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美女是什么样的女人? 我们家的美女是歌的女人。



8个云南古老民族

民歌演唱口头形式传承

记录民族历史文化知识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


1.jpg

图片传统的普米族非姑舅表婚一般要经过求亲、敬锅庄、择日、行婚礼等几个步骤。


普米族的民歌以体裁广阔、曲调多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而远近闻名,是名副其实的诗与歌的统一。

在兰坪、维西一带的普米族,婚礼之日依然盛行"对歌"。当男方迎亲队伍抵达时,女方仍紧闭大门,于是媒人唱起喜歌,叙说双方结亲符合天意人意。女方听到中意处,才开门迎入,并接受迎亲者送来的礼品和礼钱——"开门钱 "。迎亲人见到女方老少,都要磕头致意,感谢他们将新娘许配新郎。第二天破晓,将新娘打扮一新,由新娘的弟弟背出扶上马背,饮"出村酒"。到了新郎家,迎候的家人唱起"开门调",新娘由两个中年妇女扶入洞房。随后,一对新人拜堂,男方设酒席宴客,对唱古歌,跳锅庄舞,通宵达旦。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部的兰坪、宁蒗、丽江、维西、永胜等地,云县、凤庆县和四川省木里、盐源县也有少量分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共有42,043人。普米族自称培米、拍米、批米,意为“白人”,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多神,崇拜祖先,有本民族原始信仰,也信奉藏传佛教。主要节日有大过年、小过年、端午节、转山会、游山节和尝新节等。


2.jpg

图片舞蹈以反映耕作、狩猎、纺织等生产劳动的生活为多,用葫芦笙、笛子等伴奏。舞步刚健明快,并配以优美生动的曲调。跳锅庄是普米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一般是傍晚时在院内或场坝上举行。


  吟唱调

普米话称“哩”,意为小声歌唱,是多种吟诵类民歌的统称。歌唱深沉委婉、庄重古朴,有独唱、对唱、领唱和齐唱等形式,包括史歌(查哩)、婚礼歌(匹亭哩)、祝福歌(茸哩)、年节歌(吴习哩)和葬礼歌(私米东哩)、祭祀歌等种类。 

史   歌(查哩):多于逢年过节、婚嫁等场合,由学识渊博的老人在火塘边歌唱,内容有创世传说、民族来源、英雄业绩和生产知识等。代表曲目如《普米的来历》、《天地人的来历》、《出征》等。

婚礼歌(匹亭哩):在婚俗礼仪中歌唱,从媒人提亲、新郎接亲,到娶回新娘、宴会宾客的整个过程,都有歌唱贯穿。宁蒗一带有《娶亲歌》、《迎亲歌》、《上马调》、《下马调》、《关门开门歌》、《敬客歌》,兰坪一带有《认亲调》、《开门调》、《果碟调》、《梳妆调》、《离娘调》、《送亲调》、《聚会调》等歌唱。

祝福歌(茸哩):多在新房落成、年节宴会的交往中歌唱,内容为恭贺、祝福及祈祷吉祥兴旺等祝词,有《祝福歌》、《招福歌》、《房歌》、《酒歌》、《茶歌》等多种。

年节歌(吴习哩):在过年过节时歌唱,内容有的是对青年一代的嘱托和希望,有的是叙说时序的变化和运转,有的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曲调朴实无华,吟诵性强。

比如年节歌(吴习哩):过年调

 歌词译意:

一日一日积累成月,

一月一月积累成年,

好的年岁和坏的年岁都要翻过去,

我们千夜不如今夜好。

我们家的帅男是什么样的男人?

我们家的帅男是舞的男人;

我们家的美女是什么样的女人?

我们家的美女是歌的女人;

我们家的老人是传授家谱的老人。

我们普米族的每一个人,

都有义务去传承这些古老的历史文化,

普米族历史文化不能丢!

(20138月采录于宁蒗县城。演唱、翻译、歌词朗读:和学明。)

 

葬礼歌(私米东哩):在丧葬礼仪中歌唱,有歌手唱的挽歌、经师韩规唱诵的经文歌和喇嘛念诵的喇嘛调3类。丧俗中唱的长篇叙事歌《给羊子调》,唱述了将死者亡灵沿迁徙路线送回祖先故土等内容。

祭祀歌:在祭祀各种神灵时歌唱,有《祭三脚歌》、《祭龙调》、《祭水神调》、《退口舌》等多种。

比如 祭祀歌(哩):巴扎调

歌词译意:

在我们普米族居住的地方,

有一棵巴扎神树。

看,巴扎神树很高大,

巴扎神树的树节很好,

巴扎神树的树根很密集,

巴扎神树的树枝很茂盛,

巴扎神树上有九个大树杈。

九个大树杈有九种果子,

掉下的第一种果子是神吃的,

掉下的第二种果子是山神吃的,

掉下的第三种果子是绵羊儿女吃的,

掉下来的第四种果子是牛的儿女吃的,

掉下来的第五种果子是马的儿女吃的,

掉下来的第六种果子是猪的儿女吃的,

掉下来的第七种果子是鸡的儿女吃的,

掉下来的第八种果子是鱼的儿女吃的,

掉下来的第九种果子是人的儿女吃的!

(2013年7月采录于兰坪县河西乡箐花村。演唱:杨根宝; 翻译、歌词朗读:和九贵)

注:“巴扎”是一种树名,开小白花,普米族祭祀“巴扎”是为了图吉利、求安康。20137月采录于兰坪县河西乡箐花村。


● 劳动歌 

普米话称“洛白哩”,意为做活唱的歌。凡是节奏性较强的劳动,如砍柴、打麦、推磨、打奶时,都有歌唱配合,放牧、狩猎等劳动中也有歌唱。


● 山歌 

普米话称“格嘿”、“迪”,意为放声歌唱,音调高亢、节奏舒展、音域宽广。多在山野田间、赶马行路时歌唱,有独唱和对唱两种形式。歌词多即兴编唱,以爱情内容为主。曲调有《阿辽辽》、《阿注哩》、《竹西嘎贡》、《阿哩呀哩》等多种。


● 青少年歌和哄娃娃调 

青少年歌普米话称“国”,意为唱或歌。多数歌词短小,节奏明快。内容多为赞美家乡风光、歌唱美好生活,有的诉说内心情感。哄娃娃调普米话称“敬顶国”,由母亲、奶奶哄婴儿入睡时哼唱,旋律安详、节奏单一。

 

● 舞蹈歌 

普米话称“蹉国”、“蹉哩”、“甲蹉国”等,意为跳唱或舞唱。传统舞蹈歌旋律悠扬,结构短小;新编舞蹈歌是用笛子舞曲填词的新歌,节奏强烈、情绪奔放。

普米族民间乐器有多种。笛子、葫芦笙、四弦琴多用作集体舞“搓蹉”伴奏;口弦、树叶用于平时娱乐;唢呐、海螺和牛皮鼓、锣、钹、响铃等用于宗教道场和宗教舞蹈,也用于丧葬和喜庆。用四弦琴伴奏的“搓蹉”舞曲有多种,现今尚存《团聚舞曲》、《进退舞曲》等十二种。

20世纪50年代以后,普米族吟唱类民歌中的史歌、丧葬歌中的《给羊子》等长篇叙事歌、婚俗中的系列性婚嫁歌等品种,生活中演唱已逐渐稀少;富于民族特点的多种劳动歌,也因劳作方式改变逐渐失传。一些聚居区仍不乏优秀的中青年歌手,他们在本民族原生音乐传承中,发挥着中坚作用。


多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在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下,云南省民族研究艺术院、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当代先进的音像数字科技手段,拍摄制作、出版发行《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把上世纪收集和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系统编辑出版,有效保存部分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使一些业已消失的音乐品种得以“复活”。

2018年,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其第四届获奖名单,《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荣膺大奖 。中国出版政府奖每三年才评选一次,本次只有8个音像制品获奖。


同年,《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又斩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这个奖项全国只有30个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得。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与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也是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成为云南出版界共同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