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唱《梅葛》的才是我们自己人

云南远古的时候没有天, 

我们来造天; 

远古的时候没有地,

我们来造地……  

       ——这是云南姚安彝族梅葛中的创世开篇语,又是勤劳勇敢、智慧倔强的彝族先民征服自然,守望精神家园,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和亘古传说。

       梅葛,彝语音译。在彝语里,“梅”是“嘴”,“葛”是“过去”,意思就是把过去的事情唱回来。《梅葛》由〈创世〉、〈造物〉、〈婚事和恋歌〉、〈丧事〉四部组成,其类别可分为“老年梅葛”、“中年梅葛”、“青年梅葛”、“娃娃梅葛”。它无文字记载,全靠口耳相传,历经几千年的岁月苍桑,是一部诗话了的历史,被视作彝族“根谱”。

      2008年,《梅葛》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思想史家、复旦大学蔡尚思教授认为,《梅葛》可以与《诗经》相媲美。

1.10.1.jpg1.10.2.jpg

图片 | 安于云南姚安的马游村,是有名的“梅葛故地”。

       云南姚安县彝族山区马游村,素有“ 梅葛故地 ”之称谓。

       这里的彝人大部分自称“ 罗罗颇 ”,少部分自称 “ 俚颇 ”。“ 罗罗 ”是老虎的意思,“ 罗罗颇 ”就是“虎人”。他们自称为“虎”的后代,在他们的梅葛古歌里,虎是万物的本源,山川河流、树木草地、日月星辰等等都是虎尸解体后生成的。“ 俚颇 ”是马缨花的意思。在他们的古歌里,人类祖先是兄妹开亲后所生肉胎砍碎后挂于不同树上而来的。其中,挂在马缨花树上的衍生出彝人的先祖。所以,马缨花为彝族人祖之花。彝谚云:马缨花盛开的地方,有祖灵的护佑。

       在这里,彝人视“ 虎 ”或“ 马缨花 ”为图腾,并把这些图腾用歌声来表达,用歌声来传递。所唱之歌,就是梅葛,就是罗罗颇和俚颇共同的“根谱”。

       他们说:罗罗颇会唱梅葛,俚颇会唱梅葛,其他人不会唱,会唱梅葛的才是自己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唱梅葛,便成了姚安高氏土司治下彝人与其他族群相区别的一个文化标识。

       《梅葛》国家级非遗保护传承人郭有珍也出生在这里。

1.10.3.jpg

       郭有珍郭奶奶出生于1941年,马游村庄家小组人。年轻时要身段有身段,要模样有模样,凡节庆、喜事场合或跳歌场上,都有她的歌声和舞姿,是周边四山八寨出了名的梅葛歌手。

       郭奶奶经常领着孙子孙女在屋檐下一边剁猪菜一边哼唱梅葛调。有客人来,她会很高兴,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热情招呼。她太希望有人来听她唱梅葛了,以至于总是唱个不停,唱到忘情处,她还会站起来边舞边唱。

       见过郭奶奶的人都非常感叹:郭奶奶不仅唱得好,舞姿也是顶呱呱,七十多岁的人了,还像小姑娘一样活泼灵动,她年轻时绝对是一枝花。

梅葛的唱法很多,但却有一定的规矩。祭祀场合和丧葬场合,必须由毕摩一个人摇着法铃吟唱。毕摩,他们既是彝族传统祭师,又是彝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保存、加工和传播者,是彝族的知识分子。

       毕摩吟唱的梅葛,旋律缓慢低沉,忽高忽低,似吟似唱,古朴苍凉。其内容固定,主要是开天辟地和人类起源。毕摩吟唱的梅葛庄严神圣,有教化功能,被学术界定为“史诗”的核心成分。

       在喜事场合,除重要仪式必须由毕摩主持并吟唱外,其他的由专门歌手(主家请的)自由对唱,互问互答。新房落成要把起房盖屋的理由说清楚;婚礼现场要把人间的婚配理由说明白。专门歌手围坐火塘,边喝酒边用悠扬欢快的古腔调吟唱,有教化功能,属于“史诗”的外延部分。

       在娱乐场合,梅葛的演唱就比较随意了。“ 姑娘房 ”里,男女青年对唱的是情意绵绵的相思调之类;中年男女“ 相伙机 ”(情人幽会)时唱的是如泣似诉的诉苦调之类;山间田野唱的是高亢嘹亮的过山调之类;娃娃嬉戏时唱的是充满童真好奇的娃娃调。

       此外,还有喜事场合带有礼节性的传烟调、敬酒调、敬茶调等等,不胜枚举。

虽然,《梅葛》所依附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祭祀和民间习俗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依然那么神性,那么博大精深。每一句、每一调都散发着一个古老族群创世造物繁衍生息的历史烟尘。循着这些断断续续的历史烟尘,我们才打开了抢救、保护、传承、挖掘梅葛的潜能空间。

       现在,毕摩梅葛与老年歌手吟唱的祭祀梅葛融合,嬗变为老年梅葛,(因为可以在家里的火塘边吟唱,所以又叫家梅葛)。老年梅葛的吟唱以史诗性唱词为主,但已经不像毕摩梅葛那样完整,类似于丧葬场合的指路、安魂等内容已经移除,属于选择性继承。又如,“虎化万物”,当老虎在生活中消失,牛的实用价值充分凸显时,就唱成了“ 牛变万物 ”。

       《梅葛》的收集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1959年9月,通过几位梅葛歌手的传唱内容的收集挖掘,最终形成四份原始材料,经整理,一部长达5770余行的彝族长篇创世史诗《梅葛》(云南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出版发行。

        到了今天,老歌手已经幸存不多又丧失吟唱平台的情况下,新生代的歌手都以这个版本的《梅葛》为范本,统一唱成了彝族天神“格兹”。

        2013年云南民族音像出版社拍摄制作、出版发行《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彝族创世史诗<梅葛>》,忠实反映少数民族文学真实原貌,大力弘扬云南省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口传文化和传唱艺术,荣膺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我们有理由相信,梅葛,也许被浓缩,被改编,被艺术,但诗性的灵魂还在,神性的光芒还在,古老的韵味还在,想象的空间也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