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历史在歌声中存续——德昂族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

传唱艺术是储存在民族文化里的基因,口头传唱的神话史诗更是生动鲜活的民族之源。口头歌谣的传唱不仅关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走近一个民族、解读民族文化精神内核的重要途径。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策划制作出版,历时3年拍摄制作而成,是一部非常全面的、具有珍贵价值的民族传唱艺术史料,收录作品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容包含了民间叙事史诗、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古歌、创世纪神话史诗等类型,涵盖了《阿诗玛》《格萨尔》《哈尼哈巴》《梅葛》《查姆》《达古达楞格莱标》《四季生产调》《召树屯与喃木诺娜》《司岗里》《遮帕麻和遮咪麻》《牡帕密帕》等云南九个少数民族的十一个传唱艺术的经典内容,堪称云南民族口头传唱艺术史料大全。

本期向您介绍的是《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中的德昂族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

视频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德昂族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查姆>》片段

中国56个民族中,除了德昂族,几乎没有哪个民族的创世纪史诗会和茶有关。德昂族的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长达1200多行。史诗从混沌初开唱起,直至完成创世大业。全诗分为九部分:(一)人的诞生,神的出现及由茶树创造了日月星辰。(二)茶叶诞生人类。(三)茶树兄妹在人间的磨难。(四)茶树产生了高山、平坝和江河湖海。(五)四色土的来历。(六)大地植物的来历。(七)各种动物的来历。(八)藤篾腰箍习俗的来历。(九)德昂族人民对祖先的缅怀、感恩。

《达古达楞格莱标》全诗记述了人类来源于茶树,德昂族是茶树的子孙,体现的是植物崇拜、天体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反映了德昂族的原始宗教思想。

史诗这样唱道:“天地混沌未开,大地一片荒漠。天上有一棵茶树,愿意到地上生长。大风吹下一百零二片茶叶,一百零二片茶叶在狂风中变化,单数叶变成五十一个精悍小伙,双数叶化为二十五对半美丽姑娘。精悍的小伙都挎着砍刀,美丽的姑娘都套着腰箍……”

诗中说, 当102 片茶叶化为51个精悍小伙和51个美丽姑娘来到大地以后,他们驱除了黑暗,战胜了洪水,开辟了山河,埋葬了妖魔,他们割下身上的皮肉,把千山万水铺绿,使大地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忽然,一阵黑风横扫大地,把相亲相爱的兄妹吹散,姐妹被送上高空,兄弟被打倒在地下,姐妹弯酸了腰,下不了地,兄弟跳疼了腿,也上不了天,黑风狞笑着走了。云天隔断的兄妹,只能远远相望,偶然间,最小的兄弟达楞扯下一根青藤绕成圈,用尽力气往天上丢去,套着了小妹,亚楞落到了地上,于是,奇迹提醒了其他兄弟,大家也纷纷编织藤圈抛上天去, 套下了二十五对姑娘。“神奇的藤圈搭起通天路,拆散的骨肉又团圆,开天辟地第一回,五十一对男女结成双”。后来,当狂风再度把其他姐妹吹上天的时候,也是最小的妹妹亚楞腰上箍藤圈, 拉着最小的兄弟达楞,最终使他们留在了大地上,传下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视频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德昂族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查姆>》片段

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既是文学作品,又是德昂族的“百科全书”, 它以其丰富的内涵,折射出德昂族整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方方面面。《达古达楞格莱标》与中国三大民族史诗(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相比,体量上虽显微小,但从美学上看,《达古达楞格莱标》中“茶叶兄妹”身上追求真、善、美,并为理想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三大民族史诗”中的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等英雄形象是完全一致的,充满着神圣感。

《达古达楞格莱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故事完整、情节曲折、有着较高的文学及艺术价值。史诗同时也是研究德昂族远古历史的重要文献。全诗想象大胆、奇异,史诗中的人——“帕达然”是自然力幻化而成的神灵,“茶叶兄妹”是真、善、美的化身。

德昂族将茶叶视为祖先,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产物,这与德昂族原始先民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因而,它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愈显珍贵。

2008年5月,达古达楞格莱标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视频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德昂族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查姆>》片段

茶文化最早出现在汉文化典籍中为东晋常璩文字所著的《华阳国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商末,周武王联合西南八个小国讨伐商纣王,胜利后,八个小国拥戴周武王,并将贡品:铁、丹、漆、茶、蜜等献给武王,八个小国中即有濮。濮人就是今天生活在澜沧江中下游的佤族、布朗族、徳昂族的祖先,他们为世界上最早种茶的部族。

德昂人世代都在传唱《达古达楞格莱标》——“茶叶是德昂的命脉,有德昂的地方就有茶山。神奇的传说流传到现在,德昂人的身上还飘着茶叶的芳香”。德昂族崇拜、热爱茶的历史亘古绵远,被其他民族誉为“茶的民族”“古老的茶农”。茶在德昂族道德中象征着诚实和信任,定亲交友,茶是信物和使者,一切真诚都在茶的甘苦回味之中。

德昂族制茶方法与饮茶方式颇多,最具特色的便是德昂族的酸茶。其技艺有两种:一是土坑法。人类尚未发明使用陶器前,将鲜茶叶采摘回家后,用新鲜芭蕉叶包裹茶叶,放入事先挖的深坑内埋7天左右,然后将茶叶取出在阳光下揉搓并晒2天,待茶叶稍干时又将其包裹放回深坑内3天,取出晒干便可泡饮。泡饮时使用沸水,其味酸苦,有清洁口腔、清热解暑的功效,是原生态的绿色保健饮料。做菜用的酸菜则要适当在第二道工序时多放几天,取出后要在碾臼舂碎晒干。食用时用水泡发后凉拌,其味酸涩回味,使人增加食欲。二是陶器法。陶器创制后,便直接利用陶罐腌制酸茶了。

1.jpg

2.jpg

图片 | 德昂族的酸茶是德昂茶文化的特色。

《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德昂族先民"集体创作的部落故事"。约14世纪时,德昂族艺人借用傣族文字对其进行了整理、记录,傣文原稿抄本约2000行,汉译文本为566行,使这一古老的史诗能够同时用傣纳文抄本和口传的形式流布传承。

《达古达楞格莱标》汉语译为《最早的祖先传说》,由德昂族赵腊林唱译,陈志鹏记录整理,最初发表于1981年的《山茶》第2期,是德昂族迄今发掘、整理并出版的唯一的创世神话史诗。

《达古达楞格莱标》与其他民族的创世史诗不同,情节单纯,始终以万物之源——茶叶为主线,充满了奇特的想象运用了夸张,造成了一种人与超人间交替的意境。可以说,这首虽然不算太长的史诗,却是一幅绚丽多姿的艺术长卷,它成功地创造了一个瑰奇雄伟的美学境界。

3.jpg

4.jpg

5.jpg

6.jpg

图片 | 已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李腊翁为《达古达楞格莱标》殚精竭虑,奉献一生。

作为口头文学的民族创世史诗,在一代代的传承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定的变异,这种变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后人加入了自己对原始内容的理解和解释,《达古达楞格莱标》结尾时表现较为突出。

明、清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大规模动荡,德昂族曾几度大量迁徙,族群的主体很早就迁离了故土,许多文化形式或在历史动荡年代流失,或已随主体迁离。《达古达楞格莱标》在故土留存、传承的自然几率就较小;本土的德昂族人口很少,群体较小,又多分布于少量山区相对落后封闭的较小区域,相互间经济文化的往来交流也较少,文化传承的局限性较大;由于人口基数小,本族的知识分子很少,又无本民族文字,加之借用傣文记录,难免在利用他族文字传承本族历史文化之际,忽略了民间口头形式的流传,即可能造成传承方式上的机制性障碍。据调查,德宏本土已知的最后一部《达古达楞格莱标》傣纳文抄本约在上世纪后期流失出境,现境内已很难找寻。而翻译出版的汉译文本数量极为有限,流传范围十分狭窄。

同时,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快,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现代观念意识的交融,对德昂族这个少小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更加显著,文化传承人断代、消亡现象十分普遍,问题突出。随着老一代艺人的纷纷作古,本族民间能完整、熟练地唱诵《达古达楞格莱标》的僧侣、艺人目前已很难见到;《达古达楞格莱标》虽仍在德昂族民间传统活动仪式上唱诵,但多数人现只知其名而不知其详,已存在着丧失其文化传统和本质特征的可能。

7.png

8.png

图片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传唱艺术是储存在民族文化里的基因,口头传唱的神话史诗更是生动鲜活的民族之源。口头歌谣的传唱不仅关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走近一个民族、解读民族文化精神内核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传唱艺术老艺人现场录音、录像的方式,通过数字化技术,保留民间艺人掌握的传统音乐文化,这种方式形象地被业内专家誉为民间文化艺术的“活态保护”。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3年时间走访拍摄9个少数民族、采录11部口传文学,最后出版的《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采集内容包括彝族创世史诗《梅葛》、彝族的撒尼语叙事长诗《阿诗玛》、阿昌族的创世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等等。《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以现代音像技术为手段、抢救性记录下这些歌声中的传奇,让它们历经世事依然光彩熠熠。

2014年4月,《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这是云南出版物首次获得此项大奖。它也因此成为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的“镇社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