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有56个民族,云南除汉族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还聚居着25个民族,这些民族分别是:彝、哈尼、白、傣、苗、壮、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实时显示,现在还有侗族户籍人士、土家族户籍人士一起生活在云南。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独龙族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世居或绝大多数在云南居住,被称为云南世居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虽然人口不多,但民族之丰富堪称民族博物馆,每一个民族都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在与汉族的互动中创造了本民族绚烂的文明成果。
比如藏族。
图片 | 尼汝村(上)、雨崩村(中)、茨中村(下)都是迪庆著名的美丽藏族小村庄。
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并且是有文字的。藏文作为藏族人民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
“藏”为汉语称谓,自称“蕃”。藏语对居住不同地区的藏民有不同的称谓:居住在西藏阿里地区的藏民自称为“堆巴”,后藏地区的藏民自称为“藏巴”,前藏地区的藏民自称为“卫巴”,居住在西藏东境、青海西南部和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的藏民自称为“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藏民自称为“安多哇”。根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藏族总人口为7060731人,其中男性3518532人,女性3542199人。
图片| 藏族大多信奉藏传佛教,松赞林寺在云南藏族人民的心中也像布达拉宫一样神圣。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的前缘,是滇、川、藏三省(区)毗邻交界地,也属于“藏羌彝民族走廊”的最南端。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神州,今云南维西、中甸的部分地区为唐剑南道姚州都督府十三羁縻州之一。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吐蕃在今迪庆境内维西塔城一带设“神川都督”。至元六年间在境内设驿站,属吐蕃诸路宣尉使司都元帅府管辖。
迪庆藏族自治州,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其首府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南段北端,“三江并流 ”之腹地,形成独特的融雪山、峡谷、草原、高山湖泊、原始森林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景观。
这里历来不仅为兵家必争之地,而且也是滇藏各族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早在唐代这里就存在一条“茶马古道”。明至清初,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现了滇藏民族关系的新发展。特别是围绕政教关系,使这一地区进一步成为诸民族、教派、集团等方面相互抗衡、密切交汇的场所。
迪庆藏族自治州拥有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2010年10月15日,文化部批准设立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些民族文化与民间风俗、宗教信仰之间的固有关系,以及多民族生活定居方式的不同,在迪庆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古老村镇等,迪庆拥有藏经堂、寿国寺、金沙江岩画、茨中教堂、香格里拉中心镇公堂、叶枝土司衙署6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香格里拉藏族锅庄歌舞、曲艺《格萨尔》说唱、维西傈僳族歌舞“阿尺目刮”、香格里拉市纳西族东巴造纸工艺技术、香格里拉尼西黑陶烧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人文资源往往是承载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直接的空间载体。
宗教文化是这里最富有魅力的文化之一,康巴大地上的藏传佛教文化深深影响着云南藏民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
视频┃《云南民族传统技艺——陶器烧制技艺》之藏族黑陶片断
神奇灵秀的山川,古老的民族文化积淀,孕育出迪庆香格里拉各民族善良、旷达的性格,也使得这一地区的民族节日独具魅力。农历五月初五的赛马会是当地各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这时好手云集,名马长嘶,赛马场成为英雄会。而藏族的藏历新年、锅庄节、增值节、默郎饮波法会、香格里拉赛马节、香格里拉弦子节、登巴节、格冬节等宗教色彩浓郁的节日,形式奇特而神秘,内蕴丰厚而耐人寻味。
生活在香格里拉的藏族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创作出自己的优美歌舞,有着极强烈的区域特点,大中甸的锅庄、尼西的情舞、五境的热巴同属藏族舞蹈,但风格、形式迥异,或深沉凝重,或潇洒飘逸,而热巴舞则热情奔放。
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的频繁交流,造就了在云南的藏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立体的气候锻造了丰富的藏族建筑形式。迪庆藏族服饰有7种之多,藏族民居建筑样式几乎囊括了除傣楼外的中国民居样式,而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则规范厚重,气势宏大。堪称“群山蕴宝,众水流金。”
视频 |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片段
藏族文学丰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在数量上居中国少数民族前列。《格萨尔王传》是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长的说唱史诗;藏族文学经典《仓央嘉措情歌》也已享誉世界 。
本号关于藏族文化阅读请戳蓝字 云南藏区最后的《格萨尔王》“仲肯”
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天竺传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藏族雕刻技艺高超。此外藏戏独具特色,藏医药学也是人类重要遗产。
藏医是藏民族医药学的简称,藏民族医药科学可谓相当发达。藏医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吐蕃时期已形成体系。在藏王赤松德赞在位期间,藏医药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藏医学鼻祖宇妥 · 元丹贡布在集古代藏医的基础上,吸收四方医学精华,编著了《四部医典》。
视频 |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系列——藏族医药》片段
藏族民间歌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歌舞曲的唱词内容广泛,如歌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赞美妇女的容貌服饰,思念亲人,祝福相会,祝颂吉祥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从20世纪50年代起,群众又编唱了许多反映新生活的歌词。最被外界广为人知的民间舞蹈果谐,即锅庄。这是一种古老的歌舞形式,意为圆圈歌舞,流传广泛,萨迦地区称“索”,工布地区称“波”或“波强”,藏北牧区、康地区、安多地区称“卓”或“果卓”。
迪庆州各民族世代孕育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往往就体现在世代不衰的民间歌舞之中。娱乐时,歌舞助兴,劳作时,以歌相伴,敬神祈福,婚丧嫁娶,迎宾送客,谈情说爱,独特的歌舞都是少不了的表现形式。
弦子舞也是云南藏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自娱性歌舞,表演时边拉弦边舞边唱。弦子的琴弦和弓弦均用马尾绷成,琴筒用木制成。迪庆德钦弦子最为有名,其音乐主旋律欢快流畅,舞蹈奔放热情,刚柔兼备。流行于维西塔城的热巴舞被称为古典热巴,历史悠久,独树一帜。表演时独白、说唱、起舞相互交织,男持铜铃,又执手鼓,铃鼓声和舞步随着曲调和情感的起伏而高低舒缓。主要内容为敬颂佛祖菩萨,禳灾,祈求生活幸福,风调雨顺。尼西情舞流传于香格里拉尼西及毗邻地区,是男女青年欢聚时的娱乐性歌舞。表演时男女各站成一横排,边歌边舞。尼西情舞既吸收了弦子舞的飘逸,又揉合了锅庄舞的矫健豪放,形成了热烈欢快、典雅华丽的艺术风格。
图片 | 迪庆的藏族人民跳起锅庄舞。
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到藏民家做客,主人必先敬客人青稞酒,客人应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天空,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而后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喝三次,第四次添满时需喝干一杯。否则主人会不高兴,认为客人不懂礼貌或瞧不起他。客人进屋坐定,主人必倒酥油茶敬客,客人需待主人双手捧至面前时,才能接过去喝,切不可自行端喝。落座时,要盘腿端坐;接受礼品时,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
视频┃《云南民族传统技艺——陶器烧制技艺》之藏族黑陶片断
云南辉煌灿烂、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云南在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突出优势的宝贵资源,而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又是云南博大精深的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它以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根基,以特殊的消费人群为市场,经千百年历史变迁迄今仍具有无穷的魅力和传承价值、历史价值。筹建于1987年的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牢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党中央的精神和指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多年来依托丰厚而独特的云南民族文化资源,摄制、出版和发行了一万余种以弘扬民族文化,特别是以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原创优秀音像出版物,涉猎几乎所有的云南少数民族,被外界誉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因库” 和 “云南民族文化的音视频数据库”。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部分关于藏族出版物——
1.《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系列 》 (中文、英文、彝语、藏语、傣语)
“十三五”国家重点规划项目《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系列——彝医药、藏医药、傣医药》,透过云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多样性,看到云之南独特、智慧的民族文化魅力。彝医、藏医、傣医中表现出的人体与宇宙天体、自然环境、社会人文、心理病例的平衡与关联,已经包含了心理疗法、暗示疗法等内容,这与现代医学的认知出奇一致。它们不神秘,它们是科学。
2.《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
云南民族口头传唱艺术凝聚着云南各民族祖先千百年来的心血和智慧,独特的山地农耕文化、群体文化、神巫文化、口传文化土壤,孕育滋养了丰富的神话、史诗、叙事诗、传说、歌谣,传唱艺术大都以活形态存在(一些民族还以经籍的形式流传),与祭祀仪式、风俗活动等紧密相连,展现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卓越的创造才能。2013年云南民族音像出版社拍摄制作、出版发行《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忠实反映少数民族文学真实原貌,大力弘扬云南省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口传文化和传唱艺术,荣膺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收列其中。
3.《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手工之美,惊艳时光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讲,手工艺是一种创意打扮人们生活的文化,是一种满足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需要的造物艺术。但随着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曾经非常熟悉的手艺活已逐渐远去。2017年12月,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摄制、出版发行15集音像出版物《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其涵盖了云南民间美术和云南民间工艺美术两大类1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膺国家出版基金支持。其中《云南民族传统技艺——陶器烧制技艺之藏族黑陶》反映的就是生活在云南迪庆的藏族人民的民族文化纪录。
4.《首届奔子栏锅庄文化艺术节合集》 展示如今奔子栏锅庄的成就
迪庆奔子栏锅庄薪火相传,名家辈出。远古的石义土司桑杰才仁、历世扎塘活佛、传统民间艺人别仲格玛以及现代民间艺人徐桂莲等等锅庄老前辈,他们身怀绝技,艺德高尚,饮誉一方;他们或循循善诱,授徒传艺;或呕心沥血,口传身教,保留珍贵遗产。他们为奔子栏锅庄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奔子栏锅庄的成就,也是奔子栏历代锅庄名家辛勤汗水和非凡智慧的结晶。
购买点击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
- 浏览 665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