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元阳哈尼梯田地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梯田依地势层层相叠,非常壮观。
云南是全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超过30%,创造了红土高原上珍贵的民族文化财富。他们在独特的山地农耕、宗教神话等文化生态中,孕育了一些优秀动人的神话史诗和民歌,并通过歌谣演唱流传下来。
口头歌谣的传唱不仅关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走近一个民族、解读民族文化精神内核的重要途径。这些形式优美多样、内容丰富变幻的诗歌艺术,只有用音韵唱段表现出来才有了特别的动人之处。它们是储存在民族文化里的基因,口头传唱的神话史诗更是生动鲜活的民族之源。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策划制作出版,历时3年拍摄制作而成,是一部非常全面的、具有珍贵价值的民族传唱艺术史料,收录作品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容包含了民间叙事史诗、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古歌、创世纪神话史诗等类型,涵盖了《阿诗玛》《格萨尔》《哈尼哈巴》《梅葛》《查姆》《达古达楞格莱标》《四季生产调》《召树屯与喃木诺娜》《司岗里》《遮帕麻和遮咪麻》《牡帕密帕》等云南九个少数民族的十一个传唱艺术的经典内容,堪称云南民族口头传唱艺术史料大全。
本期向您介绍的是《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中的哈尼族民间歌谣《哈尼哈巴》。
视频 |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哈尼族民间歌谣<哈尼哈巴>片段
世居滇南哀牢山茫茫林海边沿的哈尼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尤以被誉为"无字的百科全书"的"哈尼哈巴"最著称。
至今广泛传唱的在哈尼族村寨的《哈尼哈巴》《哈尼四季生产调》等哈尼古调是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和灵魂,千百年来为哈尼梯田的存续发展提供了丰厚的价值滋养和精神支撑。
“哈尼哈巴”,意为“沿着哈尼祖先开辟的路予走”,是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歌谣,是没有表演动作和乐器伴奏的吟唱。吟唱的诗词内容举凡开天辟地、民族繁衍、历史源流、伦理道德、婚姻礼仪、四季天象、节日庆典、农事生产、畜禽五谷等等都可人唱,但绝无轻浮放荡之词。其音色调式极为古朴、庄严、稳健而平缓。
哈尼人认为,“哈巴”是哈尼人的古规或正规路子,不懂 “哈巴”的人,算不上是真正的哈尼人。因此,每一个哈尼人,从幼年起都很关切本民族的这一神圣文化传统。
视频 |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哈尼族民间歌谣<哈尼哈巴>片段
哈巴的演唱内容,从大的方面可以划分为“十二奴局”,包括天体自然、哈尼历史、历法计算、四时节令、农事活动、商业经济、生老病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几乎包含了哈尼人的整个社会活动。
在表现形式上,以吟唱、吟诵为主要表现手段。莫批是专门演唱哈巴的人,由于哈尼族没有文字,哈巴的内容全凭莫批的口传心记再加之各支系的方言土语有差别,因此在流传过程中,几乎每一个莫批都在对它进行着加工,哈巴代代相传,成为哈尼人保存历史的工具。
“哈巴”有时是吟颂传统历史,有时又是即兴创作歌词来反映现实生活,开腔“瑟——咿”一开始,歌者就充满内在激情,感情十分投入,唱到高兴时放声拍手大笑,唱到悲伤时哽咽抽泣,如醉如痴、完全忘我。“哈巴”演唱者在开始时一般会先讲些故事背景,或是当时情感变化来做此段“哈巴”的吟唱铺垫,然后再用亲切感人、悠远绵长、悲凉深沉的叙事性慢板一一吟唱。由于“哈巴”演唱过程中这种亦说亦唱的风格特点,歌唱节奏紧紧依附于歌词变化,所吟唱的歌词倾吐的抑扬顿挫紧贴于日常口语表达,故“哈巴”演唱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其半吟半唱的叙说性。
视频 |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哈尼族民间歌谣<哈尼哈巴>片段
“哈巴”演唱形式一般有一人主唱、听众帮腔和二人对唱、听众帮腔两种。演唱“哈巴”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功能有专门的开腔衬词和伴唱衬词。
开腔衬词:有单音衬词和由衬词扩张而成的衬句。如:瑟!/瑟咿!/瑟啊咿!/瑟啊咿哎!在没有伴奏的吟唱下,主唱只要一唱开腔衬词,伴唱者就静下来,细细聆听其吟唱内容,凸现主唱对整个演唱的主导作用。
伴唱衬词:“瑟一瑟”演唱时常常是口语化的热烈呼喊。有时直接说“咿呀咧”,意思是“好啊,对啊”;“瑟-呃!素拉咿!瑟!”是演唱时众人的帮腔和主唱之间形成自由的多声部形态,显得愉悦而庄重。
开腔衬词起引发或起兴的作用,伴唱衬词是表达听众对吟唱者所吟颂的事物的赞美和对歌词内容的情绪共鸣。“哈巴”的吟唱是公开性的,少则两三人,多则满桌的听众,有时拍手欢笑,有时催人泪下,有时庄严肃穆,有时轻松活泼,筵席上摆着酒莱,大家边喝边唱,其乐融融,所以在云南部分哈尼族地区的“哈巴”也被称为是酒歌,因为当地有句俗话是说“麂子是狗撵出来的,哈巴是酒撵出来的”。
图片 | 朱小和技艺传承经历了莫批传承和家庭传承。
哈尼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在历史长河中人们依靠口传心授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民族历史、民族信仰、民族文学等精神文化,所以人们在吟唱和欣赏“哈巴”的过程中,其亦吟亦唱的表达方式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人们已经习惯与从所吟唱的歌词内容中获得些启发教益和思想顿悟来解决生活中的困扰。可见,“哈巴”的语言是极具口语化的,这种民间口传文化在哈尼族社会群体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最神圣的演唱,是由哈尼莫批主唱的祭祀歌“莫批突”,出现在各种隆重的祭祀先祖神灵等场合。正式演唱前,莫批还得祭拜先师、净洁法器,整个叙事性的长诗吟唱过程庄严肃穆,富有宗教色彩。在哈尼人眼中,这是赞颂祖先、崇敬神灵,并能与之相通吟颂。
1940年9月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攀枝花乡硐蒲村委会硐蒲村的朱小和既是《哈尼哈巴》的国家级非遗保护主要传承人,也是《哈尼四季生产调》的国家级非遗保护主要传承人。
朱小和技艺传承经历了莫批传承和家庭传承。1952年,祖父朱侯惹在农闲或晚上在火塘边、梯田边把古歌传授给朱小和。为了更加全面巩固和提高哈尼民间文学的技艺,1954年,朱小和到元阳县原胜村乡高城村拜普科罗为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自学。1973年始,朱小和开始广收徒弟传授哈尼古歌等哈尼莫批文化技艺。
《哈尼哈巴》是云南哈尼族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一部民间歌谣,是远古时代保存至今的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原始说唱艺术的“活化石”,是人类口传文学的经典之作。《哈尼哈巴》涉及哈尼族古代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伦理道德、婚嫁丧葬、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是世世代代以梯田农耕生产为核心的哈尼族教化风俗、规范人生的“百科全书”,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科学、文学艺术价值。
图片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传唱艺术是储存在民族文化里的基因,口头传唱的神话史诗更是生动鲜活的民族之源。口头歌谣的传唱不仅关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走近一个民族、解读民族文化精神内核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传唱艺术老艺人现场录音、录像的方式,通过数字化技术,保留民间艺人掌握的传统音乐文化,这种方式形象地被业内专家誉为民间文化艺术的“活态保护”。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3年时间走访拍摄9个少数民族、采录11部口传文学,最后出版的《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采集内容包括彝族创世史诗《梅葛》、彝族的撒尼语叙事长诗《阿诗玛》、阿昌族的创世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等等。《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以现代音像技术为手段、抢救性记录下这些歌声中的传奇,让它们历经世事依然光彩熠熠。
2014年4月,《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这是云南出版物首次获得此项大奖。它也因此成为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的“镇社之宝”。
- 浏览 236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