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古术,傣族手工传统造纸术千年未变。

傣族传统手工造纸“嘎拉沙”

是我国最为原始的造纸术之一

具备透气通风、柔软坚韧、久存不陈、力撕不破等特质。


据考证,傣族手工造纸方法

与中原古代的传统造纸术十分相似。


2006年05月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jpg

图片 ┃ 傣族手工造纸 的原料十分独特,只用“构树”的树皮。制作过程不添加化学品。这种纸张韧性强,不含化学物质,质感独特,很受包装市场的欢迎。


手工造纸,可谓傣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元代的古书中记载:明代中叶时傣族地区已有造纸业。

造纸,傣语叫“嘎拉沙”,汉语叫“缅纸”。

傣族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即贝叶,傣语称为“非兰”,是用棕榈科植物贝多罗树的叶片加工而成;另一种纸张则是用构树皮作原料加工而成,即傣族传统手工造纸“嘎拉沙”。

“嘎拉沙”是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为原始的造纸术之一,据考证,傣族手工造纸方法与中原古代的传统造纸术十分相似。


2.jpg

3.jpg

图片┃曼召造纸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与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载的构皮造纸方法一致,也与东汉时“哀牢夷”种植构树的历史有着很深的渊源。


傣族构皮手工造纸技艺出现的确切年代已无从考证。目前有据可查的最早年代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中国傣族地区时,其佛事活动就出现了傣族手工造纸。

曼召村是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混镇曼召村民委员会的一个村民小组村。村寨依山而建,村前400米处流沙河奔流而过,214国道与河水紧密并行。曼召村是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保存较为完好的傣族村寨之一,勐海县勐混镇曼召村的“傣族构皮手工造纸技艺”,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傣族造纸的原材料是构树皮,傣语叫“迈莎”,又称楮树,属桑科植物,树干高达10多米。在中国南方均有分布,为高大乔木,表皮滑嫩,树皮纤维韧而细长,适合用于造纸。其生长适应性强,喜光、耐烟尘,亚热湿地居多。用构树皮造纸可追溯到汉代。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筒;其用缣(细绢)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当时用树皮造纸,用的主要就是构树皮。

曼召村的房前屋后有少量种植的构树,在村子后面的山上,有着大片的构树林,这些构树都是曼召村村民种植的,村民在不断砍伐构树的同时也种下新的构树,从而达到构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树皮原料的采集,有一定的讲究,首先是构树枝的选择,砍伐太嫩或太老的构树都会影响纸的质量。太嫩、纤维韧性不够,太老、纤维比较粗糙。一般要采2至3年生的构树,特别用3年生的构树皮造出的纸是最好的,原料的采集一般是在七月到八月进行,这段时间比较容易将树皮从树干上剥离下来。

在《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一片中,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岩坎说:


我们做手工造纸都是(用)这个树皮

这种树皮是叫构树皮构皮树

但是我们这个树还有讲究

做纸都是拿这个树皮

其他树做不出来


我们这个树要种到三年以后就可以砍了

砍掉以后就像这个我们年年可以砍了

每年都长这样大

这个树越砍它不会死


我们这个树皮做纸

韧性好  这个树皮拉力也好

做纸出来透气好


如果包东西包茶叶

它就不容易发霉

 

在曼召村子里,家家院落都摆放着一排排竹制的抄纸架,天气好时道路两旁也都是一排排洁白的抄纸架,这也成为了曼召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纸张干燥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步骤叫做砑光,这个步骤是为了让制作出来的纸张平整光滑,通过纸帘捞出来的纸张表面并不平整,在纸张半干的时候用锅盖盖口平压在纸帘上抛光,轻轻打磨纸张的表面,让纸面更加光滑有色泽。

等到纸帘上的纸浆干燥呈不透明的白色,纸张的晒干过程便结束了,接下来就可以进行取纸了,首先用手翘起一个角,用手抓住纸张一角轻轻一揭,一张完整的纸就呈现在眼前。

傣族传统手工造纸具有透气通风、坚韧洁白、柔软光滑、久存不陈、力撕不破及防腐防蛀等优良特点。这项古老的造纸工艺在曼召村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完整保留了造纸术发明初期的“浸泡、蒸发、捣浆、浇纸、晒纸”的5步流程和11道工序。

 

4.jpg

5.jpg

图片┃一堆堆不起眼的干树皮,经过浸泡、蒸煮、掏浆、晾晒等流程后,在傣族村民的巧手下变成一张张厚实的棉纸。


傣族传统手工造纸的工艺流程十分简单,整个过程既没有现代技术中的机械化影子,也没有现代催化剂或添加剂的成分,正因如此这也使得曼召村制作的纸张很受茶商的欢迎。1985年以前,曼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造纸,后来由于造纸原料构树皮逐渐减少,供不应求,价格昂贵,造纸的人家一度少了许多。近年来,随着普洱茶市场的走俏,茶叶包装纸的需求量逐渐加大,曼召村的手工造纸找到了新的市场,又逐渐兴盛起来,成为该村的一项特色产业。

 

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岩坎,在《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一片中说:

勐海县

都用我们这个手工纸包茶

不管全国各地都来进了


但是后来我们又发展

搞这个装茶饼手提袋

装饼茶笔记本

我们都做


现在我们以后还要慢慢地学习和发展

我们这个商品都是包茶叶

在勐海在景洪在版纳之内

思茅昆明全国各地都有了都销售

有些是国外的

日本还有韩国这些都来到我们这里

都来买我们的纸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手工纸有了更多需求,手工纸也有了新的用途,如茶叶的包装纸、高档礼品的包装纸、名片用纸、艺术作品用纸等,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傣族构皮手工造纸技艺都被傣族人民一代代传承了下来,作为傣族文化的传承载体,它也必将随着记录在上面的一个个文字、一段段历史,将傣族的历史与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摄制团队自2015年开机,历时近3年,行程10万多公里,足迹遍布云南省20个多个市、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传统手工技艺类为主,拍摄和展现民间最原始的手工流程,并选择不同门类中技艺娴熟、名望较高的传承人进行访谈。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既关注民族民间工艺的普遍性,也通过传承人的个人经历,彰显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独特个性。通过记录手工艺品的制作和讲述手艺人的故事,展示云南各少数民族积累传承下来的精湛“绝活”,让更多人了解云南、体验云南手工艺的精湛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