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布朗族原生音乐》片段
布朗族民歌,内容丰富,曲调繁多。每逢结婚、迁新居、过年节或劳动之余,年轻人都爱对歌。其中,布朗族弹唱是布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歌形式,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乡、西定乡、打洛镇、勐满镇等布朗族聚居区。
布朗族弹唱源于布朗族先民的歌唱,是在布朗族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傣族音乐而形成的。布朗族弹唱有"索""甚""拽""宰""团曼"五种基本曲调,它一般为男女对唱,男子边唱边弹奏四弦琴,女子则接以对应的词句,其唱腔圆润委婉,旋律清甜优美,歌词多反映男女恋慕之情。布朗族弹唱主要用于重大节庆、婚丧嫁娶等场合,演唱涉及民族迁徙历史、生产知识、祭祀等内容,此外也会唱一些山歌、情歌、劳动生活和儿歌等。
视频┃《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布朗族原生音乐》片段
虽然布朗族各聚居地的弹唱音乐曲调稍有差异,但各有很浓的特色,西双版纳一带的布朗族的布朗调分为“甩”“宰”“索”“缀”四类。演唱时,各类曲调几乎不变,内容根据不同场合,即兴编唱。
“甩”调由小三弦伴奏,以歌唱青年男女爱情的内容为主,唱起来充满激情与富有青春活力。
“宰调”,也是用小三弦伴奏,大多是以生产、生活及爱情为题材,采取男女青年对唱的方式。
“索”调,也仍用小三弦伴奏,主要多歌唱民风民俗为题材。
“缀”调,是在节日或欢庆的日子里对唱,多歌颂历史英雄历史人物事迹。
其他地区的布朗族曲调,有民歌调、山歌调、打歌调、灯调和唢呐调。民歌调简短有力,活泼轻快,唱时以葫芦笙伴奏。山歌调曲牌较多,主要是青年男女在山野劳动时对唱的。打歌调曲牌具有简短、轻快的特点。灯调,调子轻松愉快,节奏感强,多用二胡、小三弦伴奏。唢呐调,习惯上是双手同奏,当地布朗人称为“吹打”。主要用于办婚丧事。
视频┃《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布朗族原生音乐》片段
布朗族歌舞颇受傣族歌舞影响,跳舞时伴以象脚鼓、钹和小三弦等乐器。云南布朗山一带的布朗人擅长跳“刀舞”,舞姿矫健有力。少男少女爱跳“圆圈舞”。墨江布朗族逢年过节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
布朗玎是最具布朗特色的弦乐器之一。流行于云南勐海县西定地区。布朗族称“得玎”,属弹拨类。琴头、琴杆、音箱为同一木砍削成雕挖、面盖薄板而成,形状规格因地而异,以西定为例,全长92厘米。琴杆修长。音箱圆形,直径23厘米。奏时,斜置于身前,左手扶按琴弦,右手持拨子弹奏。多用于伴奏民歌和青年的情歌等。
在勐海的布朗山、西定、打洛和巴达山区,布朗族男孩十五岁从佛寺还俗后,就开始用心学习布朗玎、唱情歌。这里几乎家家有布朗玎,人人会弹奏。夜晚时分,姑娘在自家的竹楼里,穿起心爱的窄袖衫、黑筒裙,头戴银牌、胸佩彩珠,坐在火塘边纺线,专心等待串姑娘的小伙到来。远处传来叮咚的乐声,这是小伙子肩挂布朗玎边走边弹,姑娘的心也随着琴声在跳动……布朗玎是布朗族小伙子的亲密伙伴,优美的《克里克罗》是向姑娘倾吐的甜蜜话语。在布朗族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中,布朗玎是离不开的情歌伴奏乐器,而每逢节日或喜庆之时,布朗玎又为翩翩起舞的布朗人带来欢乐,它是伴奏民间歌舞的唯一弹弦乐器。
图片 | 布朗玎为翩翩起舞的布朗人带来欢乐,它是伴奏民间歌舞的唯一弹弦乐器。
传统的布朗玎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构成,琴身大小不一,全长70厘米—90厘米。传统多用当地所产的一整块布朗语称作“傣多”的木料斫制而成,在其一端挖凿出腹腔,上面再盖以“傣多”木薄板而成共鸣箱。共鸣箱多为扁状的椭圆形中空体,也有桃形、冬瓜形、上方下圆形等多种,琴箱长23厘米—32厘米、宽20厘米—26厘米、厚5厘米—8厘米。如今,琴箱框板多用红椿木、香椿木、黄桑木或楠木制作,若干块板材拼接胶合成琴框,上下开有插入琴杆的方孔,两面蒙以木棉、松木、杉木薄板或去皮薄竹板。琴头和琴杆使用一块琴框木料制作,上部为琴头,中下部为琴杆。琴头造型古朴,多为方柱形,上端稍大、平顶,正面雕刻富有民族风格的图案或纹饰,下部开长方形通底弦槽,两侧设有四个弦轴(左右各二)。弦轴红椿木或黄桑木制,呈圆锥形,轴体表面刻有直条瓣纹为饰。琴杆宽而长,呈半圆形柱状体,上窄下宽,前平后圆,上端设有山口,下面为按弦指板,上设三至五个木制音品,琴杆下端插入琴箱方孔中。面板的中上部开有若干圆形小音孔。琴马竹制、木制或铁制,置于面板中下部。张有四条琴弦,最早都用从电线中剥出的铜丝,后才使用钢丝弦。在弦槽和尾柱之间,系有一条绸布制的彩色背带。
布朗族的其他乐器和傣族基本相同。吹奏乐器有芦笙、米箫;弹拨乐器还有喤、小三弦;打击乐器有象脚鼓、镲等。布朗族芦笙与苗族芦笙不同,用14枝笙苗分两排插入木质笙斗而成,能奏八度、五度、四度等和音,曲调常在高低八度的持续音中进行。用于歌舞伴奏或独奏。是簧管乐器,从傣族传入,由铜制簧片和竹管构成,多奏布朗族民歌改编的乐曲,如《宰腊》《赞普赖》(摘棉花歌)等。
布朗弹唱旋律优美动听,不仅受到布朗族同胞的喜爱,也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多次在全省及全国性的民族文艺会演中获奖。但是,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大多数年轻人不再学习布朗弹唱,而原有的民间艺人随着时间的逝去也一天天衰老,布朗弹弹唱面临失传的危机。
图片 | 布朗族弹唱主要用于重大节庆、婚丧嫁娶等场合。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人口较少民族为开发边疆、建设云南做出了积极贡献,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了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歌、舞蹈音乐和民族器乐为主体的原生音乐,就是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现代化进程加快等原因,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中,许多原生音乐品种,如劳动歌、古歌、叙事歌、礼俗歌、祭祀歌、儿歌和民间器乐等,有的已较少流传,有的已消亡或正在消亡,原生音乐后继乏人,多数处于濒危状态。
图片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怒族原生音乐》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多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尤其是70年代至90年代开展的“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 ”编纂,收集了大量各民族原生音乐资料。在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下,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当代先进的音像数字科技手段,出品拍摄制作、出版发行《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把上世纪收集和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系统编辑出版,有效保存部分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使一些业已消失的音乐品种得以“ 复活 ”。这也是为当今对传统文化逐渐生疏的青年一代,提供一份学习和掌握本民族原生音乐的完整教材。前情
2018年,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其第四届获奖名单,《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荣膺大奖 。中国出版政府奖每三年才评选一次,本次只有8个音像制品获奖。同年,《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又斩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这个奖项全国只有30个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得。《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与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也是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成为云南出版界共同的骄傲。
购买点击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
- 浏览 100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