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世世代代跳大鼓舞,表达对祖先的崇敬

1.jpg

2.jpg

3.jpg

图片 | 基诺族视大鼓为神灵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征。

云南景洪市东北部的基诺山基诺族民族乡,是全国唯一的基诺族民族乡。这里风景秀丽,俗称基诺山或基诺洛克山,东连勐腊县勐仑镇,南邻勐罕镇(橄榄坝),西接勐养镇,北毗大渡岗乡。

基诺族是中国最后一个被认定的民族,是从原始母系氏族部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少数民族,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苍茫的热带雨林中。“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他们信仰万物有灵,对哺育自己的山川大地始终怀有深深的敬畏与虔诚。以基诺族民歌、舞蹈音乐和民族器乐为主体的原生音乐,就是基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

视频┃《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基诺族原生音乐》片段

基诺族民间舞蹈分为习俗性舞蹈和娱乐性舞蹈两大类。习俗性舞蹈如大鼓舞、贺新房舞、丧葬舞、祭祖舞等。大鼓舞是基诺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舞蹈,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鼓即“塞吐”,“塞”泛指较大的神灵。基诺族把对神灵、祖先、生殖等的崇拜,都集中表现在对大鼓的崇拜上。传统上跳大鼓舞的时间一年只有两次,一是“特懋克”节,再就是“尼叭腊”祭祀活动上。娱乐性舞蹈主要有“佐交交麦”(儿童舞蹈)、“竹骨能”(姑娘舞)、“跳笙”等几种。

民间传说,洪荒年代基诺族的祖先阿麦腰白造了一只大鼓,让麦黑与麦妞藏在鼓内躲过了灾难。此后,麦黑与麦妞繁衍了基诺族的后代。因此,基诺族人民世世代代跳大鼓舞,以纪念阿麦腰白,并将大鼓作为神圣之物,供在卓巴(寨老)家中。

视频┃《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基诺族原生音乐》片段

“基诺族大鼓舞”,基诺语称“厄扯歌”,最早称为“白腊泡司土歌”。“白腊泡”是巫师,“司土”是寨名。最早大鼓舞是一个独舞,现在基诺族跳的“厄扯歌”是在“司土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6年5月20日,基诺大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鼓舞的动作主要是曲腿、举手、转身。跳舞者先是双脚站自然步,双手握鼓锤自然下垂,然后是左脚前伸脚跟着地,左膝弯曲,双腿颤动,左手握锤举至头顶,右手握锤垂于右胯,再将左手放下,右手举起,作过转身动作后变换左右脚的姿势。基诺族的大鼓长约1米左右,直径在四、五十厘米之间,两面蒙有牛皮,在鼓的两端嵌有十数根细木棍,形似太阳放射出的光芒,因此也有外人把它称为"太阳鼓"。大鼓舞有专门的舞曲,经文化部门调查记录的曲调有《特模阿咪》(即过年调)、《乌攸壳》(意为拜灵)、《厄扯锅》。《特模阿咪》是最古老的大鼓舞歌调,由徵、宫、羽、商、角五音阶组成。

4.jpg

5.jpg

图片| 每年的特懋克节,寨民都会在族中长老的带领下举行祭祀活动,感恩祖先与神灵的庇佑。以卓巴为首的基诺族长老会在大鼓门前主持祭鼓仪式,村寨内德高望重的七大长老(卓巴、卓色、巴糯、色糯、可补、补糯、奶奴)敲响大鼓,洒出新米,为族人祈福,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平乐安康。

跳大鼓舞只能在三个时候:

一是在三月百花盛开祭家神铁罗嫫嫫米遮时。祭鼓仪式完毕后,由卓巴敲响铓锣,并将鼓槌交给舞者,舞者接过鼓槌后,到各桌老人面前老人舞蹈,老人跳后,青年人才跳。舞蹈开始时唱《鸟悠壳》"乡亲们,拜神开始 ! 沿着祖父的路,按照祖母的规矩,世世代代传下去……"

二是在"特懋克"(即"打铁节")时。过"打铁节"的日子,是由寨子中的七位长老决定的,一旦时间确定,卓巴就把置放在家中的神圣的大鼓挂起来,寨民们就知道"打铁节"开始了。这一天要选出一个后补铁匠,新选出的铁匠不一定很会打铁,而是一位18岁左右的"帅哥",有点选美的意思。新选出的铁匠倍受尊敬,当晚举行祭鼓仪式。跳大鼓舞时,人们先在卓巴家前搭一祭台,祭台顶用竹篾弯扎成一道"彩虹",台中画有一幅"洪水故事"中的大鼓,在洪水图画前放置一面舞蹈用的大鼓。新铁匠则坐在垫有毡子的竹篾凳上。

舞蹈开始,按惯例由大长老卓巴先向大鼓祭酒,后击鼓舞蹈,依次是二长老卓生、三长老巴糯 ……在七老和首席铁匠祭鼓舞蹈后,新铁匠必须击鼓而舞。"打铁节"跳大鼓舞,除表现出基诺族对祖先的崇敬外,还表现了基诺人由原始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向铁器时期刀耕火种的农耕时代的转变。三、是村寨长老卓巴、卓生家盖新房时。这个时候必须搭一简易草棚放置大鼓,举行祭鼓仪式后,敲鼓三声即可开始舞蹈。过去"祭家神"、"打铁节"跳大鼓舞时,妇女不得参加,只能站在大鼓后面,现今妇女也可站在大鼓前面舞蹈。

6.jpg

7.jpg

图片 |跳大鼓舞前的祭祀,要杀鸡宰猪供于鼓前,还要摆放鸡毛、铁锤、花卉等。

大鼓是基诺族的礼器、重器和神物,只能挂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制造大鼓要遵循很严格的程序。

基诺族村寨之间过节的形式比较多样,有的村寨至今保留着抢鼓习俗,大家都去抢那面能带来好运的鼓,但抢鼓过程要动各种脑筋,非常有趣。在巴舍、巴朵等寨子里,每逢特懋克节,大家会唱着歌自发聚在一起,然后挨家挨户地跳舞,在家留守的主人则会准备好酒菜招待舞者。

8.jpg

9.jpg

图片 | 跳大鼓舞是基诺族人对创世女神和遥远祖先,最热烈又最虔诚的感恩方式。大鼓侧边镶嵌数十根鼓刺,是基诺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人口较少民族为开发边疆、建设云南做出了积极贡献,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了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歌、舞蹈音乐和民族器乐为主体的原生音乐,就是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现代化进程加快等原因,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中,许多原生音乐品种,如劳动歌、古歌、叙事歌、礼俗歌、祭祀歌、儿歌和民间器乐等,有的已较少流传,有的已消亡或正在消亡,原生音乐后继乏人,多数处于濒危状态。

多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尤其是70年代至90年代开展的“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 ”编纂,收集了大量各民族原生音乐资料。在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下,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当代先进的音像数字科技手段,出品拍摄制作、出版发行《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把上世纪收集和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系统编辑出版,有效保存部分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使一些业已消失的音乐品种得以“ 复活 ”。这也是为当今对传统文化逐渐生疏的青年一代,提供一份学习和掌握本民族原生音乐的完整教材。

10.png

11.png

图片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德昂族原生音乐》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2018年,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其第四届获奖名单,《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荣膺大奖 。中国出版政府奖每三年才评选一次,本次只有8个音像制品获奖。同年,《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又斩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这个奖项全国只有30个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得。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与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也是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成为云南出版界共同的骄傲。

购买点击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