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十三集中、英文音像出版物《大理守艺人》
白族剪纸,是白族人民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它是用剪刀在纸上剪出镂空图案的一种民间艺术,用于装饰生活和制作民族工艺品图样。
白族剪纸以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为其主要特点,形态古朴,蕴含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深受大理人民喜爱,同时也是研究白族民间美术的实物资料,有较高的民俗学价值。2013年10月,白族剪纸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白族剪纸的内容以家居装饰和刺绣花样为主,在家居装饰上,多以喜庆吉祥的图案再现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鲤鱼跳龙门、鹿鹤同春等;而作为刺绣花样,以花、草、蝴蝶等美丽大方的样式为主,用于白族服饰的腰带、帽子、裹背以及经袋、跪垫等用品中,不仅美观大方且寓意美好。
视频 | 《大理守艺人》剪纸篇片段
大理白族花样剪纸,以鞋花最引人注目。鞋花分鞋头花和满撒花两种,供妇女在鞋上刺绣用。前者以花草鱼虫为主,形似新月,小巧玲珑,有灵丽之美;后者多见于洱海渔村,在功用上与渔村妇女对鞋的耐用要求相适应,故花纹密集,遍及鞋帮,连鞋帮也填入适合纹样,给人以富丽繁茂之感。
白族剪纸的材质一般以纸张为主,少量采用箔、布、皮革等材料。剪纸艺人们把刻制好的纸样覆盖在成叠的材料纸上,一次剪裁多个图案一致的相连作品,也有直接在成叠的材料纸上一次性剪裁而成。白族剪纸在构图形式上完全摒弃了“焦点”透视的绘画概念,不但打破了时间、空间、比例关系的限制,而且彻底离开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对称、均衡的形式法则统一画面。白族剪纸不受自然物象固有形态的束缚,不以外表的模拟为满足,把所有的物象集中在平面上表现;同时为追求造型的完整性、全面性,又将不同空间、时间中的不同景物进行描绘,充分体现了创造者的绝妙匠心以及求全的审美愿望。
每逢年节、婚嫁喜事,白族人民习惯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上、墙上、门上或者箱子、帐帘上,将节庆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郁。大理白族剪纸浓缩了白族文化的传统理念,递延着白族人民的人文精神与思想脉搏,既是白族人民传统信仰与道德寓意的缩影,也是民俗文化传承的窗口。白族剪纸融于生活,在生活中继承和发展并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
视频 | 《大理守艺人》剪纸篇片段
白族剪纸技艺传承者主要是白族妇女。女孩子们很小就从祖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片段,慢慢转变为生活的一部分,最后达到随心所欲创作发挥的境界,剪出新的花样。
大理市海东镇是一个地道的白族乡镇,勤劳睿智的白族妇女从小就喜爱剪纸、刺绣等传统手工艺。过去,每一位年轻妇女结婚或出嫁前,都要绣几十双绣花鞋,做好几套白族绣花服饰。能否刺绣成为白族人衡量女子是否有才艺的重要标准。刺绣首先要粘贴花样,因此,大多数白族妇女还会剪纸。剪纸手艺特别好的常常要为别人提供花样。就这样,绘画、剪纸和刺绣三者之间互相关联,积淀于内,彰显于外,融于手艺人的每一剪之中。
剪纸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海东白族妇女杨慧英就是这样的手艺人。杨家祖上就有剪纸、刺绣的传统,曾祖母擅长剪纸、刺绣,祖母杨先琦的剪纸更是享誉乡里,母亲杨桐芬虽不擅剪纸,但擅长刺绣,并能讲述其间的含义,到杨慧英进杨家为媳,已经是四代传承。
图片 | 白族剪纸中的常用图案。
许多白族刺绣史上的传统图案样式,就是通过家族传承这种形式被保留下来。在这过程中,杨慧英的剪纸技艺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但继承了传统剪纸样式,还采各家所长,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些新的图案。最为难得的是这些剪纸图案,不但内容丰富、主次分明,造型生动、传神、细腻,而且每一个图样都有对应的实物和与之相关的象征意义。
在杨慧英的作品中,围腰脚边、绣花鞋样、把手香袋、枕头帐沿等图案是白族新娘出嫁和妇女们装饰衣物所必须,仅围腰的图案就有200多种。她的剪纸图案,内容丰富,造型生动传神,有的还保留着南诏原始纹样和唐代流行纹样的双重组合风格。
她设计创作的花、鸟、鱼、草和“双凤朝阳” “鹿鹤同春” “戏水鸳鸯” “龙凤呈祥” “年年有鱼”等窗花图案,仅以龙身为例就有25个镂空节和几百个需一刀一刀剪出的龙鳞片,这些图案,立体感强,线条生动流畅,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图片 | 杨慧英的部分作品以及"杨门三女"的合影。
唯有历经一番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洗练,手艺方能在上孝父母、下育子女的岁月里落地生根。生活一边打磨着手艺人的心性,一边赋予她们爱与哲学。
多年来最令杨慧英欣慰的,是她的剪纸和刺绣技艺不但被子女所传承,还激发了当地年轻人学习这些技艺的热情。
儿媳苏义兰,受家庭影响,从小开始学习白族刺绣,结婚后,由于得到婆婆杨慧英的指导,掌握了更多的刺绣手法,并很快接手家庭绣坊的业务,专职从事刺绣工作,成为婆婆的得力助手。
女儿杨亚辉,从小受到母亲杨慧英的教育和熏陶,大学二年级时,就在大理大学艺术馆举办了个人作品展,展出了50余件剪纸和刺绣作品。
共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理想追求,缔造了一个幸福的家。三个平凡的白族农家妇女,由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凭着手中的一把剪刀,剪出了花样的人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大家亲切地称呼她们为海东的“杨门三女”。在守艺的路上,三人还承担起传承和弘扬白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带动当地年轻一代学习传统剪纸和刺绣技艺。
视频 | 《大理守艺人》剪纸篇片段
大理作为白族主要聚居地,是白族文化留存最完整的地方,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方面因独树一帜而名扬古今中外。这些手工技艺及手工实物是看得见的文化,而附着在技艺之上的文化则是无形的,包括技艺所涉及的风俗人文、语言、情感等等。实操的技艺可以传承,难的是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能够完整的将人文方面的民族文化保留下来。作为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集中英文非遗文化纪录片《大理守艺人》在历经三年的策划拍摄和精心制作后,终于面对大众。
《大理守艺人》以白族布扎、白族泥塑、传统手工造纸、凤羽砚台、鹤庆泥塑、鹤庆银器、甲马、剪纸、剑川白族土陶、剑川梅园石雕、剑川木雕、下关沱茶、彝族白依人火草布织造技艺13项民族手工技艺,在精彩荟萃的浓缩影像里,深入浅出地描摹和展示了大理作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的深厚积淀。
也正是因为这份历史的温度和蓄积着文化的能量,思想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出版价值和重大文化积累价值于一身的大理手艺人,成为了大理守艺人。
点击购买《大理守艺人》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
图片 |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十三集中、英文音像出版物《大理守艺人》。
- 浏览 647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