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守艺人——剑川土陶及其传承人董月畅

1.webp.jpg

图片 |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十三集中、英文音像出版物《大理守艺人》

甸南与土陶的缘分,从海门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便可一窥。公元713—792年间,剑川的第一座城池建在今甸南上下登(古称上下墩)一带,史称 “罗鲁城”,《元史·地理志》载:“罗鲁城,在州治南十五里,唐时有此城,即瓦窑村北”。

数千年的制陶历史,一度让“土陶” 成为甸南的历史文化符号。鼎盛时期,甸南大部分的人家都会烧制土陶,从上登村到天马、发达一线长约2公里的公路边,陶制品琳琅满目,形成了陶制品一条街盛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盛极一时的土陶几经浮沉,逐渐淡出了人们追捧的视野,但对于剑川白族土陶项目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董月畅来说,陶的分量始终未曾轻过一毫。

由于制作的工艺和材料的特殊,剑川白族土陶就因为耐猛火,透气,可贮粮盛水,功能作用极其丰富。早在金属时代以前,它已经当地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不可或缺的厨房和生活用具。而董月畅的黑陶制作,所有的工序都按照传统的古法制作人工完成,取土、泡浆、练泥、拉胚、修胚、雕花、打磨、烧制……不借助任何现代技术。

2.webp.jpg

视频 | 《大理守艺人》剑川白族土陶篇片段

在守艺人董月畅眼里,陶之变从掏泥取土开始,其中十来道工序环环相扣,没有孰轻孰重之分。

半生制陶,董月畅总是知道哪里有最好的陶土。甸南当地山上的泥土富含矿物质、粘性好、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最宜制陶。董月畅将取回的陶土陈置风化3年左右的时间后才分捡取用,他称之为“去性”。

风化后的陶土,经过分捡,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调配。配方是董月畅的姑爹亲授的独门秘籍。这些年,董月畅通过自身的经验积累,总能根据泥土的质地和成色调配出比例最好的陶土,所以他烧制的土陶,也是十里八乡最好的。

过筛的细泥要注入清水浸泡2个星期的时间,过滤杂质,俗称“泡浆”。充分发酵后的陶泥,在董月畅高密度的踩踏下黏性被完全释放。要想做出坚固完美的器型,踩泥的功夫可省不了。一次踩泥,往往需要3至4人,花费4到5天的时间才能踩好,之后还要用塑料薄膜包好,保湿储存。

3.webp.jpg

图片 | 董月畅所有的黑陶工序都按照传统方法人工完成。

制陶的过程是缓慢的,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范,即便是练泥,也同样马虎不得。双手的反复揉搓,只为练就陶泥浑厚结实的筋骨,而手与泥的较量在这一刻才算真正的开始。董月畅的黑陶拉胚至今还保留着最原始的手法 —— 转盘经手的拨动后,开始快速旋转,在自然的惯性下,董月畅双手间的陶泥不疾不徐慢慢成型。

这些年,董月畅在继承传统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对陶制品的样式和种类进行了改良,逐渐放弃了大缸大坛的宽阔,于小处着手,在微处用心,将陶的品质留给了小杯小盏的雅趣。除了实用,现代流行元素的加入,不但增加了剑川白族土陶审美的意趣和格调,更焕发出了陶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视频 | 《大理守艺人》剑川白族土陶篇片段

为了增加胎体的致密程度,塑好的器型,要用鹅卵石仔细反复的打磨,直到表面光洁圆润,才能拿去晾晒。阳光下,陶泥最后一次毫无保留的显露它们的本色。命运在装窑的一瞬间开始逆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它们将脱胎换骨。

对于制陶人来说,装窑和烧窑是两道最为严峻的考验。虽然儿子董志明已经能够替他完成,但董月畅依然不敢懈怠半分。

火候,是烧陶成器最要紧的环节,也是一门最讲究的技艺。在窑温860度和920度之间,连续16个或18个小时的烧制,再冷却3天左右的时间,方能出窑。脂足烟旺的上等云南松,在火势下转为黑色的精炭,在陶的体内充分渗透,剑川陶土天然的吸附能力与其强强联手,保证了陶无与伦比的莹润色泽。和世间万物生灵相同,黑陶的意义在于独一无二。每件黑陶不仅因为手工的差别,形状独一无二,更因为在土窑中所占位置的不同,而色泽独一无二。


视频 | 《大理守艺人》剑川白族土陶篇片段

真正完美的器物往往要经过多次的拍制和修制来予以质量的保障,雕花与纹饰的印制则是画龙点睛之笔,因为它们,陶的简与朴,成了素与雅。这些精美的纹饰模具均由儿子董志明一手雕刻而成,儿子木雕的功底在父亲土陶的雕花与纹饰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在董志明的心里,父亲董月畅恰如眼前这深沉内敛的黑陶,以前只觉得不容易读懂,现在读懂了却只觉得不容易。 

董志明记得,2006年,兰花市场出现繁茂现象,剑川的剑阳蝶、剑湖菊等名兰价格一下子上升到几万一苗。与此同时,花盆市场也跟着繁荣起来。一个小花盆,一下子从原来的一两块钱飙升到七到八块,大多时候还紧缺。几年后兰花价格回落,花盆市场也跟着回落,花盆价格又回到了原来的几块钱。而兰花热过去后,花盆需求量迅速减退,做黑陶的匠人没那么多活干,为了生存大家纷纷改行。而仅剩的几家经营户,除经营黑陶外也不得不销售外地上铀的陶器品种,剑川黑陶渐渐退出市场。

看到黑陶渐衰,父亲董月畅提出了大胆的设想:放弃大瓮大盆大缸大罐,把粗笨的黑陶精致化,让质朴的土陶与现代元素相融合,把木雕技艺以及现代造型艺术的元素融入其中,让黑陶既古老又现代。董月畅积极投入实践,他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创新,研发,多次到外地州积极跟各地制陶艺人学习交流,不断在传统的陶器制作中加入新的创意,把单一的品种多元化,让剑川白族土陶以新的姿态容颜重生,逐步走向市场化。让萧条多年的剑川白族土陶市场渐渐复苏,让传统的黑陶手工艺重新活了起来。

在董月畅的积极探索,奔向小康道路的同时,他还带动资助了不少贫困户,将村里没活干的闲散人员招到自己公司,并教他们黑陶的制作工艺,解决了一部分劳动力问题,成为甸南黑陶产业的先驱人物。如今,黑陶在董月畅这样独具匠心的匠人引领下越走越远,甚至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为剑川县脱贫攻坚,促进文旅融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4.webp.jpg

 图片 | 董月畅的黑陶制作公司。

大理作为白族主要聚居地,是白族文化留存最完整的地方,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方面因独树一帜而名扬古今中外。这些手工技艺及手工实物是看得见的文化,而附着在技艺之上的文化则是无形的,包括技艺所涉及的风俗人文、语言、情感等等。实操的技艺可以传承,难的是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能够完整的将人文方面的民族文化保留下来。作为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集中英文非遗文化纪录片《大理守艺人》在历经三年的策划拍摄和精心制作后,终于面对大众。

《大理守艺人》以白族布扎、白族泥塑、传统手工造纸、凤羽砚台、鹤庆泥塑、鹤庆银器、甲马、剪纸、剑川白族土陶、剑川梅园石雕、剑川木雕、下关沱茶、彝族白依人火草布织造技艺13项民族手工技艺,在精彩荟萃的浓缩影像里,深入浅出地描摹和展示了大理作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的深厚积淀。

也正是因为这份历史的温度和蓄积着文化的能量,思想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出版价值和重大文化积累价值于一身的大理手艺人,成为了大理守艺人。

点击购买《大理守艺人》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

微信图片_20210219095352.jpg

微信图片_20210219095356.jpg

微信图片_20210219095400.jpg

1.jpg

图片 |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十三集中、英文音像出版物《大理守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