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有56个民族,云南除汉族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还聚居着25个民族,这些民族分别是:彝、哈尼、白、傣、苗、壮、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实时显示,现在还有侗族户籍人士、土家族户籍人士一起生活在云南。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独龙族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世居或绝大多数在云南居住,被称为云南世居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虽然人口不多,但民族之丰富堪称民族博物馆,每一个民族都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在与汉族的互动中创造了本民族绚烂的文明成果。
图片 | 云南巍山的彝族习俗被认为是全国最顶盛的 。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也是云南境内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地区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许多不同的他称和自称,主要的他称有“夷”“黑彝”“白”“红彝”“甘彝”“花腰”“密岔”等。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著说等,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来说。据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先民与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图片 | 云南双柏彝族先民敬奉虎为原始图腾,把它当作吉祥与幸福的象征,自诩是虎的民族、虎的后代,至今还保留着6500多年前的虎崇拜习俗,并完整地传承着老虎笙、大锣笙和小豹子笙等众多的民族民间舞蹈以及保留着众多价值不菲的彝族古彝文典籍。
彝族文字为表意文字,又称音节文字,史书中称"爨文""韪书"或"罗罗文""倮文",通称老彝文。该文字大约形成于13世纪,据估计,仍存的老彝文大约有一万多个字,经常使用的有一千多个。每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没有偏旁和部首,同一字形有多种不同的书写格式,主要为由左向右直书或横书。
贵州大方县发现的明代铜钟,铸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钟面刻写的彝文是现存最早的彝文铭文。许多彝族地区都保留着用老彝文抄写的书籍,如《勒俄特依》《玛穆特依》《阿姆尼惹》《齐书苏》等。这些书籍可分为九类,即祭祀经文、占卜、历法、谱牒、诗文、伦理、历史、神话、译著,老彝文中大量使用同音假借字,由于彝语有六个方言,各地方言差异较大,代音的文字也因地各异,老彝文的字形、读音均不统一。
彝族民间文学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诗歌、神话、传说、童话、寓言、谚语、谜语。绝大部分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史诗类诗歌有《勒俄特依》《玛穆特依》《阿细的先基》《西南彝志》《哈依迭古》《梅葛》《查姆》等。叙事长诗和抒情长诗的代表作有《我的幺表姝》《妈妈的女儿》《阿诗玛》《一双彩虹》《逃到甜蜜的地方》等。
彝族谚语,称为"尔比尔吉",是彝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口头文学。其特点是词句精炼,音律铿锵,想象丰富,名式整齐,易于上口,便于诵记,具有普遍而深刻的群众基础。"尔比尔吉"是人们处理问题的依据,教育人的警句,起着道德规范和习惯法的作用,指导着人们的言行。
视频 |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彝族创世史诗《查姆》片段
传统彝族婚姻的特点是同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禁婚。新中国成立前,彝族若异族通婚,按当地风俗习惯要被逐出家族。彝族内部严格执行等级内婚,统治阶级的兹莫和诺合与被统治阶级的曲诺、阿加、呷西之间,禁止通婚,违者均要被惩处。部分彝族传统婚姻中有转房习俗,有生育能力的妇女丈夫去世后,子女又尚未成年,则须转嫁给死者的同胞兄弟或近亲叔侄。如彝族家中无子嗣,家支内部有权分配其财产,称为"吃绝业"。新中国成立后,同族内婚和等级内婚的限制已被打破,彝族青年男女以感情为基础自由恋爱,出现了跨族别婚、跨等级婚、跨国界婚。
彝族的传统婚礼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习俗,如泼水、抹黑脸、哭嫁、新娘婚前禁食、婚后"坐家"等。彝族男女婚前要举行订婚仪式,订婚时要先取吉兆合婚,男女双方各杀一头猪,取胆、胰观看,以胆色澄黄、胰大直肥为吉,若胰脏卷曲则为凶,表示不能相配。婚期根据双方出生年月的属相选定,一般都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以后到次年二月这段秋收后的黄金季节举行,最佳日子是在有六颗星与月亮成一平行线的时候,彝族称为"他波"。
视频 |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系列——彝族医药》片段
节庆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的集中表现。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事节庆;有以祭祀神灵、祖先为主的祭祀节庆;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为主的纪念节庆;有以欢庆丰收、庆祝胜利为主的庆祝节庆;有以歌舞戏曲活动为主的社交娱乐节庆等。主要的节庆有:
彝族年 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彝语称"库施"。各地过年时间不一,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选吉日过年。
火把节 为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选美等,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早上,人们要杀牲祭祖;晚上,要举着火把在庄稼地中转游,意为烧死害虫,祈求庄稼丰收。
此外,黔西、滇东彝族在农历的三月三要过祭山节;云南石屏、元阳、巍山一带的彝族每年要过两次祭龙节,第一次在夏历二月第一个属龙日,第二次在秋收前,称"赔龙",意为感谢龙王爷的雨露之恩;云南楚雄的彝族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要举行插花节,以祝愿幸福安康,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广西那坡、云南富宁一带的彝族在农历四月要举办跳弓节,农历三月三为广西隆林彝族的护林节。
视频 | 《海菜腔——云南彝族宝贵音乐遗产》片段
云南辉煌灿烂、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云南在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突出优势的宝贵资源,而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又是云南博大精深的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它以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根基,以特殊的消费人群为市场,经千百年历史变迁迄今仍具有无穷的魅力和传承价值、历史价值。筹建于1987年的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牢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党中央的精神和指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多年来依托丰厚而独特的云南民族文化资源,摄制、出版和发行了一万余种以弘扬民族文化,特别是以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原创优秀音像出版物,涉猎几乎所有的云南少数民族,被外界誉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因库” 和 “云南民族文化的音视频数据库”。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部分关于彝族出版物——
1.《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系列 》 (中文、英文、彝语、藏语、傣语)
“十三五”国家重点规划项目《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系列——彝医药、藏医药、傣医药》,透过云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多样性,看到云之南独特、智慧的民族文化魅力。彝医、藏医、傣医中表现出的人体与宇宙天体、自然环境、社会人文、心理病例的平衡与关联,已经包含了心理疗法、暗示疗法等内容,这与现代医学的认知出奇一致。它们不神秘,它们是科学。
2.《大理守艺人》:研究大理白族文化的重要文献 (中文、英文)
十三集中英文非遗文化纪录片《大理守艺人》,系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承担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历经三年策划拍摄和精心制作才面市,是研究大理,研究大理白族文化的重要文献。纪录片浓缩了13项民族手工技艺,在精彩荟萃的浓缩影像里,深入浅出地描摹和展示了大理作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的深厚积淀。其中“彝族白依人火草布织造技艺”反映的就是生活在云南大理的彝族支系白依人的民族文化纪录。
3.《海菜腔》:云南彝族宝贵音乐遗产 (中文、英文、彝语)
《海菜腔——云南彝族宝贵音乐遗产》于2020年8月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历经两年、策划摄制出版发行,包括中文版、英文版、彝语版。出版物视频总时长60分钟,是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它对以彝族海菜腔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歌,进行了系统发掘、抢救和研究,对丰富和完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体系和音乐史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4.《阿细先基》:彝族口头传唱创世史诗
《阿细先基》又名《阿细人的歌》,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创世史诗,口头流传于云南省弥勒县西山地区的阿细人聚居地。由于长诗是由艺人用阿细语创作并演唱,散落于民间,所以长期不被外界所知闻。20世纪40年代,经诗人光未然、语言学家袁家骅先后搜集整理出版,才得以广为外界所知。《阿细先基》是阿细人精神和文化的表征,为研究阿细人的历史、文化、经济、哲学、宗教、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独特的视角,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它以口传方式一代一代流传至今,现在能用阿细语演唱的人日益减少,能全面掌握《阿细先基》演唱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将其以音像媒体传承记录,《彝族口头传唱创世史诗——阿细先基》具有非凡意义和价值。
5.《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手工之美,惊艳时光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讲,手工艺是一种创意打扮人们生活的文化,是一种满足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需要的造物艺术。但随着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曾经非常熟悉的手艺活已逐渐远去。2017年12月,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摄制、出版发行15集音像出版物《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其涵盖了云南民间美术和云南民间工艺美术两大类1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膺国家出版基金支持。其中《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彝族(撒尼)刺绣》反映的就是生活在云南石林的彝族支系撒尼人的民族文化纪录。
6.《云南民族民间手工刺绣——白族刺绣、彝族刺绣、花腰傣刺绣、苗族刺绣、壮族刺绣》 (中文、英文、缅文/白语、彝语、傣语、苗语、壮语)
为继承和开发云南民族民间刺绣艺术,保护传统手工刺绣,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策划、摄制、出版的《云南民族民间手工刺绣——白族刺绣、彝族刺绣、花腰傣刺绣、苗族刺绣、壮族刺绣》汉语、民族语音像出版物,通过运用现代化的视频手段,忠实地记录、再现了云南的苗族、彝族、白族、花腰傣、壮族这五个民族的手工刺绣技艺及部分作品,并将其编辑制作为视频DVD+图录的形式,以合集套碟及单集碟出版发行。
7.《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白族戏剧、傣族戏剧、彝族戏剧、壮族戏剧》 (汉语/白语、傣语、彝语、壮语)
少数民族戏剧浓缩保存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保护好各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文化生态平衡和安全的需要,也是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团结、凝聚、发展的重要基础。正是秉着这一理念,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抓紧录制一批云南少数民族戏剧音像材料,对即将失传的濒危剧种实施“抢救性保护”,计划积累、整合相关资源建立一个系统的云南少数民族戏剧资料平台。2018年,在中国国家民族文字出版资金的支持下,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策划、摄制、出版的《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白族戏剧、傣族戏剧、彝族戏剧、壮族戏剧》汉语、民族语音像出版物,通过运用现代化的视频手段,忠实地记录、再现了云南白族、傣族、彝族、壮族这四个少数民族的戏剧魅力。
8.《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
云南民族口头传唱艺术凝聚着云南各民族祖先千百年来的心血和智慧,独特的山地农耕文化、群体文化、神巫文化、口传文化土壤,孕育滋养了丰富的神话、史诗、叙事诗、传说、歌谣,传唱艺术大都以活形态存在(一些民族还以经籍的形式流传),与祭祀仪式、风俗活动等紧密相连,展现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卓越的创造才能。2013年云南民族音像出版社拍摄制作、出版发行《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忠实反映少数民族文学真实原貌,大力弘扬云南省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口传文化和传唱艺术,荣膺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彝族创世纪史诗《查姆》、彝族创世史诗《梅葛》、彝族撒尼语叙事长诗《阿诗玛》都在其中。
购买点击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
- 浏览 658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