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傣族剪纸》片段
傣族剪纸最早的图形样式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其发展的历史与傣族的历史文化发展是并存的。公元14世纪下半叶到15世纪,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傣族剪纸的风格逐步发展完善并在更广泛的地区流行开来。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形成完善的剪纸面貌并广泛用于祭祀、礼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
傣族剪纸内容多与傣族所信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和生产生活有关,剪纸的内容多涉及佛经故事、民间习俗、民间传说和边疆风物等,带有强烈的个性、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傣族地区的剪纸艺术,深入民心、雅俗共赏、世代相传,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是植根于当地百姓心中的本土原生态的艺术形式。
视频┃《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傣族剪纸》片段
傣族剪纸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从剪纸内涵到外在表现形式诸方面均折射出傣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追求和独特的民族精神。 傣族剪纸艺术在清代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清代中叶,傣族地区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剪纸艺术家,他们在传承和发展传统剪纸技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入了新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傣族剪纸风格。 在云南芒市,几乎村村寨寨的傣族村民都能剪纸。剪纸一般用于刺绣样稿、装饰门楣、灯彩、旗幡、供品等。题材大多是花草鸟兽和各种几何形纹。 常见图形既有龙凤、孔雀、大象、狮子、麒麟、马鹿、骏马、游鱼及各种奇兽异鸟,也有糯粘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鹃等花木,还有亭台楼阁、佛塔寺庙等建筑,形象生动,图案整齐,匀称美观,风格粗犷有力,朴实无华。
图片| 国家级和省级傣族民间剪纸艺人思华章的作品。
每当逢年过节,傣族人民家家户户的堂屋佛龛 上都插有各式各样色彩鲜艳的“喳”和“董”(五颜六色的剪纸条),寨头村尾都立有大小不同的各种图案的剪纸吊幢和凤尾竹相映,迎风招展,佛寺内外、挂灯、吊幢、佛幡以及各种各样的赕佛礼物上,都有精致的剪纸花边装饰图案。 在云南德宏州芒市城区佛寺及附近风平镇弄么村的傣族村寨,从佛寺、奘房到普通的农户家中,随处可见剪纸的踪影,其中以寺庙中的剪纸使用最为繁多、精美。进入寺庙中,就会在门上、檐边、墙面、顶下、柱旁、台前等处所,看到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剪纸:为佛宝 遮阳挡雨的宝伞;大和尚讲经时扶持的“伟召”(长柄圆扇);长达数米、从寺顶垂到人们头顶的“冬”(长幡);梁上一排排悬挂的宝灯;还有奘房供品、佛龛装饰、门笺等等,都是笃诚的信徒精心制作后,送入寺庙以表诚意的。寺庙的建筑外观,也大量运用了剪纸特有的镂空形式进行装饰,并在墙面、柱脚、窗框刻画有剪纸形式的图案花纹。傣族剪纸造型艺术的最大特征是简练概括、夸张传神、构思大胆,作品风格古朴、粗犷、自然,地域感强,保留着较多的傣族古老文化传统痕迹和民族风俗,体现了民间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 傣族剪纸大多数用作“赕佛”的供物和寺院的装饰,多贴于寺庙中的神幔、神树及旗蟠上。作为信徒们敬神拜佛的供物,剪纸内容以宗教题材和僧侣生活场景居多,有佛像、佛塔、寺院、菩萨、天神、菩提树等纹样和描写拜佛、赶摆等宗教民俗活动的画面;动植物纹样有大象、孔雀、牛羊等,展示亚热带自然风貌的。形式上傣族剪纸以伞花、墙花、挂灯、吊幢、佛幅、佛盒花为多,是傣族社会风貌和民俗风情的折射。 傣族的剪纸艺人用布、绢、的确凉等面料制成“佛伞”,赠送佛祖象征人佛有缘;居民家中的祭神供品,由民间艺人自我创作、自我使用。这些技法娴熟的剪纸作品除佛像和“金水”外,还有傣家献给娶亲的双鱼剪纸,有向佛祖表示信念的“荷瓶有鱼(吉语谐音——成双成对)”;悬挂在佛祖两旁的“灯彩”大部分装饰用剪纸来组合。傣族剪纸这种特殊的功能,使剪纸的选题内容均带有浓郁的宗教意味。傣家人制作出充满灵性的剪纸,作为与自然、与神灵、与佛交流的语言,佛界人间难以分离,佛祖神灵就在身边隐现,常常是心动神知,佛过人觉。
图片 | 国家级和省级傣族民间剪纸艺人邵梅罕的作品。
傣族剪纸艺术的特点是形象逼真、造型独特、色彩丰富。在剪纸的制作过程中,傣族剪纸艺术家注重细节的处理,精雕细琢,使得剪纸作品更加逼真。 傣族剪纸艺术图案独特,具有浓郁的傣族文化特色。其图案多源于傣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如鸟、兽、花、草、人物、器物等。 同时,傣族剪纸艺术家注重造型的独特性,常常采用傣族传统图案和符号,创造出独具傣族风格的剪纸作品。 在色彩运用上,傣族剪纸艺术家通常采用鲜艳明亮的色彩,使得剪纸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图片 | 剪纸艺人根据图案难易选择或剪或凿,技艺很高。
芒市傣族剪纸以特制的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为工具,其剪刀和刻刀具有尖、利、仄、薄的特点,一般可剪八层纸;凿子和锤子有稳、钻、灵、活的特点,一次可凿五十余层纸。傣族剪纸分"剪"与"凿"两种方法,剪无需稿样,随手可剪;凿则需稿样,按样制作。傣族剪纸的主要制品为扎、董、佛幡、挂灯、吊幢、板等,多用以装饰佛殿的门窗、佛伞、佛幡及演出道具、节日彩棚、泼水龙亭等。 在生产、生活的时候,将纸、剪刀放在小蔑箩或筒帕里,随时随地背在身上,休息时即可拿出来剪纸。他们只需一把剪刀就可以在几层薄纸上创造出各种各样生动的图案。这类剪纸形式,表达随意,不受固定图案样式的限制,具有记录生活、展示民族地域风情艺术效果。 对于那些熟练的剪纸艺人,可以做到手随心剪。 对于构图复杂的图案或花边,剪纸艺人先把设计好的剪纸图案样稿绘制在一张纸上,用带橡皮的钉子加以固定,凿刻时下凿需垂直,以免上下层错动走样。根据事先画好的图案,用不同样式规格的凿子、刻刀,遵循从里到外,从局部到整体的原则,打制凿刻而成。这类剪纸形式,因其图案的繁琐复杂,常用于物品的装饰和宗教祭祀。
图片 | 剪纸艺人在喜庆节日时用红、黄、蓝、绿、金等颜色的彩纸剪纸,丧事和供寨头神“吕贺芒”与领兵神的小庙里则全部使用白色剪纸。
与人们所熟知的中原剪纸不同,傣家人不但剪纸,还把剪纸样式做了进一步衍生,如剪布、剪金属等,这些剪纸之大足可以做建筑部件。 傣族剪纸艺术的延伸工艺之一是剪窗花。傣族剪窗花是以傣族传统的剪纸技艺为基础,结合窗花的特点和要求,创造性地将剪纸技艺应用于窗花制作中。 傣族剪纸艺术的另一项延伸工艺是剪灯笼,包括剪扇子。都是是将傣族传统剪纸技艺与灯笼、扇子制作技艺相结合,创造性地应用于制作中。 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傣族剪纸艺术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傣族剪纸艺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涉及到傣族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技法传承、地域文化等方面。其中,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云南地区,涉及到文化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研究方面。
视频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傣族剪纸》片段
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镌刻着历史的印记,保护和传承好它们,不仅重燃了岁月,更是焕新了时光。当尘封的历史文化转化成市场效能,不仅会给乡村注入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激活乡村旅游市场活力,更能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5年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开机。《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既关注民族民间工艺的普遍性,也通过传承人的个人经历,彰显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独特个性。通过记录手工艺品的制作和讲述手艺人的故事,展示云南各少数民族积累传承下来的精湛“绝活”,让更多人了解云南、体验云南手工艺的精湛魅力。
图片 |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2017年12月,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摄制、出版、发行《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涵盖云南民间美术和云南民间工艺美术两大类的1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膺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云南民族传统技艺》以音像制品集结出版系统展现云南纳西族、傣族、彝族、白族、阿昌族、苗族、藏族等民族精彩纷呈的民族传统技艺——
纳西族东巴文 及东巴画 :东巴画是东巴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可分木牌画和经书绘画类、纸牌画、卷轴画、神路图等,绘画艺术具有象形文字经典所具有的艺术品特性,绘画手法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形成多种风格,是研究人类原始绘画艺术的"活化石”。
傣族剪纸:起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完善的剪纸,傣族剪纸分“剪”与“凿”两种方法,其题材大多是花草鸟兽和各种几何形纹,内容多与傣族所信仰的南部上座部佛教有关,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味。
彝族撒尼刺绣:是撒尼女子的必备技能,其图案可分为十字绣、平绣、镂空贴花(又叫抠花)等类,图案规整对称,主题突出,色彩艳丽,手法抽象,民族特色浓郁。
白族民居彩绘:广泛运用于白族民居建筑,图案丰富、寓意深刻,融合了白族建筑艺术与汉族和其它民族优秀的建筑彩绘艺术的精华。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在傣族妇女中世代相承,并保存了远古时期特色的制陶技术。
白族扎染技艺:充溢着浓郁的民间美术特色,一千余种纹样蕴含着白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斑斓的色彩中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是白族人民审美的集粹。
图片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傣族剪纸》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芦笙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是苗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传统乐器。每逢过节和农闲时苗族群众都要举行各式各样的芦笙舞会。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吸收汉族先进的铸刀技术而形成的独特民族技艺。傣族手工造纸技艺:是在中国传统造纸术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门工艺,原料取材于当地民间种植和自然生长的桑科构皮(楮皮),该技艺完整地保留了造纸术发明初期“浸泡、蒸发、捣浆、浇纸、晒纸”共五步流程11道工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 东巴纸的制作工艺是中国内地造纸法与印巴次大陆造纸法兼容并蓄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工艺采用风化沙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白色黏土和红色黏土合成为原料,工序包括选土、练土、制坯、镶瓷、磨光、装饰、阴干、烧陶、渗炭、防裂等12道流程,做工精细,造型别致,产品远销国内外,兼实用性、观赏性、工艺性为一体。建水紫陶烧制技艺: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其工艺独特,有“声如磬、亮如镜、手感滑腻、无铅无毒”等特点,显示出其高超的工艺技巧和装饰水平。傣族织锦技艺:精致艳丽,质朴简练,装饰效果强烈,多以白色或浅色为底色,加以各种彩色丝线与金银线交织成复杂花纹,具象抽象结合,构思巧妙,手法独特。斑铜制作技艺: 工艺制作复杂而严格,采用高品位的铜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和复杂工艺处理制作而成,“妙在有斑,贵在浑厚”。铜制器皿表面呈现若干点状和不规则块状的立体感斑纹,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极高。贝叶经制作技艺:是傣族用铁笔刻写在加工后的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文,记载佛教经典、天文历法、社会历史、法律法规、民情民俗、医理医药、生产生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诸多内容,书写的经文可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普洱茶制作技艺: 在古代为贡茶,以云南乔木型大叶种茶为原料,经采摘、揉捻、晒干、筛拣、计量、蒸软、做型、压制、晾干、包装等十多道工艺,紧压成坨、饼、砖等不同型制,与唐、宋、元代茶的型制相同。
图片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云南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保护和传承好少数民族传统技艺,要让传统技艺活起来。传承并不是守旧,创新才有未来。从土家族传统织锦到壮族短衣壮;从潮汕抽纱到天水丝毯织造技艺……事实充分证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技艺,要顺应时代需求,大胆创新,民间技艺才能获得新生。这就需要不断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探索民间技艺融入生产生活的创新模式,并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打造具有民族色彩的自主品牌。
与此同时,在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保护与传承不断完善的同时,要展现民间技艺的多元魅力,进一步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产品和文化服务,让人们懂得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和独特文化标识,提高全社会对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更好地让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在创新中发扬和传承。 相信,未来可以看到更多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记忆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得以继续留存和传承,重新焕发时代生机。
购买点击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
- 浏览 17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