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岛语是云南省德宏州芒缅村仙岛寨及芒线村芒俄寨阿昌族仙岛人使用的语言。仙岛语使用者目前约120人,它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少的语言,没有文字。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在岁月的长河中,中原文化和边地文化、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华文化和南亚文化在这里交融,贯通,德宏州居住着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僳僳族等五个世居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
今天的仙岛人主要聚居在盈江县弄璋镇芒缅村的仙岛寨以及芒线村的芒俄寨。目前仙岛人总共120余人,他们使用的仙岛语也称为仙岛话、先岛语、先岛话,没有文字,是阿昌族的支系仙岛人使用的本民族语言,语言归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原归为阿昌语的一个方言,1990年,仙岛语独立出来,属于“ 中国新发现语言 ”的一种,也是中国境内极度濒危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
现在仙岛寨的仙岛人使用仙岛语、景颇语、汉语3种语言。但从社会交际来看,三种语言的地位、作用和社会功能各不一样。仙岛语是族群的传统母语、景颇语是外族语,但同时也是儿童最早学习的语言,而汉语则是区域官方语言。对仙岛族群来说,双语表现为仙岛语和景颇语;对仙岛人个体来说,双语则表现为景颇语和汉语。
我国对仙岛语的调查开始于1990年,先后做过四次小规模的田野调查。1990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戴庆厦和傅爱兰,刘菊黄首次到盈江县芒缅村芒俄寨调查仙岛语,了解了仙岛语的社会人文情况、语言使用情况。并整理了仙岛语音系,记录了仙岛语的基本语法特点。2005年,专家们再次到盈江搬迁后的二个仙岛人村寨仙岛寨、芒俄寨实地调查,收集了大量的仙岛语的第一手资料。对过去的材料进行核对、同时补充了大量词汇和短句,最终出版发行了关于仙岛语的专业研究书本《仙岛语研究》。该书从仙岛语的使用、语音系统、词法、句法、词汇、句法等方面较为详细地分析整理了这个使用人口少、处于濒危的语言。
仙岛语与缅语支系的阿昌语、载瓦语、缅语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追根溯源,仙岛人是阿昌族的支系,所以仙岛语和阿昌语在语音上有比较严整的对应规律,同源词比例大。从语法规范及语法意义、语法形式都显示出他们之间起源上的密切关系,因此也有专家把它们视为同一种语言。
据2002年12月统计,仙岛人只有70多人,主要分布在仙岛寨和芒缅村两地。据老年人回忆,50年代以前仙岛人的人口比现在多,一直使用自己的母语,没有出现语言转用,但兼语现象已经出现。50年代以后,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语言兼用、语言转用的现象不断增多,居住在芒俄寨的仙岛人,虽还普遍使用仙岛语,但也普遍兼用景颇语、汉语。当地大多数人已经属于双语人,青少年中有的已转用景颇语。
总的看来,仙岛语已处于濒危状态,有被汉语、景颇语取代的趋势。族群分化,也使仙岛语只在人数过少的人群中使用、语言使用功能逐步下降,语言的丰富发展也受到限制。
距离仙岛寨5公里之外的芒俄寨,也是仙岛人聚居的另一个村寨。迁徙至此的10多户仙岛人大部分失去了母语。芒俄寨的汉族居多。仙岛人进入后,很快接受汉族文化教育,学会汉语,并与汉族通婚,他们与汉族一起种水稻、甘蔗等各种农耕作物。芒俄寨40岁以下的仙岛人听仙岛语没有问题,但不会说。
仙岛语在这个村寨的运用,仅限于几个仙岛家庭的老人间。
仙岛语在我国是一种使用人口最少的语言,其分化、演变、濒危有其自己的特点。在众多原因中,仙岛人人口少、语言同化严重、社会转型都使其语言功能下降,成为濒危语言。仙岛人历史上两次大搬迁,从根本上摆脱了恶劣自然条件的困境,他们的生产方式、文化教育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两次大搬迁后的仙岛人,因为周围多数是汉族、景颇族聚集地,青少年更多学习使用的也就是汉语、景颇语。
现在,仙岛人使用仙岛语的熟练程度因年龄而分。40岁以上为熟练型;20岁到39岁的13位中青年人为半熟练型,可日常对话;19岁以下的16位少年儿童为略懂型,可听懂、会说一点。从语言发展路线看,仙岛语濒危所经历的路线是:单语母语到语言影响(受傣语、汉语、景颇族语影响)到语言兼用(兼用傣语、汉语、景颇族语)再到语言转换(转用汉语、景颇语)。这其中,语言兼用是仙岛语走向濒危的前奏。
语言影响的不断积累会促使语言兼用慢慢扩大,最终使得母语出现濒危。仙岛语所面临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将传统的调查研究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起来,逐步对少数民族濒危语言进行调查、记录,并收集整理有声资料,对它们进行保存和深入研究。当地政府也提出可行的抢救和保护措施,计划开办民族文化讲习班,逐步在村寨中宣传保护,传承民族语言的重要性,鼓励年轻一代的仙岛人多使用母语,努力让这一较少人口使用的语言延续下去。
绚丽多姿的民族语言文字,融合了边地文化的原生性、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历史文化的丰富性等多重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宝贵的人类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然而,由于族群分化、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的冲击等种种复杂的原因,这些珍贵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正濒临消失。
语言的消亡向来被视为民族文化消亡的前奏,需要抓紧时间对濒危的方言、土语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记录,尽可能的保存下这些濒危语言的每一个细节,然后再整理成档案留给后人。2016年12月,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拍摄制作、出版发行《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探寻和保护--怒族柔若语》,抢救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深挖少数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生存方式和文化内涵,获批为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