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阿昌族原生音乐》片段
阿昌族是我国云南西部边疆特有的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古老而悠久的文化历史。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使用汉文。德宏州的阿昌族约占全国阿昌族总人口的85%以上,而全国三个阿昌族乡就有两个在梁河县。阿昌族人生来爱唱歌,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能歌善舞,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歌声,口头文学丰富,民间有“阿昌生来犟,不哭就要唱”的说法。
民族民间音乐属于阿昌族传统文化形式之一,经历了无数次的历史变迁。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自然和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文化历史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音乐文化。
图片 | 德宏州陇川县户撒乡村民们至今保持着阿昌族的传统生活习惯,这里也是古往今来著名的阿昌刀重镇,
阿昌族音乐主要有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和器乐。阿昌族最普遍的音乐活动是对唱民歌。村中任何一家来了客人,当晚都要对唱,不限内容,不分老少,都可参加。有时是一寨对一寨,各请高手领唱;有时持续几个夜晚,直到分出胜负为止。大、小阿昌地区对歌所唱的歌曲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杂列匝",意为小嗓歌,是流行于大阿昌地区的古老山歌,因男女都用小嗓唱歌而得名。有"把松昆"和"把毫昆"两种曲调。把松昆,意为开头的歌,曲调只有一句,不断反复。全曲只用la、do两个音,节奏基本固定。把毫昆的曲调节奏性强,滑音较多,活泼而欢快。
"杂尼斯闹开",意为姑娘小伙子唱,曲调原是汉族地区传来的山歌,有时与舞蹈"噔哦 "相连接,在节日喜庆中演唱。小阿昌地区流行的山歌有"祥作"和"祥各"两种。祥作,意为小山歌。一种是在婚礼的当晚,对对青年同在一个屋内小声对唱;一种是在农闲或春节前后的傍晚,男青年吹着普勒恩(葫芦笙),来到姑娘家门前小声唱的歌。祥各,意为大山歌,多在山上用真声演唱,旋律简洁质朴。除上述民歌外,阿昌族的宗教、祭祀及丧葬活动中也有多种民歌,但多为一个乐句的不断反复。
图片 | 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歌是阿昌族人民多少年来感情与心灵共鸣曲的积淀。
阿昌族民歌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蹬窝罗”舞蹈歌;阿昌山歌、情歌;叙事歌;祭祀歌。阿昌族喜爱歌舞,喜爱唱山歌,每逢节日都有歌舞等娱乐活动。劳动时,走路时,山上田边,随时都可以听到他们悦耳的歌声。
其中的阿昌山歌最是阿昌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原生态的音乐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手段。它反映了阿昌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及生活感受,巳成为阿昌族人民生活和劳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碰到喜庆大事,如娶亲嫁女、盖新房时,村民们便聚集到主人家,主人客人围着一张摆着香蕉、芭蕉、石榴、烟茶的篾桌,边跳边唱,由一个最善于歌舞的“烧干”(“蹬窝罗”的领头人)领头,共八个人跟在背后,一句一句地随唱,配着轻盈、热烈的舞步,十分热闹。
阿昌族民歌善于以物拟人,以物寓意,含蓄清新,曲调悠扬,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声调唱。对唱山歌分好多套,大体分为:候承、邀约、夸口、结交、辞别、送路等。
阿昌族民歌种类繁多,最富于民族特色的是传统的“窝罗”,意即“堂屋旁边的欢乐”。阿昌族把边歌边舞称之为“蹬”,“蹬窝罗”是最古老的歌舞活动。
视频┃《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阿昌族原生音乐》片段
阿昌族民歌中数量众多、最富生活情趣的是情歌。
情歌可分为三类:一类叫“相勒吉”,是男女青年在野外高声对唱的山歌,一般是触景生情,即兴创作;一类叫“相作”,是夜深人静,青年男女在丛林里幽会时低声对唱的情歌,内容极其丰富,包括世代流传的长篇叙事歌词,可连唱几昼夜;一类叫“相勒摩”,也是对唱的情歌,调子幽雅亲切,歌词含蓄缠绵,比喻生动贴切。
以歌传情,以歌言事,原生民歌蕴含着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千般思绪与感悟,既是一门演唱艺术,也是传统音乐类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绵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即便面临传承环境变化和多元艺术形态冲击,原生民歌仍努力保持本色,创新转化,跃动于人们耳边。
视频┃《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阿昌族原生音乐》片段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人口较少民族为开发边疆、建设云南做出了积极贡献,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了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歌、舞蹈音乐和民族器乐为主体的原生音乐,就是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现代化进程加快等原因,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中,许多原生音乐品种,如劳动歌、古歌、叙事歌、礼俗歌、祭祀歌、儿歌和民间器乐等,有的已较少流传,有的已消亡或正在消亡,原生音乐后继乏人,多数处于濒危状态。
多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尤其是70年代至90年代开展的“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 ”编纂,收集了大量各民族原生音乐资料。在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下,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当代先进的音像数字科技手段,出品拍摄制作、出版发行《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把上世纪收集和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系统编辑出版,有效保存部分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使一些业已消失的音乐品种得以“ 复活 ”。这也是为当今对传统文化逐渐生疏的青年一代,提供一份学习和掌握本民族原生音乐的完整教材。
图片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阿昌族原生音乐》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2018年,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其第四届获奖名单,《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荣膺大奖 。中国出版政府奖每三年才评选一次,本次只有8个音像制品获奖。同年,《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又斩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这个奖项全国只有30个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得。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与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也是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成为云南出版界共同的骄傲。
购买点击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
- 浏览 101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