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由于西双版纳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曾经相对封闭,原始的慢轮制陶技艺就这样和傣家人的生活一起延续了下来。
在中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一项拥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原始传统手工制陶术,现今仍被保留着,它就是“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
傣族自古喜爱用陶,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明初钱祖训所著《百夷传》称: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傣族制陶是由妇女世代相承的。 傣族慢轮制陶除满足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外,还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价值,这不仅体现在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和工艺流程上,而且还体现在傣族的生产生活中,深刻地反映了傣族传统生活方式及其变迁,并代代传承,成为了一种文化记忆的载体,从而构筑了傣族群体所独有的文化表征系统。
视频┃《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片段
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的第十章“人类大兴旺”的第九节“制造瓷器陶器”中,神对桑木底说道:“人每天吃饭,人每天喝水,没有碗和锅,用什么来装?叶片太软了,树皮太脆了,装不了汤水,快用土做碗。水边有黑土,水边有黄土,黄土和黑土,是大地的污垢,人哪去取来,用它捏'万'(傣语:碗),用它捏'莫'(傣语:锅)。用它捏'盎'(傣语:土盆)。”经过神的指点,桑木底让众人取来泥土捏制土碗、土锅和土盆,形状有圆的、方的和筒状的,但这些刚做好的陶制品却无法使用,因为它“被水吃啦,随水跑啦,端着也重”。于是,神再次指点众人:“ 如今土做碗,也得晒干后,再用火烧它,使土变硬,使碗变硬,装水水不吃,人用也好用,这叫作'贡万'(傣语:烧碗),这叫作'贡莫'(傣语:烧锅)。从那时候起,人学会捏碗,人学会烧锅,一代教一代。”从史诗对傣族先民制作陶器的生动描述中,可以看到他们早在帕雅桑木底时代,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开始制作陶器,并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掌握了制陶技术。因此,傣族的制陶历史极为悠久,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 过去,传统制陶工艺的传承,一般以婆传媳或母传女的家庭传承方式为主,从准备选土、挖土、制作陶坯、烧制陶器直到最后出售,均由妇女来完成。整个陶场上皆无一个男人,烧窑时更不许男人看见,据说只要男人看到后,陶制品就会被烧裂,导致前功尽弃。因此,从这些现象中可看出傣族先民们按照性别自然分工的痕迹。时至今日,傣族妇女仍然在延续着这一古老的传统,并肩负着传承手工制陶技术的责任,将这一技能传授给下一代女性,但这种分工已没有严格的界限,男人们也开始参与其中。
视频┃《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片段
傣族制陶技艺最突出的特色为慢轮手工制作,器物表面均用有纹的木拍拍打出印纹,这与南方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印纹陶器相一致。 傣族陶器在用料上亦有讲究,主要以泥土加砂石料来改善成型性能。其焙烧方式也有自己的特点,包括露天焙烧和封闭半焙烧等多种方法。成坯方法呈多样化特点,有无转轮制坯、脚趾拨动慢轮、手拨动转轮等方式。这些远古时期的制陶技术,仍为傣族传承使用。 傣族制陶主要工具有转轮、木拍、竹刮、石球等,主要技艺流程包括舂土、筛土、拌沙、渗水、安装转盘、制坯、打坯、干燥、准备烧陶、烧陶等环节。
图片 |明初钱祖训所著《百夷传》写道: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所以,如果把西双版纳历代的慢轮陶器逐一收藏,几乎也就相当于傣族器物使用史的总结。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是傣族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慢轮是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在学会用手捏制陶坯后发明的重要的制陶工具,其底座为木质,再套上石材做的轮盘。随着时代的发展,因为快轮更易拉坯成型,慢轮制陶逐渐被快轮制陶所取代。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曼斗、勐罕曼峦站寨、勐海曼扎寨及勐龙寨等地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慢轮制陶技艺。无可否认的是,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慢轮制陶的工艺在现代机械快轮面前同样失去竞争的能力。昔日的制陶作坊里,都采用起了快轮制陶术,“慢轮制陶”只是在平时教学或外出展示的时候才派得上用场。除了少量用于建筑物屋脊的装饰品和佛教礼器外,在其他场合已不大容易看得到传统的傣族陶器。在西双版纳,只有少数村寨的几户人家还会制作陶器,原始制陶术已处于即将消亡的状态,亟待拯救和保护。
视频┃《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片段
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镌刻着历史的印记,保护和传承好它们,不仅重燃了岁月,更是焕新了时光。当尘封的历史文化转化成市场效能,不仅会给乡村注入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激活乡村旅游市场活力,更能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5年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开机。《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既关注民族民间工艺的普遍性,也通过传承人的个人经历,彰显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独特个性。通过记录手工艺品的制作和讲述手艺人的故事,展示云南各少数民族积累传承下来的精湛“绝活”,让更多人了解云南、体验云南手工艺的精湛魅力。
图片 |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2017年12月,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摄制、出版、发行《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涵盖云南民间美术和云南民间工艺美术两大类的1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膺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云南民族传统技艺》以音像制品集结出版系统展现云南纳西族、傣族、彝族、白族、阿昌族、苗族、藏族等民族精彩纷呈的民族传统技艺——
纳西族东巴文 及东巴画 :东巴画是东巴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可分木牌画和经书绘画类、纸牌画、卷轴画、神路图等,绘画艺术具有象形文字经典所具有的艺术品特性,绘画手法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形成多种风格,是研究人类原始绘画艺术的"活化石”。
傣族剪纸:起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完善的剪纸,傣族剪纸分“剪”与“凿”两种方法,其题材大多是花草鸟兽和各种几何形纹,内容多与傣族所信仰的南部上座部佛教有关,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味。
彝族撒尼刺绣:是撒尼女子的必备技能,其图案可分为十字绣、平绣、镂空贴花(又叫抠花)等类,图案规整对称,主题突出,色彩艳丽,手法抽象,民族特色浓郁。
白族民居彩绘:广泛运用于白族民居建筑,图案丰富、寓意深刻,融合了白族建筑艺术与汉族和其它民族优秀的建筑彩绘艺术的精华。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在傣族妇女中世代相承,并保存了远古时期特色的制陶技术。
白族扎染技艺 :充溢着浓郁的民间美术特色,一千余种纹样蕴含着白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斑斓的色彩中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是白族人民审美的集粹。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芦笙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是苗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传统乐器。每逢过节和农闲时苗族群众都要举行各式各样的芦笙舞会。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吸收汉族先进的铸刀技术而形成的独特民族技艺。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是在中国传统造纸术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门工艺,原料取材于当地民间种植和自然生长的桑科构皮(楮皮),该技艺完整地保留了造纸术发明初期“浸泡、蒸发、捣浆、浇纸、晒纸”共五步流程11道工序。 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 东巴纸的制作工艺是中国内地造纸法与印巴次大陆 造纸法兼容并蓄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工艺采用风化沙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白色黏土和红色黏土合成为原料,工序包括选土、练土、制坯、镶瓷、磨光、装饰、阴干、烧陶、渗炭、防裂等12道流程,做工精细,造型别致,产品远销国内外,兼实用性、观赏性、工艺性为一体。 建水紫陶烧制技艺: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其工艺独特,有“声如磬、亮如镜、手感滑腻、无铅无毒”等特点,显示出其高超的工艺技巧和装饰水平。 傣族织锦技艺:精致艳丽,质朴简练,装饰效果强烈,多以白色或浅色为底色,加以各种彩色丝线与金银线交织成复杂花纹,具象抽象结合,构思巧妙,手法独特。 斑铜制作技艺: 工艺制作复杂而严格,采用高品位的铜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和复杂工艺处理制作而成,“妙在有斑,贵在浑厚”。铜制器皿表面呈现若干点状和不规则块状的立体感斑纹,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极高。 贝叶经制作技艺:是傣族用铁笔刻写在加工后的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文,记载佛教经典、天文历法、社会历史、法律法规、民情民俗、医理医药、生产生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诸多内容,书写的经文可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普洱茶制作技艺: 在古代为贡茶,以云南乔木型大叶种茶为原料,经采摘、揉捻、晒干、筛拣、计量、蒸软、做型、压制、晾干、包装等十多道工艺,紧压成坨、饼、砖等不同型制,与唐、宋、元代茶的型制相同。
图片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保护和传承好少数民族传统技艺,要让传统技艺活起来。传承并不是守旧,创新才有未来。从土家族传统织锦到壮族短衣壮;从潮汕抽纱到天水丝毯织造技艺……事实充分证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技艺,要顺应时代需求,大胆创新,民间技艺才能获得新生。这就需要不断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探索民间技艺融入生产生活的创新模式,并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打造具有民族色彩的自主品牌。
与此同时,在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保护与传承不断完善的同时,要展现民间技艺的多元魅力,进一步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产品和文化服务,让人们懂得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和独特文化标识,提高全社会对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更好地让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在创新中发扬和传承。 相信,未来可以看到更多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记忆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得以继续留存和传承,重新焕发时代生机。
图片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云南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购买点击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
- 浏览 17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