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云南唯一的水族集聚地叫古敢

0.jpg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有56个民族,云南除汉族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还聚居着25个民族,这些民族分别是:彝、哈尼、白、傣、苗、壮、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实时显示,现在还有侗族户籍人士、土家族户籍人士一起生活在云南。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独龙族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世居或绝大多数在云南居住,被称为云南特有少数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虽然人口不多,但民族之丰富堪称民族博物馆,每一个民族都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在与汉族的互动中创造了本民族绚烂的文明成果。

比如水族,生活在云南的水族。

1.jpg

2.jpg

图片 | 除了是云南省唯一的水族集聚地,云南古敢水族乡还是全省十个特色小镇之一,水族文化厚重、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水族风情浓郁,民居建筑保留一定的水族风格,民风纯朴。

水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字,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侗台)语支,水族古文字体系保留着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水族自称“睢(suǐ)”,关于水族的来源,有殷人后裔说、百越(两广)源流说、江西迁来说、江南迁来说等说法。水书是夏商文化的孑遗,属水族的精神支柱。鱼是水族的图腾,饭稻羹鱼是水族的重要社会习俗。

水族主聚居在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贵州省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独山、都匀等县市为主要居住区,黔东南的榕江、丹寨、雷山、从江、黎平等县为主要散居区,此外在广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环江、融水等县市以及云南省富源县也有水族村落分布。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水族的人口数为495928人。

云南的水族,是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识别出来的。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富源县的黄泥河、古敢一带,彝良县的大河、龙安等地也有分布。云南的水族与贵州三都的水族同源,由古代“百越”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但由于早年迁入云南,语言、习俗等已不尽相同,而与邻近的布依族、壮族、苗族相仿。

3.jpg

4.jpg

图片 | 水族寨依水而建,围农具成景,主要由云南富源县古敢水族乡代表性的板屋系“街面房”式的建筑,以及碓碾阵、龙潭、大龙树等景观组合而成,表现了水族文化的祖风与特色。 

古敢,是水族语,意为“草木丛生,林中有水之地”,位于富源县东南部,距县城135公里,是云南省唯一的水族乡。古敢水族乡是云南水族主要聚居区,在黄泥河镇石窝村、富村镇下发勒村、老厂镇乐额村也有水族居住。水族村寨大都依山傍水而建,民居建筑特点是“人住楼上,牛羊豖犬栖下”。

云南富源古敢乡,在元明时属亦佐县安边营,清代时属平彝县向义里安边营,民国时属平彝县向义区安边乡,1950年以后,属富源县黄泥河区,1988年3月,古敢从黄泥河区分离出来,正式建立古敢水族乡。

古敢乡的水族主要聚居五个村:补掌、都章、热水、大寨、咚喇,俗称“水五寨”,五个村的名字都与水有关。补掌意为河边、都章意为河岸,热水意为温泉、大寨意为水族聚居最大的寨子,咚喇意为水边对歌的地方。

补掌村委会旁那个山洞里流出的清泉人们叫它双龙潭。双龙潭是水族每年农历三月第一个蛇场天祭龙的地方,祭祀时在树下的石板上用猪供奉龙王,选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老麽),用水语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老麽祭祀念词译为汉语是:“赫赫洋洋,水生龙潭,杀猪宰鸡,祭献龙王。甲乙丙丁,风调雨顺,子丑寅卯,龙凤呈祥。年年岁岁,平平安安。”双龙潭旁边的水族民居现在大都是钢筋水泥房,还有些人家门上是挂着吞口。吞口是一个木雕的横眉怒目的凶神头像,挂在门上方,具有驱邪吞魔、保佑安康的作用。

双龙潭的水流向田间,形成补掌河,一路水波荡漾,河流两边稻田碧绿。沿着补掌河一路散步是一种享受,这里空气清新,满眼碧绿,石板路每隔一段路旁就有一块路牌,介绍水族歌谣。其中一首让人看了忍俊不禁:“郎想妹来妹想郎,二人想得脸皮黄;打开枕头给哥看,眼泪发芽三寸长”,比起“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名句,这相思描述得更入木三分。借山水、植物、花鸟表达心中的情意是水族独具风格的一面。

除了是云南省唯一的水族集聚地,古敢水族乡还是全省十个特色小镇之一,水族文化厚重、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水族风情浓郁,民居建筑保留一定的水族风格,民风纯朴。“小桥流水人家,古树清风水鸭。”用来形容补掌的美丽再合适不过。补掌村是水五寨之一,是全乡水族最集中的一个村落。该村青山环抱、绿水长流,补掌小河和箐脚小河在村中交汇,蜿蜒流淌,河水清澈见底,清风徐来,水波荡漾;古朴、典雅的石拱桥和数十棵古树,见证了水族人民悠久的历史。

补掌河有十多棵凤香树,其中有一棵据说有1500年以上,这是一个村民祈求平安吉祥的神树。它的树身长满了青苔,很有古旧的气息。

5.jpg

6.jpg

图片 | 水族文字为古老的象形表意文字,字体类似殷商的甲骨文,水语称之“泐虽”,汉译“水书”,水书为水族的宗教典籍。 

水族被认为是殷商时,居住在睢水流域的睢人,殷商亡国后迁徒到两广地区,融入百越族群中的骆越人,水族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1956年才正式定名为水族。云南富源最早的县志《康熙平彝县志》中称水族为仲彝,相传是宋朝时流放到荒凉地方的人,男女都从事犁田耕地及薅锄割草等农事,女子短衣长裙,多数人“构楼而居”,他们的祭祖习俗很像汉人,多姓王。这是富源县地方史志对富源水族的最早记录。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称为水语和水书。水书其形状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最新的考古发现水书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陶上的符号有相通之处,水书先生甚至可以大致解读其含义,这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重视。

水书是水族古文字及其著编典籍的汉译通称。

水书典籍是水族民间知识、信仰文化杂糅的巨著,被誉为水书水族的"易经""百科全书"。水书内容博大精深,除了直接反映水族天文历法、原始信仰之外,还兼容了水族哲学思想、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布阵攻守、伦理道德、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成为研究水族历史文化的珍贵典籍,也是宗教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文字学等学科研究的珍贵资料。其中,信仰文化所记载的水族众多的鬼神,既反映了水族万物有灵的泛神观念,又反映了水族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经验积累,是失败多于成功的痛苦记忆。

由于水书是水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民族亲和力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成为全民族信仰的精神支柱,成为维系水族各支系的重要精神纽带。2002年,水书被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作为重点民族古籍进行收藏。2006年,水书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jpg

8.jpg

9.jpg

图片 | 走进古敢水族乡水族主要聚居的水五寨,你会看到水族人家正大门横额上挂着一颗横眉怒目的人头祭像——吞口,水语发音“及根”。这是富源水族人民驱魔降邪、祈求“吞口”神灵保佑的吉祥物。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水历与夏历基本一致,但以夏历八月为年末,九月为年首。按照水族的水历,正月的第十二日为“端节”,即“过年”的意思。“端节”是水族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神灵和预祝未来丰收的盛大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节日的夜晚,寨子里举行联欢,在锣鼓和唢呐声中,男女青年尽情唱歌跳舞。联欢会上使用的锣鼓类型很多,最大的直径一米以上,锣重一二百公斤。鼓面画有花纹图案,鼓身刻着浮雕,既是民间乐器,又是工艺品。

“祭龙节”也是水族的重要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古敢的水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对歌会”,参与者及观者如潮。“对歌会”除在古敢乡广场上进行集中表演外,还在补掌、古敢等村的文化小广场或山坡上、树林中进行对歌。集中表演时,主要表演金钱棒舞、狮子舞及吞口舞。

10.jpg

11.jpg

图片 | 水族狮子灯舞是一种大型的中华民族传统舞蹈,每年“拜新春”时,水族村寨都会跳此舞。

传说,很久以前,水族聚居的地方气候炎热,瘴气瘟疫流行,水族村民死伤大半,人们无法抵御瘟神的肆虐,就宰杀牲畜到龙潭祭祀,祈求神灵驱邪降魔。深居龙潭的鱼王不忍水族百姓遭受苦难,说道:岂能让瘟神在人间横行,我要变成个“吞口”(水族语意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表吞灭之意),吞灭瘟疫毒魔,驱邪镇恶,保百姓安康。说罢,摇身一变,就变成了人首、犬耳、凸眼、宽鼻、咧嘴、獠牙、伸舌、口含利剑的神怪,跃出龙潭,来到人间,以雷霆万钧之势,吞灭了瘟神,驱除了邪毒,镇住了恶魔。从此,这一带风调雨顺,气候宜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

此后,水族群众就用上好的木料雕制成横眉怒目的吞口头像,用多种颜料彩绘,挂在门头,起驱邪镇恶、保佑安康的作用,成为水族人民的镇家之宝。随着岁月变迁和水族对水神崇拜的发展,吞口又根据功能用途和造型特征的不同,衍化为“凶神恶煞”“猩猩必煞”“双剑雾煞”“凶神八煞”“送子行煞”5种。

吞口舞主要表现巫师道公为吞口开光,以及吞口来到人间,与瘟神邪魔搏斗,吞邪镇恶,歌舞升平的场景。舞蹈既古朴粗犷,又优美流畅,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2005年6月,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的水族吞口舞应邀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节,做了精彩的表演。神奇的吞口面具,风格独特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广大海内外观众。

12.jpg

图片 | 高约20米的“石榔头”远眺酷似一双面老者,可谓鬼斧神工。它是古敢乡水族的标志。

 水族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举族大迁徙。殷商亡国之后,部分殷人南迁融入百越族群。这是水族先民的第一次迁徙。公元前2世纪,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后发兵征剿岭南。水族先民举族第二次大迁徙,从百越母体中分离出来,由南方溯流进入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息,大致形成后世分布的格局,并逐步向单一民族迈进。水族先民水族经历了八九百年相对比较稳定的发展,到了唐代逐步发展成为单一民族。

元朝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招抚政策,设置了一套从路到总管府、军民府的统治机构。1283年,四川行省参政曲立吉司用武力镇压了贵州南部"九溪十八洞"的少数民族,加封少数民族首领为世袭土官,通过他们来统治少数民族人民。不久,邻近的烂土、陈蒙等处的"洞长"也接受了元朝的封号,改陈蒙、合江两洞为州并增设了陈蒙、烂土军民安抚司。规定按期向封建王朝纳贡丹砂、雄黄以及马匹、雨毡、刀等物。

水族的信仰文化属于原始宗教信仰范畴。水族认为万物有灵而崇奉多神。自然崇拜,祖灵崇拜,神灵崇拜构成了水族信仰的核心。在水族社会中,不论是原始宗教信仰的崇拜对象,或是崇拜形式、信仰仪式,还是原始道德的内容及其形式与传承方式,都比较清晰地反映出信仰文化与民间知识二者相互杂糅、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特点。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图片 | 舂粑粑是古敢水族乡迎新春的又一方式,粑粑是水族同胞春节期间拜年、走亲访友的必备品。

水语跟同语族的壮语、傣语相比,内部差别较少,各地水族群众一般都可以用水语互相通话。水语可划分为3个土语区,没有方言差别。第一个是三洞土语区,以三洞乡板南村水语为代表。第二个是阳安土语区,以阳安甲乃村为代表。第三个是潘洞土语区,以阳和乡潘硐村的水语为代表。

水族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九阡酒”是水族传统佳酿。水族服饰喜好青、蓝、黑、白色搭配,素清淡雅;水族特色饮食有“花米饭”(五色饭),“姜煮嫩鸭”、“黑粽粑”、野猪系列美食等。

水族乐器有铜鼓、皮鼓、锣、芦笙、胡琴、唢呐等,其中铜鼓最具民族特点,历史上氏族、部落之间进行征战,以击铜鼓为报警信号,后改为吹牛角代替,铜鼓曾被视为权势和财富的象征。

日常交往中,水族人们沿袭尊长、尊老的美德。村寨里的媳妇,凡见到年长的祖父母辈长者,则通称为公、奶,见到父母辈长者,通称为父母。结婚生育之后,习惯以其孩子的名字称呼其为某某之父、某某之母。新媳妇到来的三五天内,每天清晨除了给新郎家担水之外,还要为近邻每户挑一担新娘水,既表示新娘贤淑孝顺,也给家族认识新娘的机会。


视频 |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宣传片。

云南辉煌灿烂、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云南在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突出优势的宝贵资源,而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又是云南博大精深的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它以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根基,以特殊的消费人群为市场,经千百年历史变迁迄今仍具有无穷的魅力和传承价值、历史价值。筹建于1987年的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牢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党中央的精神和指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多年来依托丰厚而独特的云南民族文化资源,摄制、出版和发行了一万余种以弘扬民族文化,特别是以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原创优秀音像出版物,涉猎几乎所有的云南少数民族,被外界誉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因库” 和 “云南民族文化的音视频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