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及文字的探寻及保护——怒族柔若语》片段
柔若语是怒族的一支柔若人(也有学者称若柔人)使用的语言,属藏缅语族 彝语支。在《濒危语言保护工程》一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孙宏开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语言的活力和濒危情况等级划分标准,将柔若语与鄂伦春语、畲语等共26种少数民族语言定级为“严重濒危语言”。 柔若语使用者柔若人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兔峨乡。这里是全国唯一的柔若人聚居地。如今柔若人口共有2987人,主要分布在兔峨乡的兔峨村 碧鸡岚小组及吾皮江小组、果力村的果力小组、江末村的江末小组,这些地方基本算是纯粹的柔若人聚居村。
图片 | 爬到兔峨村的高地上,可以看见峡谷中缓缓流淌的澜沧江、江岸上的农田村落、公路美不胜收。
江末村位于乡政府对面,现有1800多人,其中江末小组有300多人,都是柔若人。 村民们告诉走访的专家以及工作人员,一般家里人交流都用柔若语。家里的小孩也会说柔若语。大家认为,柔若语应该算濒危语言。因为,第一,一部分柔若人参加工作,外出打工,语言环境变了,逐步不再使用柔若语。第二,很多词汇年轻人不会表达,只有老人会用。“比如说裙子,我不知道怎么用柔若语表达裙子。但是这个词过去是有的。”第三,通婚也会影响语言传承。第四,很少有柔若人能完整讲出关于柔若人的民族历史和文化。 一种语言是否为濒危语言,不仅要看使用人数,还要看使用程度、使用频率。比如,柔若人外出后会转用其他语言,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讲傈僳语 。柔若语的使用范围只是在村子里,对外交际已经很少用到。所以,从发展趋势来讲,再过一两代人,这种语言使用得更少。
视频┃《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及文字的探寻及保护——怒族柔若语》片段
近20多年来,关于柔若语的调查研究没有间断过。1993年,一本《怒族语言资料集》曾经出版过,内容包括语言词汇、句子、语料记录,但是覆盖面有限。2002年,由孙宏开、黄成龙、周毛草合著的《柔若语研究》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对柔若语言本体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柔若语方言土语及柔若语在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地位等做了记录、分析。 但柔若本地文化工作者们认为,目前无论是关于语言本体的记录和研究,还是关于历史文化的记录和研究,都远远不够。“柔若人的历史文化的系统研究,目前还刚刚起步,可以说还是‘一滩雾水’,比如柔若人的迁徙、语料来源等,都还梳理不清。” 根据孙宏开等人的《柔若语研究》,柔若人最早居住在大理一带,后来经过洱源、剑川等地迁徙到兰坪县的兰州、金鼎,最后才在兔峨一带定居。此后不久,与当地的土著“摆依”(傣族)产生矛盾,互相争夺土地,后来柔若人联合傈僳族 利用火牛阵打败了摆依,拥有了这片土地。根据兔峨地区一些老人能数出的数十代家谱来推测,柔若人在澜沧江地区的定居至少也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 对于柔若人可能融合了来自内地的汉族、白族的观点,《柔若语研究》一书认为,从语言分析来看,柔若语没有受到过外族语言巨大冲击而吸收大量汉语或白语词汇的迹象,柔若语的其他系统也没有受到大量外来影响的痕迹。因此,该书初步认定,柔若人基本上是单源的,是原始氐羌系分化后,再分化的结果。
视频┃《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及文字的探寻及保护——阿昌族仙岛语》片段
云南是多民族省份,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因使用人数减少而濒临消亡,一些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着传承人的减少而趋于消失。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记录整理,加强抢救保护,该民族的文化将出现断层,对中华文化的完整性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正是基于这种深刻的大局观,2016年12月,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拍摄制作、出版发行《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探寻和保护》(全套5本),以抢救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深挖少数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生存方式和文化内涵,获批为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其中的《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探寻和保护——纳西东巴文》,通过采访村民、语言专家、学生等,生动讲述如何保护濒危的独龙族语言。
图片 |《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探寻和保护——怒族柔若语》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购买点击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
- 浏览 13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