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原创策划的8集系列音像出版物《原来我是中国人——新中国云南第一代少数民族妇女工作者口述史》暨图书《1949—1957新中国云南第一代少数民族妇女工作口述史研究》即将正式出版发行。作为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其学术意义和历史价值深受国家认可。它是一幅从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出发,以独到眼光、视角和高水平叙事能力绘制出的历史画卷,形象、生动、准确、深刻又五彩斑斓地将新中国诞生之初,边陲云南各民族妇女在革命建设事业中的真实奋斗场景展现出来。
图片|音像出版物《原来我是中国人——新中国云南第一代少数民族妇女工作者口述史》暨图书《1949—1957新中国云南第一代少数民族妇女工作口述史研究》将在2022年内正式出版。
男女平等来之不易。今天中国各民族妇女的境遇,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破无数旧枷锁,靠自己努力奋斗而来。她们的赤诚、颖慧、青春、意志、汗水、血泪,在时光中留下美好又强大的履痕。云南民族大学研究员、昆明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杨德鋆老师特地为本书作序,盛赞这是“一曲光芒四射的新中国边疆民族工作与妇女工作的辉烨颂歌。”
杨德鋆 云南民族大学研究员,昆明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拉班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国家非遗名录评审专家,国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云南省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云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从艺50年以上文艺家荣誉称号、勋章获得者。云南省1979——1989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文化部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图片|本文作者杨德鋆老师(左)和本书作者伍琼华(中)、白燕(右)。
杨德鋆老师为《1949—1957新中国云南第一代少数民族妇女工作口述史研究》所作的序文《边陲女性肩扛乾坤的历史咏叹》原文如下:
端详《1949—1957新中国云南第一代少数民族妇女工作口述史研究》的命题亮眼、篇容丰盈、内涵广博、意义重大且全由亲切可感引人入胜又前所未见的真实故事、话题、材料、图片织就的书稿,不由顿觉欣喜,为之感慨,为作者挚诚而别有见地的情怀和辛劳勤恳付出之功在心海漾起钦赞之波。
这不是一本普普通通的书。不是一本平平常常的旧忆讲述记录。她宛若一幅为挖掘、认识、弘扬传统,直通未来,从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出发,以独到眼光、视角和高水平叙事能力绘制出的历史画卷,形象、生动、准确、深刻又五彩斑斓地将新中国诞生之初边陲云南各民族妇女在革命建设事业中的真实奋斗场景,清晰、细腻展现出来。边疆少数民族妇女在党的培育、带领下如何挣脱旧枷锁,创造新生活,对新中国发展进步做出贡献,特别是在建国之初国家、边疆面临数不胜数的极其复杂、困难、严峻局面的那几年的成长、奋斗、奉献经历,书中做了真切、平实、生动的话语与情景、人物、事状自然谐一的描述,一个个人,一桩桩事,一幅幅一幕幕又实又活的画面,不止显示出边陲各族妇女的智慧、善良、质朴、忠厚、坚韧、挚守、美丽、最能吃苦耐劳和具有无穷创造力的本色,而且鲜活、深刻地勾勒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妇女政策取得跨越历史的划时代成就,是一曲新中国遥远边疆民族工作与妇女工作的活灵活现又光芒四射的辉烨颂歌。
01 一场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
边疆各族妇女、妇女干部、妇女人才培养和妇女工作,放到现在,是一件绝不会让人觉得稀罕、奇异甚至惊诧的随处可见的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和事。然而,若将时间倒推60多到70多年,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那时的景象,和今天截然相反。
那时,人们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妇女的情况异常陌生,甚至是一无所知,什么“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妇女人才”“妇女工作”“妇女事业”,基本上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情。
旧时代,各民族妇女大众受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观念、行为的多重压迫束缚,除多数生活贫困外,还普遍遭受性别歧视,缺乏应有的和男人一样自由平等、当家做主的地位与权利,较少有受教育机会和工作机会,被旧制度各种有形无形的枷锁和无数毫无道理的“俗规”桎梏,基本处于被封冻、排斥在社会之外的状态。新中国面世之初,边疆少数民族妇女多不识字,不会讲汉话者比例很高,虽然旧制度已被推翻,但是因长期受重男轻女陋俗影响,普遍不知外间情形,害怕或羞于与外人接触,入学读书和走进社会做事的人极少,旧的精神锁链依然轻重不等地捆缠着她们,压抑、阻障着她们希冀了解外部世界和为国家社会挥洒贡献智慧力量巨大潜能的心念、向往、期盼与途程。
党的民族政策和妇女政策让边疆各民族妇女改变了这一切。
毛泽东主席说,“男女并驾,如日方东”。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各民族妇女工作,给各民族妇女带来光明,看到希望,让广大妇女在获得享受自由平等的各种合法权益的同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无穷力量、自身特有长处和创造奇能,肩担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为民族团结进步、国家社会发展、边疆稳定繁荣、城乡村寨各族人民生活美好和祖国边防坚如铜墙铁壁做出贡献,全方位彰显“半边天”的作用。
这是一个翻天覆地倒转乾坤的历史性变革。
02 中央访问团的妇女工作
其情其景具体可从建国初期党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解决民族问题和社会生存发展问题的“三把金钥匙”行动亦即三项重大措施——1950年派中央访问团赴民族地区、1951年成立云南民族学院、1952年派省民族工作队到边疆三件大事中,如何贯穿“妇女工作”“妇女事业”的实践过程清楚看出。就这点来说,新时代云南少数民族妇女工作,少数民族妇女人才培养与成长,边疆各民族妇女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实际是从“三把金钥匙”的实施开始的——
1950年,带着党中央毛主席赋予的光荣、特殊使命前往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央访问团,把妇女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组成人员中特意安排了一批以做少数民族妇女工作为主要任务的女性团员,设立“妇女组”,在到达各民族地区后,深入接触、探访、观察、问询、了解妇女情况,参加妇女日常田间、野地生产劳动和砍柴、打猪草、煮猪食、喂猪、搓麻线麻绳、采火草、搓火草线、纺棉线纱线、织布、缝补衣服、舂碓、簸米、筛糠、磨面、挑水、背水、挤牛奶、割山草、编草排等家务劳动,唱歌跳舞等日常生活风俗活动,以及应对突如其来的救灾抢险驱疫除病急事等。学她们的语言、民歌、舞蹈,教她们说汉语,唱新民歌和革命歌曲,跳青年舞、秧歌舞,用灵活通俗亲切方式宣讲解释党的民族政策、妇女政策,通过典型真人真事讲述中华民族妇女的榜样和精神传统,同群众真诚交往相处,关系如亲人姐妹一般。随团去的医疗队(组)还特意对少数民族妇女的特殊疾病、健康卫生和婚恋生育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及时施治病患,向年轻妇女教传妇科卫生、科学接生方法和育儿知识技能。经约9个月挚情、艰苦、持续、卓有成效的工作,逐渐掸去大量笼罩在遥远边疆城乡的旧时代遗下的思想观念尘埃,叩开少数民族妇女心中封闭已久的门扉,发现、培养、带出许多对新鲜事物敏感、思想活跃、性格开朗、富有闯劲的妇女积极分子,对各族妇女觉醒、解放、提高自信自强自立观念和大胆追求实现理想的勇气产生极大的影响。
图片 |原中央访问团团员 、89岁民院退休教师高文英 ,在昆明黑龙潭康复医院3区32床接待杨德鋆看望和采访 ,详谈了她在访问团的经历和做少数民族妇女工作的情形 她的双手至今可见当年骑马翻山坠落摔断留下的残痕 。
据先是中央访问团团员,继而成为云南民族学院教师的社会学专业出身的高文英老师说,她和她所在妇女组的同事,前后以各种形式接触、探访所到地区少数民族妇女不下两万余人(次),受她们宣传、教育、发动和影响,许多年轻女性自愿、积极要求走出家门,参加工作——其中部分(约数十人)在他们访问期间被政府吸收到不同岗位工作,另一些人,在访问团工作结束离开后陆续被吸纳,成为国家工作人员,或参军成为解放军战士。粗略估算,这批人,大致有二三百人之多。据高文英说,访问团告别民族地区回昆明没多久(大概一个多月),云南民族学院宣告成立,就像“前脚离开,后脚跟来”似的,在她以云南民族学院教师身份接待办理来校报到的学生中,竟有几十个学生,内含20多个少数民族姑娘,一见面就用民族语或汉语亲切地叫她“高大姐”“高嬢嬢”“高老师”“高同志”,不仅和她认识,而且似很熟悉——这批人(包括男生),是她在访问团工作期间在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接触认识的,他(她)们没有一个此前曾离开过本乡本土一步,是中央访问团播下的种子开的花,结的果——让她们走出来的,太叫人兴奋了。
03 云南民族学院成立初期的妇女工作
1951年,云南民族学院成立,无论教职工队伍组成,还是第一届学生招生,都充分留意到女性的分量比例,体现对培养妇女人才和开展妇女工作的重视。建校时,教职工女性比例约为1/3,包括9个民族——以后逐年增大少数民族女性比重,至1957年,少数民族女性教职工族属增至16个民族。学生——第一届学生中女性约占1/3,以后历届学生性别占比,女性都没有低于这个数,有几届还超过这个比例。例如第一至第三届学生人数,第一届(1951)约590人,第二届(1952)约880人,第三届(1953)1500人,其中第一、二两届女生占比是1/3,第三届女生600多人,实已超过前两届的性别比例。这期间,有些班级女性比例特高,如回族班,4/5是女生,随后开设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班次中,傣纳文班、傣仂文班的女生数量比男生略多。据大致估算,云南民族学院1951年成立至1957年的六年多时间,共招进亦即培养少数民族女生约3000多人,这个数字对少数民族人才(干部)极为缺乏,少数民族妇女人才(干部)是一片空白又格外急切需要填补上的当时来说,是多么大的一场及时雨,一个多么劲爆的硬核实效高效作用非凡的硕大福果。
图片| 1951年8月2日参加云南民族学院成立暨开学典礼的各族男女学生 (杨德鋆提供)
为体现党对少数民族妇女人才培养和妇女工作的重视,将工作落在实处,云南民族学院还采取了若干措施。例如一,在学校筹建阶段,学校就从云南省妇联调来苏兰芳、云大医学院调来学医疗的大二女生向灿英等人员,让她们专注于有关少数民族女生和女教职工性别特点的工作。苏兰芳在五十年代做女性学生教职工卫生保健事务、幼儿疾病预防工作并负责创立云南民族学院幼儿园(初名民院托儿所),和这个职业背景相关。那时期,民院同省市妇联往来较多,关系密切,少数民族女性师生参加省市妇联举办的活动较频,省市妇联也常来民院参加各种活动。为有利于做好少数民族妇女工作,省妇联还先后要了几位民院少数民族女毕业生到该单位(系统)工作。长期供职于妇女事业单位,后来担任省妇联主席的高美琼即是民院1952届毕业的哈尼族女生。
例如二,五十年代,学校对学生实行全供给制待遇,除吃穿住学用全包外,还逐月给学生发津贴做零花,男生每人5.80元/月,女生每人6.00元/月,女生比男生每月多2角钱——这2角钱是给女生买例假用纸、洗头粉等特殊用品的卫生费,后来渐增至5角、8角、1元。那时物价低,钱值钱,分分角角都管用,多发给女生的部分,能满足她们当月的基本需要,不止体现着党对各民族女性的关爱,还表示着对女生科学文明习惯的培养引导,配合女性健康知识教育,让她们重视并懂得如何预防妇科疾患,养成良好习惯,改掉从家乡带来的某些不利于女性健康的传统落后旧习。
例如三,1951年8月2日云南民族学院成立暨开学典礼大会上,代表学生发言的是景颇族女生木兰,为她做翻译的是文艺女教师欧阳林英,这一带有象征意义的安排,曾引来各方面热烈关注和美评,其特殊意义不言而喻。
例如四,五十年代民院在各班级配备的含班长、老师、助理员的教育教学管理组,女性必在其中。1954至1956年笔者任文化教员兼政治教学助理员(教员)所在的有90多名学生的一部(边疆部)四班,班长是李玉秀(回族,共产党员,王连芳夫人),另有一位女文化教员王焕珍,一位女学习助理员马惠仙(回族),一位生活助理员男老师胡昌龙(藏族),工作内容、岗位人员配备数量和当时班上女生占2/5的客观实情吻合。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能留意照顾少数民族女性特点,女生们都很惬意,学习积极性很高,全班学习质量和学生健康状况、精神面貌十分出色。李玉秀班长对女生的各种细微情况了如指掌,工作做得及时到位(如发现不同留长发民族的女生有的洗发洗得勤,有的长时间不洗发,便以二者为例做利弊对比分析,讲述勤洗发的好处,教她们如何使用之前从未用过的能除异味去头皮防虱子的洗头粉;还具体教未曾用过女性卫生防护品的女生使用月经带、胸罩的方法和讲述穿汗裤的好处等),曾作为学校女生工作和少数民族妇女工作典型,应省民委、省妇联、省文教局之邀,在校外进行经验介绍交流。
图片 |上课途中:五十年代民院学生形象 。其中有女生李爱群(哈尼族)、普兰英(彝族)、李娜儿(拉祜族)、刀玉平(傣族等 , 1953 年摄。(杨德鋆提供)
04 边疆妇女事业的兴起和发展
1952年,云南民族学院首届培养的学生,很快衔接上民族工作全局的路轨——云南省组建民族工作队开赴思普(今西双版纳州和普洱市)、保山(今保山市和德宏州)、缅宁(今临沧市)专区等边疆民族地区,主体即由是年毕业的第一届学生和部分教职工、民院卫生所和省市医疗单位抽调的医护人员组成,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生、女教职工、女医生护士。各工作队内的各分队(组),仿照中央访问团做法,队员构成留意女性比例,安排有重点抓妇女工作的女队员,明确动员调动妇女的积极性创造性且“工作不留死角”是她们的主要任务。每次开群众会未能到场的妇女,她们都会想方设法为她们“补课”,转达会上说的和大家商量要做的事,改变以往说事议事“只见男人不见女人”的惯态,妇女们对此心里热乎乎的,特觉喜欢。医护人员巡回为群众治病,为产妇接生,宣传引导老少女性讲究卫生,改变影响女性健康的落后风习。
民族工作队在不同地点分别驻村工作数月或一年、一年多时间,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建立完善基层民主建政,促进民族团结,发展生产,防抗天灾人祸,改善生活条件,逐户发放防治疟疾痢疾等疫病药物,给困难家庭发放救济粮款物资,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境内外敌人捣乱破坏,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做被骗外出群众和民族与宗教上层人士回返工作,使边一线地区逐渐呈现基层政权组织机构较快建立健全、人心稳定、生产恢复正常、经济情况渐好、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良好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包含着和工作队员们在妇女工作上下的功夫,特别是工作队中女队员为此付出辛劳——让中央访问团开启,继而云南民族学院延伸拓展的少数民族妇女工作传统继续发扬光大分不开。
民族工作队任务完成后,因客观需要并按预定安排,工作队员(包括女队员)绝大多数就地留下,分配到政府部门和不同单位工作,成为继续支援当地建设发展的生力军。工作队重视妇女工作的传统、精神与经验也随之留在他(她)们将奉献一生的地方,继续发热生光。
由于工作队的宣传教育与实际行动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妇女的思想与精神面貌呈现前所未有的新景象,要求上学和出来学习工作的人愈来愈多。据驻西双版纳的省民族工作队副队长(后任代理队长)的云南民族学院首批教师之一李开贤说,当时许多地方少数民族妇女低龄结婚生育者颇多,经摆事实讲道理普及科学知识宣传,告诉他(她)们十多岁身体正在发育成长,是干生产劳动和读书学习的最好年纪,早婚对自身和下一代有害,为什么村寨中患病的人多和早亡者多,长寿的人很少,多同早婚有关。说清利弊后群众多能理解,反响良好,放弃早婚的少年男女迅速增加。李开贤说,1954年他从版纳回到云南民族学院时,已见几十个他见过的(民族工作队推荐的)当地少数民族男女青少年在此学习,版纳新建的农村小学、中学和民干校中也走进许多情况、年龄相仿的人。他说,最让人惊讶和兴奋的是这些走进学校学习和进入社会工作的人中,有相当数量的女孩子,这是少数民族妇女工作的斐然成绩,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图片 |1956年,正在上哈尼语课的民院1953届培养的哈尼族女教师李爱群,原名李大囡。(杨德鋆 提供)
上述言及“三把金钥匙”包含的少数民族妇女工作和少数民族妇女人才培养情况,虽然只主要涉及新中国诞生初期——20世纪五十年代前三个年头的事,还不是云南少数民族妇女工作的全部,但由于它代表着该项事业在西南边陲彩云之乡发微和兴起阶段的基本面,是多民族云南少数民族妇女工作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开篇实践探索、一步步深入前进取得璀璨佳绩并获得丰富成功经验的主轴,因而从中可窥可鉴云南边疆妇女工作全景,能清楚地看到它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关边疆、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转折的关键期怎样为民族工作妇女工作开辟符合客观实际的道路,在有代表性的典型多民族共生共存的滇云区域扎下深根,惊天动地势如破竹地摧垮千百年压迫、闭锁、阻障、窒息、隔绝女性的高墙,开辟、建造解放少数民族妇女走向广袤无垠天地的自由坦途,让少数民族妇女充分发挥顶天立地肩担时代使命的作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经典性经验,令新中国云南少数民族妇女由此翻开新的历史篇章。
这段路程,这段艰苦卓绝饱含拓荒之功践行的过往,意义非比寻常,其价值和影响远不止于一个局部省区,应是中华民族妇女工作发展史的炫亮一页,一份彪炳史册值得世代褒扬的重要遗产。
图片 |1953年的西双版纳州政府楼前 ,当时州政府最早一批傣族(汉族)女工作人员合影,其中有刀美英(召存信夫人,前排右二)许文林、钱映华、汤涤昆、陈琼等。(杨德鋆 采自武运友相册)
五十年代少数民族妇女工作,云南是个典型。
云南各民族妇女几年间在党的阳光薰抚下,显出了令世人瞩目的灿丽本色。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妇女工作者、各类妇女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勤奋好学,悉心历练,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全省各条战线各个角落兢兢业业出色工作,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发挥能力才干,为云南建设发展繁荣和戍边守土事业做出辉煌贡献。一路生光,可歌可泣,永值人们敬服,习效,感谢,钦赞。
感谢本书作者历经千辛万苦留下了她们用赤诚、颖慧、青春、意志、汗水、血泪甚至生命写下的履痕与业绩。
她们中的不少人在时光的无情剪裁中已先离去,所幸的是本书抢先一步,存下了她们的精彩。许多健在者多已至耄耋、鲐背之年,好些虽是步履蹒跚,却初心依旧,炽燃如火,回溯相隔几十年的久远旧事,犹似遥梦回环,如在眼前,讲述清晰细腻生动,让人感叹折服。
1949——1957,这个极不寻常的时段,云南少数民族妇女工作的灿烂荣光与重大价值,在这本充满热力的鲜活档案式文献册籍中,读者会一一读到,透眼入心,永难忘怀。
本书出版,适逢2021党的百岁华诞和云南民族大学七十岁生日之年,带给全国各族妇女和各族人民一份难得的颂扬赞美虽已远去但流脉今仍存续着的用特殊光芒融成的礼物,无疑是一桩喜上添喜的盛事,必会赢来四方喝彩。
符合时代需要,深受读者喜爱,本书前景,可以预期。
- 浏览 471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