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是个好地方

大理作为白族主要聚居地,是白族文化留存最完整的地方,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方面因独树一帜而名扬古今中外。这些手工技艺及手工实物是看得见的文化,而附着在技艺之上的文化则是无形的,包括技艺所涉及的风俗人文、语言、情感等等。实操的技艺可以传承,难的是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能够完整的将人文方面的民族文化保留下来。作为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集中英文非遗文化纪录片《大理守艺人》在历经三年的策划拍摄和精心制作后,终于面对大众。

《大理守艺人》以白族布扎、白族泥塑、传统手工造纸、凤羽砚台、鹤庆泥塑、鹤庆银器、甲马、剪纸、剑川白族土陶、剑川梅园石雕、剑川木雕、下关沱茶、彝族白依人火草布织造技艺13项民族手工技艺,在精彩荟萃的浓缩影像里,深入浅出地描摹和展示了大理作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的深厚积淀。

也正是因为这份历史的温度和蓄积着文化的能量,思想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出版价值和重大文化积累价值于一身的大理手艺人,成为了大理守艺人。

视频 | 《大理守艺人》白族布扎篇片段

按照白族风俗,每逢白族农耕节日“务旺务”,也就是汉族的“端午节”时,剑川白族人家户户都要购买或自制装有艾叶的布扎,挂在家中帐边床头,用以驱邪镇恶。特别是小孩,更要在胸前挂上一串,相传可以用来驱鬼、辟邪、保平安。

白族布扎,又称“猴子串”,是云南大理剑川白族一项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它源于中原民间的香包香囊,是剑川白族艺人汲取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融刺绣于布扎的艺术形式。

1.webp.jpg

图片 | 大理泥塑应用广泛,白族民居装饰件上常常可见。

白族泥塑是以白族为主体的云南大理各民族创造的一项色彩斑斓、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大理民间一门古老的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早在唐代南诏国时期,融入中原文化特征又兼具有白族文化自身风格的白族泥塑就十分盛行,并成为与大理的木雕、石雕相提并论、闻名遐迩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

泥塑是大理白族传统文化中传承使用普遍的手工技艺,加之大理州市政府多年来的鼓励支持,如今在大理地区每个自然村落的建筑上,都能看到白族泥塑的制品,它已经成为白族文化特征的外在表现之一。

2.webp.jpg

图片 | 鹤庆这一带地区水质较好,被认为是白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基础。

云南大理鹤庆白族传统手工造纸在西南造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手工造纸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白族造纸技术的探讨,将有助于研究历史上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地区的科技发展状况。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文化比较发达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大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作为文化发达的标志纸和造纸法很早就由内地传入了白族地区,并由当地白族人民结合自己的习俗造出了有本民族特色的纸张,补充和丰富了我国的造纸术内容,造纸技术还从白族地区影响到云南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并与缅甸、泰国、孟加拉等国家的造纸术都有一定的技术关系。

视频 | 《大理守艺人》凤羽砚台篇片段

在大理洱海的源头、点苍山云弄峰背面,有一个闻名遐迩的白族古镇——凤羽。这里素有“文墨之乡”美誉,历史上是滇西“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中转站。相传镇名凤羽是因“凤毂于此,百鸟集吊,羽化而成”得名。凤羽至今还保存着白族民居聚落与白族典型建筑,如凤翔书院、凤羽武庙、镇蝗塔、镇江塔、留佛塔等,处处显示着凤羽辉煌的历史。

这样一个古韵流芳的小镇,风光秀丽,数百年来号称滇西三大名乡之一。

著名的凤羽砚台就产自云南大理凤羽镇,它具有悠久的加工生产历史,自元末明初开始生产,至今已有400多年。凤羽砚台具有易于磨墨,光泽深沉、涵养水分、砚盖凝珠、有墨不腐、磨出墨汁流利铮亮等优点。

3.webp.jpg

4.webp.jpg

5.webp.jpg

图片 | 瓦猫迄今仍是云南民居建筑上使用最为广泛的镇宅兽。

瓦猫又称镇脊虎、吉祥虎、降吉虎、向吉虎或降脊虎。大理鹤庆瓦猫驱邪镇宅的寓意是受民间的图腾崇拜而生。以瓦猫作为意识符号,一方面展现了当地人民别具一格的思想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又诠释了当地人民对于信仰的独特继承方式。

和瓦猫一样,云南大理白族银器艺术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它虽以白族文化为主体,但局部仍遗留着以中原汉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痕迹。多年来,白族人民在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和其他兄弟民族优秀文化精粹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创作出了具有多元文化交融、多种宗教糅合、农耕文化突出等特点的大理白族银器,体现了云南大理白族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白族人对银的执着,造就了大理不计其数的银匠铺千年不衰——“小锤锤敲过一千年”的古老白族村寨鹤庆新华村,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已经成为云南银铜器手工艺中心,“鹤川匠人”的美名传誉海内外。同样,大理祥云也拥有璀璨的制银历史,这里的百家锁、纯银筷子等都是重要的民族地方特色礼品。

6.webp.jpg

7.webp.jpg

图片 | 大理白族甲马纸在视觉效果上颇具当下年轻人喜爱的呆萌美。

甲马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木刻版画艺术,以甲马纸为载体,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泛用于民间祈福、禳灾、祭祀等民俗活动当中。它曾流行于云南各地,其中以大理白族甲马最具特色。

在大理的白族村落里,甲马的影子随处可见。它出现在墙上、门上、房梁上、供桌上、灶台边、水井边、香炉边…… 如柴米油盐一般融在白族人日常的悲喜里,浸着时光的烟火,漫过岁月的街巷,在人生每一个笑与泪的节点,醒目而璀璨。

每逢年节、婚嫁喜事,白族人民习惯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上、墙上、门上或者箱子、帐帘上,将节庆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郁。大理白族剪纸浓缩了白族文化的传统理念,递延着白族人民的人文精神与思想脉搏,既是白族人民传统信仰与道德寓意的缩影,也是民俗文化传承的窗口。白族剪纸融于生活,在生活中继承和发展并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

云南大理剑川作为全国木雕艺术之乡闻名于世,土陶制造在这里也有数千年历史。据地方民俗学者李汝恒先生调研,剑川海门口遗址曾发掘出大量陶器,民间素有“上登瓦,不用敲打声嗡嗡响”之说(上登即为剑川县南古村落)。

大理甸南民间至今一直在从事陶业生产,其中剑川县甸南镇海虹上登村的陶制品最受欢迎。每周周六是甸南的赶街天,这天会有很多的陶器摆在214国道两旁,从上登村到天马、发达,一条长约2公里的公路边,甸南出产的陶制品琳琅满目,有摆件、茶盘、花盆、碗、鱼缸等等,这里还以“陶制品一条街”远近闻名。

8.png

9.png

10.png

图片 | 剑川石窟是以白族为主的西南各民族智慧的结晶。

大理民间一直流传 “ 北有敦煌壁画,南有剑川石窟 ”之说。这“ 南有剑川石窟” 指的便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一千多年的石宝山石窟。石窟中各类人物造像经过石雕艺人的雕琢,将白族密宗文化与藏密、汉密文化之间的不同思想理念做了充分的体现,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南诏、大理国社会历史、宗教历史与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是一部雕刻在石头上的南诏、大理国历史,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被誉为中国 “西南的敦煌”。时至今日,它仍然代表着剑川古代石雕艺术的最高成就。

剑川即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位于茶马古道重要位置上,自古就是文化底蕴厚重地方,出了很多文化人,也出了不少能工巧匠,而木匠的雕刻则是剑川的一大骄傲,一度成为剑川的象征。

剑川木雕主要用于建筑物装饰,以浮雕为多,现已发展为艺术价值很高的木雕工艺品。尤其是云木雕花镶嵌大理石家俱,用优质硬木精心雕出龙、凤、狮孔雀、梅花等传统图案,制成桌、椅、茶几等,再镶嵌上苍山特产的彩花大理石,显得古朴大方新颖高雅,富于民族特色,既实用,又华美,远销欧、美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视频 | 《大理守艺人》手工造纸篇片段

剑川,这座位于云南西北的古城,很多人听说它,也许是因为它是电影《五朵金花》的男主角阿鹏的故乡。这座小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更有着灿若繁星的民间技艺与民间艺术。从遥远的海门口到鬼斧神工的唐宋石窟,从古韵遗风的天籁之音再到巧夺天工的剑川木雕、古老的东山打歌、精美的布扎手工艺……剑川的民族民间技艺与艺术涵盖了音乐、舞蹈、美术、技艺、文学等类别,拥有白曲、木雕、布扎、霸王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白族文化聚宝盆。

剑川有故事的,下关与下关沱茶也是有故事的。120年,从未间断生产与消费 ——这是下关沱茶最牛的故事。下关沱与重庆沱,国家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这对瑜亮兄弟的世纪之争,以现在下关沱茶占据整个沱茶市场为尾声;而1987年7月在巴黎王子酒家公布的艾米尔医学实验报告,让下关沱茶成为了人们口中娓娓道来的“销法沱”,亦开启了普洱茶保健功能科学认知的新时代。

密息会,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大理夸萼山区的白依人祭祀本主神灵的节日,也是彝族白依人一年一度的民族节。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三到三月十五,夸萼山一带的白依人都会在密息本主庙聚集,祭祀本主、唱戏、跳舞、对山歌,欢度密息盛会。

火草衣,便是这样大型集会里白依人最为隆重的礼服。服饰的整体造型为对襟长衫,再搭配上头巾和腰带之后,紧身细腰、长幅开叉,系上麂皮包作为装饰,很是飘逸、灵动。然而,火草布制作工序十分复杂,制作成本高、耗费时间长,许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再像老一辈人那样去坚守。如今,在白依人的村寨里,也只有祭司这样极少数的人还在穿戴火草衣。

点击购买《大理守艺人》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

微信图片_20210219095352.jpg

微信图片_20210219095356.jpg

微信图片_20210219095400.jpg

1.jpg

图片 |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十三集中、英文音像出版物《大理守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