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好好干活吧,其他事情就不要想了。

8个云南古老民族

民歌演唱口头形式传承

记录民族历史文化知识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


 1.jpg

图片┃云南三台山德昂族街市上一景

 

在云南西南边陲的热坝雨林、山谷盆地和西北高原的崇山峻岭中,繁衍生息着8个古老的人口较少民族,他们是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和景颇族。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共有人口420,750人。

其中的德昂族,也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了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歌、舞蹈音乐和民族器乐为主体的原生音乐,就是德昂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

这些原生音乐表现了他们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并体现了他们质朴、和善、真诚的审美观。

 

德昂族也称为“崩龙族”,是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少数民族。德昂族是云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先民最早居住在怒江东岸、澜沧江西岸的保山一带,因不服哀牢人(傣族先民)的统治,逐步向西南方向的缅甸西北部迁徙,定居在缅甸西北部及与中国交界一带的深山中,中国一侧在云南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缅甸一侧在掸邦、克钦邦等地,与傣族、景颇族、佤族等民族杂错而居。

德昂族是一个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德昂族总人口数为20556人 。德昂族民族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分为"布雷"、"汝买"、"若进"三种方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等民族相处,许多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

根据德昂族妇女的裙子上所织线条的不同色调特征,当地外族人民分别称他们为"红崩龙"、"花崩龙"、"黑崩龙"等。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民族识别,沿用了"崩龙"这个名称。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崩龙族"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德昂族有汝旺、汝果、汝峨、汝进、汝本、汝波、汝别牙、汝买阿、汝昂、汝腊、汝王、汝科、汝别列、干得别列、汝不峨、汝布冬、汝孟丁、汝孟得丁、汝格若等多种支系。而中国德宏的德昂族则自称“德昂”,临沧的德昂族自称“尼昂”或“纳昂”。“昂”为民族自称,意为“山岩”、“岩洞”的意思。“德”、“尼”、“纳”为尊称的附加语。

 

2.jpg

图片┃ 云南三台山当地德昂族民众在浇花节供佛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其宗教信仰及生活习俗受傣族影响较大。在他们生活的地方,大家崇尚社会安定,民族和平,勤劳勤俭。在绝大多数的德昂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爷,并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斋饭由全寨人轮流布施。在部分德昂族中,过去一直有见杀不吃、闻声不吃的习惯。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俗。

就像山歌(格呃)《三月春天好干活》里唱的 ——

歌词译意:

 

春天来了,

是干活的好季节。

让我们把时间精力都投入到劳作当中,

让我们好好干活吧,

其他事情就不要想了。

 

2013年1月采录于梁河县河西乡二古城老寨

演唱:李成芹;翻译:赵家福

歌词朗读:李成道

 

 

又如情歌(阿喷)《怕跟不上别人》。

歌词译意:

 

现在做什么事都要好好做,

怕跟不上别人。

忙完这边的事又要忙那边的事,

怕跟不上伙伴。

尽心地做好每件事,

要用头脑来做事情。

孩子们要好好做事,

你们还比我们年轻。

如果没有吃没有穿的话,

别人会笑话我们,

跟不上人家,

别人就会笑话我们,看不起我们。

 

2014年1月采录于芒市

演唱、歌词朗读:赵玉珠;赵玉珠

翻译:尹晓翠


3.jpg

图片┃云南三台山当地德昂族民众在庆祝浇花节

 

德昂民族好饮浓茶,并以善于种植茶树闻名,因而被称为“古老的茶农”。茶叶在该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他们对茶叶也有特殊的感情。德昂族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都好饮浓茶,传说从古老的时候就这样了。说起德昂族饮的浓茶,那真是名不虚传,他们把一大把茶叶投入能容纳的一百亳升水的罐内加水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将茶水倒入人们常称之为“牛眼晴杯 ”(比水牛眼大不了多少)中即喝。外来人喝这种茶往往要渗入几倍的开水才行。

由于德昂族人常饮浓茶,久而久之就有了茶瘾,茶瘾发作时会使人四肢无力,特别在走长路时使人难于行进,但只要煮一罐茶喝几杯后,精神就抖擞起来了。

德昂族还把说丑话、脏话、骂架、说谎视为是不道德、无礼貌的表现。为了表彰尚美和惩处无礼貌、不道德的行为,他们还曾创造过一种“尚美标”,作为惩丑扬美的标志。

“尚美标”分为两类。第一类称干木。干木是一种野生的红花果,是人人爱吃的食物。人们平进采摘来干木果,用藤条穿系成项链。当你认为他做了好事,或他的言行令你尊敬,你就把一串项链赠给他,挂在他的脖上,以此表彰对方。

第二类称干卡,是一种藤条腰箍,多用红色漆饰各种花纹,古朴而别致。也是表彰美者的一种标志。

若你看谁佩戴的干木、干卡最多,他(她)准是个心灵、语言、行为均美的人。

为了让那些不讲文明、礼貌的人,转变成尚美的人,过去德昂族有一种传统的“惩丑”习俗:说一次脏话、丑话者,罚种竹三蓬;再犯者,惩种竹十蓬;第三次重犯者,可就要当众“讲理”了。若做了损人利己的事,要处以为受害者家挑水十天的惩罚;发生吵架行为,双方均在受到清理寨中的公共饮水泉的处分。

在德昂族中,没有“尚美标”的青年,是很难找恋人的。

 

 4.jpg

图片┃ 德昂族的男子服饰饰有彩色绒球。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表现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及其对美的追求。德昂族男子多穿蓝 、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德昂族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 。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其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德昂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刚出来的时候,男人们都长得一模一样,女人到处乱飞。后来天神将男子的容貌区分开来,男人们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蔑编成圈将她们套住,女人们再也飞不动了,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现在的腰箍,就是由那时的篾圈发展而来的。从这个神话可以看出,腰箍的起源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象征意义失去了,腰箍变成了一种装饰品,成了一种美的标志。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带腰箍并以多为荣。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小伙子为了博得姑娘的爱,也往往费尽心机,精心制作刻有动植物图案花纹的藤蔑腰箍,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于是腰箍又成了她们爱情的信物。

德昂族妇女与许多南方少数民族妇女一样喜着筒裙,但不同的是她们的筒裙为彩条水波横纹长裙,它上遮乳房,下及踝骨,显得新颖大方,鲜艳夺目。不同支系的妇女筒裙的纹饰有明显的差异。自称“梁”支系的妇女筒裙上,横织红、绿、黄、黑等颜色的宽线条纹饰;自称“别列”支系的妇女的筒裙上,横织大红线条纹饰;自称“汝买”支系的妇女筒裙,则以黑线做底色,夹杂有红、白色细线条纹饰。因此,当地人们根据德昂族妇女筒裙上的线条纹饰颜色特征,分别称之为“花德昂”、“红德昂”和“黑德昂”。

 

5.jpg

图片┃尊敬老人是德昂族的优良传统。

 

德昂族的人口不多,村落也不大,但都比较重视相互之间的关系,不愿互相发生纠纷。居住在云南镇康地区的德昂族,常常出现一幢竹楼里住着几户经济独立的小家庭。他们可以是亲兄弟姐妹的家庭、也可以是非亲非故,性格相投的好友。这里的德昂族,在他们的意识里至今还保留着一种观念,那就是许多个人家庭住在一幢大屋里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不吵不闹是一种美德,这也是每个德昂人十分珍视的。由于德昂族信仰佛教,而佛教教义是严禁杀生的,因此过去德昂族人较少吃肉。

德昂族人尊敬老人,在临沧地区的镇康县至今还保存着一种为老人献饭的习俗。每当水节到来时,家家户户都把做好的上等饭菜,每一样一份,一起送到寨中年岁最高的老人家中,表达青年人尊老敬老的心愿。对于村里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当他们无力耕种田地时,亲戚们也要无代价地替他们下种和收割。

德昂族的家庭,由于所处地区及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而有些差别,但基本上是两种类型,一是住居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带的小家庭类型;一是住居临沧地区的镇康、耿马等县的具有大家庭到小家庭过渡特征的类型。德宏州的父系小家庭,父亲是一家之长,主持家庭事务,妇女处于从属地位。这里的小家庭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单位,多为父母、夫妇、子女三代,一般是长子结婚后,即在老家周围选择一块适当的地方另建新居,建立小家庭。

另立门户的长子、次子,家长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给一部分猪、牛等财产作为生产垫本,没有平均分配家产的习惯,主要依靠小家庭去独立经营。幼子留守老家,赡养父母,继承财产。而大家庭到小家庭过渡类型的家庭是处于父系小家庭和父系大家庭(也称家族,公社)并存状态。即在经济上已独立的小家庭,并不立刻离开大家庭这个母体去建立单户住宅,仍共同住居在一幢大屋里,维系着相互间的互助合作关系。

 

6.jpg

图片┃ 云南三台山当地德昂族民众的婚礼一瞥。

 

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男女青年恋爱自由,女子在选择对象上有一定自主权。本民族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婚,只要对方愿意,贫富人家可以联姻。男青年到十四五岁时开始串姑娘,晚上他们到女青年家门外吹芦笙,引出姑娘来谈恋爱。双方建立感情后,互赠手镯、腰箍、项圈、篾箩、织锦接包等生活用品,然后再请寨中老人往女家说媒。只要女方同意了,家长一般是不反对的,他们认为姑娘爱着人了,不同意是不好的,至于女婿是不是称心如意,那是女儿命定的,父母无能为力,倘若女方父母反对,姑娘可自行决定自己的生活。

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订婚仪式上要斩鸡头,如果鸡头与鸡身分为两半,双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赞同这门亲事,就不许杀鸡。婚礼通常要进行3天,3天之内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里贺喜,由新郎新娘的双方家长宴请,并伴以对歌,彻夜不眠地欢歌笑语。

德昂族习惯于按属相和排行给孩子取名,也使用汉族的十二生肖:查(鼠)、包(牛)、衣(虎)、卯(兔)、光(龙)、沙(蛇)、牙(马)、麻(羊)、新(猴)、收(鸡)、灭(狗)、交(猪)。生日的属相是什么,就以什么为名。男孩的属相前加“阿”,女孩的属相前加“立”。例如,牛日生日男孩叫“阿包”,牛日生的女孩叫“立包”。若按排行取名,则不分男女,称呼为腊所(老大)、腊左(老二)、腊约(老三)。

德昂族结婚生下孩子后,便有讳名的习惯。凡有了孩子并已取名的年轻夫妇,包括他们的长辈在内,不管什么人,此后都不能直呼他们的名字了。德昂族家里若长子或长女早死,则以次子或次女的名字代替称呼其父母。有的还没有生儿育女,但也可以预先取下子女的名字,而按此名来称呼。德昂族以为,对已有子女或虽死子女但年龄较大的人,再去随便直呼他们的名字,是不礼貌的。

德昂族的丧葬有自己的习俗,除佛爷(和尚)实行火葬外,一般群众都是土葬。各村有公共墓地,只要是同一村的正常死亡者均可葬入。没有姓氏界限,也不分头人与百姓,不过他们的坟向与其他民族不同,不是顺山向,而是横山向埋葬。按德昂族的习惯,人将死时要把事前准备好的一枚银币放入口中,意思是给死者的灵魂到阴曹地府过河时用的摆渡费。人一旦断气,其家属即在门外对空鸣放三枪,向亲戚朋友和邻居报丧。

这时,近亲、家族、村寨邻居闻讯后,纷纷奔赴死者家中帮助料理丧事,同时亲友们各自带些米和菜之类,有的还提着肉,拎着干巴之类。妇女们首先帮助背水,煮饭,男人们则忙着给死者准备棺木。棺木一般根据死者家属的经济情况决定,经济情况好一点的,就请汉族或本民族的木工师傅做一具汉族式的棺木,经济条件差一点的人家,则由亲友帮助砍一株大树,取下根部一段,弄成大、小两半,中间枢空,制成简单的棺木。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就是砍几株大龙竹,剖成竹片编一具竹棺材。在准备棺木的同时,一部分人便用一种特定的树叶蘸水洗涤尸体,穿上衣服,然后入棺。入棺后即请佛爷(和尚)择吉日安葬,停尸家中一般不超过三日,在这期间每日须请佛爷念经超度,祷祝死者的魂进入极乐世界。

 

出殡时,棺材小头朝前,大头朝后(即死人的脚朝前,头朝后),意思是要亡魂向前走,不能倒回来,送葬队伍从寨子出发直到山上的公共墓地,一路上连续不断的鸣枪,意思是通知土地神。有死者的魂来了。埋葬完后,由长老念祷词,说明死者和活人走的是两条路,死了的去阴间找归宿,活着的好好回家,长老念完祷词之后,各人拿一树枝拂身,表示扫除身上的邪气,就可转身回寨子,返回时不能转头向后看。葬后七日,死者家属再请佛爷念一次经,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超度死者及早转世投生,并嘱咐他来世也要变人。

 

 7.jpg

图片┃ 云南三台山当地德昂族民众在浇花节听经。

 

德昂族浇花节又被称之为泼水节,多在公历4月中旬左右举行,一般3-5天。临近节日,人们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老年信徒们齐集佛寺,搭建泼水节时为释迦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和水龙。节日清晨,人们身着盛装,前往佛寺供佛,听佛念经。

他们在佛寺周围堆沙造塔,然后把佛像抬到寺院中的洗尘小屋中,举行为佛洗尘仪式。信徒们将最清洁的水倒入水龙中,水由龙口流出,顺龙口与小屋间的竹水槽流向佛像,洒遍佛像全身。

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鲜花,蘸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贺新年的开始。这时,人们开始兴奋起来,纷纷互相祝贺新年。在象脚鼓乐和歌声中,年轻人将水筒高高举过头顶,将水滴洒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他们生活快乐、健康长寿。老人们则伸出双手,将水捧在手中,口念祝词,为年轻人道喜、祝福。这种仪式之后,人们便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队,拥向泉边、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泼水。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都高兴异常,笑声朗朗。

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翠竹环抱、茶叶飘香,是我国唯一的德昂族乡。浇花节是当地保留最多传统仪式的一个节日,也是当地的一个特色节日。浇花节第一天大家集体在寺院听佛爷诵经;第二天为佛像沐浴;第三天一早,每家的晚辈要准备一盆热水,端至堂屋中央,把家里的长辈请出来坐在堂上,叩头请他们原谅晚辈一年中不孝顺的地方。长辈们也检讨在为晚辈树立榜样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的和睦、吉祥。午后才能相互泼水。

 

多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在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下,云南省民族研究艺术院、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当代先进的音像数字科技手段,拍摄制作、出版发行《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把上世纪收集和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系统编辑出版,有效保存部分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使一些业已消失的音乐品种得以“复活”。

2018年,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其第四届获奖名单,《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荣膺大奖 。中国出版政府奖每三年才评选一次,本次只有8个音像制品获奖。

同年,《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又斩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这个奖项全国只有30个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得。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与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也是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成为云南出版界共同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