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撒打刀的锋利精美,全靠千锤百炼。

云南阿昌族的户撒刀、甘肃临夏的保安族腰刀、新疆维吾尔族的英吉沙小刀,

号称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


其中云南阿昌族的户撒刀更因其锋利精美,

在民间素有“东有龙泉剑,南有户撒刀”的说法,

这种户撒刀出自于中国云南境内的一个边陲小镇——户撒。


2006年5月户撒刀锻制技艺

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jpg

图片 ┃ 阿昌族人吸收了汉族的兵器制造技术,形成独特的户撒刀锻制工艺,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国年间生产达到鼎盛。


刀,在云南佤族、布朗族、拉枯族、独龙族等从前的“刀耕火种”生活中,不仅是农耕重要的生产工具,也是山地民族在高山密林间行走的开路工具,以及面对虫蛇猛兽时的防身工具 。 

所以,生活在我国西北和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总是刀不离身,佩戴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挂在腰带或皮带上,有的佩在身体一侧,有的则扛在肩上、握在手里。各种各样的刀,成为很多少数民族男子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云南阿昌族的户撒刀、甘肃临夏的保安族腰刀、新疆维吾尔族的英吉沙小刀,号称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而其中云南阿昌族的户撒刀更因其锋利精美,在民间素有“东有龙泉剑,南有户撒刀”的说法,这种户撒刀出自中国云南的一个边陲小镇——户撒 。

户撒乡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内。在这个群山环抱的山间盆地里,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阿昌族。在这里,一千多户人家里有三百多户人家开设了制作刀具的家庭作坊。

在过去的1000多年里,阿昌族打制的刀具因为异常锋利而声名远播,附近的景颇族、德昂族等民族使用的刀具都是出自户撒阿昌族工匠之手。不仅如此,还有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爱刀人都慕名前来买刀。

户撒刀鍛制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项老赛,从小到大一直住在户撒。他手中有两把刀,一把锋利无比,曾在阿昌族阿露窝罗节民族手工艺制品比赛中获得第一,刀之锋利能同时挥刀斩断25条毛巾,享有刀中之王的称号;另一把刀可谓“削铁如泥”,连续斩断钢筋后仍旧刀刃平整无缺口。正是这种工艺独特、锋利耐用的特点,户撒刀亦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之誉。

为什么在西南边陲小镇会流传着如此惊人的制刀工艺?据传明朝“三征麓川”之后,中缅边境战事频繁,德宏边关大军云集,朱元璋义子沐英西征时曾留下部分军队在此驻守,战争中需要大量的兵器,尤其是刀剑。但是,由于部队离后方战线太长,不能保证兵器的供应。明军只有选择四面环山,地势非常隐蔽的户撒,将自己掌握的打刀工艺传给了当地的阿昌族,就地以村寨为单位制作兵器。从此,户撒就成为了在保卫滇西边防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兵工厂”,中原发达的冶炼技术也就此融入了传统户撒刀的血脉之中。 

数百年来,阿昌族不断改进、提高和发展着制刀工艺,使其达到极为纯熟、高超的境地,形成了现在闻名的“户撒刀”。阿昌族没有文字,这门手艺就靠世代口口相传传承下来。

 

2.jpg

3.jpg

图片 ┃ 户撒刀制作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

如史所称是"柔可绕指,吹发即断,刚可削铁"。


打制一把普通的户撒刀,一般要经过下料、定样、打磨、拉槽、淬火、装饰六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需要一板一眼,丝毫马虎不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项老赛在《云南民族传统技艺——阿昌族户撒刀锻制》一片中说:

我们打刀都是晚上打坯子、就是毛坯。早上就是把毛坯修修整整,看要修成什么式样,要什么弧度,要直一点还是翘一点的?宽一点的还是窄一点的?晚上设计好早上就开始做了。

选好材料,需要根据钢板的大小和需要打制的刀具的大小来下料。根据要打制的刀型量好尺寸,然后将一段弹簧钢或炭素钢切割出相应的大小尺寸,将原料加工为刀的模样,这个步骤被称为打样。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木炭作燃料,将切割好的钢板放入温度在800度到900度左右的旺火中烧红,手艺人需要不断观察炉火中原料的颜色,随时判断火候,一旦超过了某个特定的温度,刀子就无法打制出来。对火候的把握,是阿昌族师傅在世代的打刀实践中慢慢摸索和练就的本领。 

项老赛和他的儿子,在经过多年的锻打配合下,父子俩已经十分默契。每个户撒刀匠都需要一步步从最基础的力气活开始,在不急不躁的制作中,至少需要学习五六年时间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刀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项老赛在《云南民族传统技艺——阿昌族户撒刀锻制》一片中说:

八岁开始就慢慢跟着我的父亲,他打刀的时候我帮他拉风箱,慢慢的学,那个时候那个风箱是很重的,要用很大的力拉,也拉不动。十二岁就正式开始学了,拉风箱就学了两年的时间,从十二岁开始一直到十四岁,到了十四岁开始就开始学打了,就跟着我父亲学打。学的时候还有点高度不够,我们枕桩很高,枕桩高就用一块木板垫着,慢慢一锤锤的敲,打去打来,从十四岁开始学打学到十六岁,十六岁的时候就把当徒弟该学的动作都学会了,学了两年就学完了,当徒弟学完用大锤就十六岁了,那时候再开始学掌钳的师傅的动作。

 

户撒刀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刀具最上端成月牙形的形状,似乎与人们印象中“刀”的形状不太一致,月牙形的刀头并非只是装饰,而是一处同样锋利的刀刃——户撒地处亚热带地区,周围的山上除了高大的乔木之外,还密集地生长着众多的灌木,户撒刀这样的造型,向下可以披荆斩棘,向上可以采集果实,兼具了铲的作用,这在阿昌族几百年的生活中必不可少。

在《云南民族传统技艺——阿昌族户撒刀锻制》一片中,陇川县户撒乡民族刀具厂原厂长李德永说:

那个时候,生产这个刀的目的,一个是生产生活当中使用,另外一个因为当时我们户撒森林比较大,凶猛的野兽经常出来伤害人畜,伤害庄稼,所以生产刀子的时候做的长一点、宽一点、头还尖一点的,这样既能砍又能刺,他是这样考虑来生产的,还可以防范外来坏人的侵犯,也可以拿去搏斗。

刀子也是生产生活当中使用的。比如说一般的普通的刀子主要用于生产生活,高级一些的刀子,一个是作为装饰品或者防身的器具,所以它用途不同,齐头也有、尖头也有,这是因为我们户撒的刀子,阿昌族比较信仰红太阳和月亮,所以刀头上必须放上一个铜钉,用来代表红太阳。还有就是刀头上是一个月牙形,它就是代表了月亮。


4.jpg

5.jpg

6.jpg

图片 ┃整个户撒好比一座手工业加工厂,各寨就是它的车间,各以一种产品闻名,

如来福寨的黑长刀、花钢刀,芒东寨的腰刀、小尖刀,腊姐寨的锯齿镰刀,新寨的背刀,芒所寨的刀鞘等。


一把完整的户撒刀是由不同的人家联合制作的,所以这样一门古老的工艺在流程上,却又暗暗符合了现代化的流水作业要求。例如项老赛完成的是刀身部分,而刀把、刀鞘等装饰工艺则由他人负责,一把刀,每个环节需要工匠们精心锻造而成。

现在,户撒刀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工具,更多是被当做一种工艺品。户撒刀不仅在刀身上有精美的雕花,刀鞘上也大有文章。户撒乡户早村户昔寨的尹保元就是一位专门制作刀鞘的工匠,户撒的许多刀匠们都喜欢找他来为自己的宝刀定制刀鞘。尹保元的刀鞘都是采用纯手工雕制而成,图案栩栩如生,因为手工雕花复杂,所以尹保元有一套专门的雕刻工具,针对不同的图案和技法,需要不同的工具来进行雕刻,这也是他在雕刻生涯中不断总结出来的。

在《云南民族传统技艺——阿昌族户撒刀锻制》一片中,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尹保元说:

到现在我们阿昌族刀鞘已经做了快五代了,从老祖宗传下来我们山寨都是一直做刀鞘的。这是我们的叩首花、叩梁花,我们民族和景颇族、傣族、阿昌族都会使用。现在大多数民族都是用这种花式,像这些是我们阿昌族花式,这块料子是酸枝木,这把刀的样式是斩马刀的款式。

千百年来,阿昌族户撒刀匠们也把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倾注在每一把户撒刀的制作里。户撒刀也在不断地适应着社会和历史的变迁,而坚守、传承、变化和发展。在阿昌族的户撒寨子里,还会不断地产生刀王,将户撒打刀的绝技,一代代传承下去,让户撒刀在历史的长河里,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