街、西至与元江新平交界的宝秀大桥、北至与通海接壤的龙朋大这一片地区,几乎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无论汉人彝人都在传唱彝族海菜腔。清代石屏文人胡瀛描写异龙湖风光的诗句中写道:"吞稻花轻玉露稠,月明渔话满船头,小蛮打桨溟朦里,海菜腔尖腥睡鸥。"同为石屏人的清代文人张舜笙在《异龙湖歌》中也写道:“采菱人上捕鱼船,新歌唱彻蒲草田,海菜腔和倒搬桨,春花秋月逐年年。”另一位清代石屏学者许印芳在《星回节考》文中对歌舞场上的盛况作了细致的描写:“则夜,燃火树歌舞场之上,乘醉作乐。……而内声继发山歌水调,一唱百和。其词头总谓之石榴花,一日大攀桨。”从以上石屏文人的描述中,可以推知,不论坝区、山区,明清时代彝族海菜腔在红河北岸一带就已经非常盛行。

视频 | 《海菜腔——云南彝族宝贵音乐遗产》片段

近现代时期的彝族海菜腔,还是云南石屏彝族尼苏人青年男女聚会时所唱的情歌。它伴随着彝族尼苏人"吃火草烟"(尼苏青年男女集体谈情说爱的一种社交活动)的习俗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吃火草烟”这种风俗,是云南石屏一带的彝族青年独特的恋爱方式。在月明星稀之夜,常常由一个寨子的男青年先选好玩场,然后带上烟筒、四弦和食品,邀约另一寨子的女青年参加。男女青年聚集于寨外选好的场地中,燃起篝火,装烟逗乐,尽情唱跳玩乐。男女之间互唱曲子、侃白话,要求也很严格,必须做到字正腔圆,对答如流。若女方输了,必须给男方装烟点火,若男方输了,会被看不起倍受冷落。其中主唱者用真声演唱实词,假声演唱虚词,使之更富抒咏性。而忽高忽低,或张或弛的音色对比,也让音乐高潮迭起,悦耳动听。整个演唱过程中,主唱者与伴唱者或低吟迥唱或纵情高歌,绵绵不绝常常通宵达旦。许多青年就是在这样倾露感情最后结成姻缘的。

当然,在劳动时、在山野湖滨,歌手们为了抒发心中的情怀也会进行即兴演唱。石屏一带自古就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说法,海菜腔的演唱,出于心性,激于真情,有时站在船头“拉”一腔,会唱得鱼儿冒出水;有时站在山头“喝”一声,也会唱得鸟儿飞出林。因此,彝族海菜腔,都是歌手们触景生情而又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总是出口成章,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才华和智慧。

 视频 | 《海菜腔——云南彝族宝贵音乐遗产》片段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演唱彝族海菜腔的活动仍然十分盛行。云南石屏地处偏辟、交通不便,这种封闭型的社会环境,使包括吃火草烟在内的各种民族习俗能以传统的方式继续并不断传唱。会唱彝族海菜腔是异龙湖畔当地青年的骄傲,差不多每个青年从十多岁起,就要跟随曲子师傅(即当地唱彝族海菜腔唱得最好的歌手)学习彝族海菜腔。因此,彝族海菜腔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彝族尼苏人认为,人的美不在外表,只有能歌善舞,会编会唱,才最具有美感。所以,口齿伶俐、对答如流、四弦演奏技艺娴熟的彝家人,倍受当地群众的青睐和爱幕,被称为“曲子师傅”、“四弦老板”。 

歌声是人民心声的自我流露,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歌,都是该民族的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民族风情的一面镜子。作为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传统艺术形式,彝族海菜腔在特定的生态、社会文化中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在彝族发展史、文化史、道德价值观、艺术思维方式及彝汉文化交融等课题的研究上有重要的价值。2020年8月,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历经两年、策划摄制出版的《海菜腔——云南彝族宝贵音乐遗产》正式发行,包括中文版、英文版、彝语版。出版物视频总时长60分钟,也是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它对以彝族海菜腔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歌进行系统发掘、抢救和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体系和音乐史的研究,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点击购买《海菜腔——云南彝族宝贵音乐遗产》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

4.jpg

5.jpg

6.jpg

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