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唱一首歌哟,我要唱一首家乡的歌。

1.jpg

图片 |  歌舞是怒族人民生活的日常。

 

唱歌对调是怒族人民生活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民间社会活动,它既是怒族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是思想情感的直接再现。

每逢过节、耕种、打猎、盖房,以及欢庆丰收、举行婚礼,怒族人民都要以唱歌对调尽兴抒发和尽情欢乐。其中,较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作品是:《火塘边坐唱》、《祭猎神调》、《婚礼歌》、《若登调》和《祭祀歌》等。

怒族主要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福贡及兰坪县兔峨乡,维西县和西藏察隅也有少量分布,自称阿怒、阿侬、怒苏和若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共有37523人。怒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阿怒语、阿侬语、怒苏语和若柔语4种语言。怒族相信万物有灵,奉行自然崇拜,部分信仰藏传佛教、天主教。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等。

也是在这种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怒族人民创造、积累了自己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歌、舞蹈音乐和民族器乐为主体的原生音乐,就是怒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

怒族原生音乐主要有民歌、舞蹈音乐和部分民间器乐。民歌分为叙事歌、山歌、劳动歌、婚俗歌、丧俗歌、祭祀歌、儿歌和哄娃娃调等类别。

  叙事歌

有3类。一类是叙唱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的传说故事,如《创世纪》;另一类是在盖屋、婚嫁等场合叙唱较长大的内容,如《起房盖屋调》、《结婚歌》;再一类是叙唱个人身世遭遇,如《忆苦调》、《孤儿调》。

 

●   

有山歌、“尼莫”和口弦调几种不同曲调。山歌曲调多样,多在野外对唱;“尼莫”是曲调开始和结尾的衬词,多用来抒发个人内心情感;口弦调是借用口弦曲调作为山歌曲调歌唱。

 

例如《我们的地方是块宝地》,歌词译意:

我爬到了高高地怒山上,

怒江江水长又长。

在这高兴的时刻,

想起了已往的苦痛哀伤。

我要唱一首歌哟,

我要唱一首家乡的歌。

我们的家乡是块宝地,

人们心情也格外舒畅。

我们的家乡是块宝地,

高山唱起了歌,

怒江也在欢唱,

我们心情好舒畅!

演    唱:李汉良      采录地点:贡山县丙中洛乡双拉村

采录时间:2013年6月

 

  劳动歌 

有多种。例如《拉船号子》是把做好的木船从山上拉到江边过程中唱的歌,由一人歌唱,也可一人领唱、众人相和,节奏感很强。其他的劳动歌诸如《打麦歌》、《打荞歌》等表现了收获的愉快心情,节奏鲜明,旋律动听。

 

●  丧俗歌 

祭奠死者时由亲属歌唱的歌。曲调哀伤悲切,如泣如诉。平时思念故去的亲人也可私下歌唱,以寄托哀思。

 

●  婚俗歌 

由媒人和男女双方亲友在婚嫁程序中歌唱。有独唱、对唱等形式,演唱风趣,有《提亲调》、《求婚调》、《结婚调》、《讨酒歌》等种。

 

●  祭祀歌 

有多种。祭祀祖先、天神、山神、谷神、树神等活动中,由祭司“麻屋翁疏”、“楠木萨”唱相关祭祀歌;有人生病要唱祭祀调、招魂调;死人时要唱送魂调等。各种祭祀歌旋律质朴,有的则近似口语,保留着古老的怒族音乐特点。例如:

《狩猎歌》

山神姨妈,山神姨妈快下来,

山神姨妈,山神姨妈快来看。

所有的牲灵都是你的,

所有的牲灵都是你的。

请你翻过九座大山下来,

请你越过九条沟壑下来。

脊背朝着我下来,

胸脯朝着我下来。

你是翻过九座大山的人,

你是越过九条沟壑的人。

如果你要下来,

背朝着我下来;

如果你要下来,

胸脯朝着我下来。

你下来的话,

好吃的是有的,

好喝的也是有的。

演    唱:拉机  腊根    采录地点: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 

  采录时间:2013年6月

 

 儿歌和哄娃娃调 

有儿歌和哄娃娃调两类。儿歌,有的是儿童嬉戏玩乐载歌载舞唱的,有的是少年们放牛、找竹笋、找蘑菇时互相邀约、呼唤时对唱的,有的是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天真稚气的歌唱。多数曲调短小,节奏鲜明,轻快活泼。

哄娃娃调有大人哄小孩睡觉时唱的曲调。也有儿童们哄小弟弟、小妹妹睡觉时唱的曲调。

 

● 舞蹈音乐 

怒族舞蹈音乐有贡山的怒族锅庄、福贡的“达比亚舞 ”和“ 跳嘎”、兰坪兔峨的“ 阿楼西杯”等。

怒族锅庄舞歌,怒语称“ 库噜”,多在年节、婚庆、贺新房等活动中演唱,有独唱、对唱、领唱、齐唱等多种形式,无伴奏。

达比亚舞以边弹达比亚边舞为主要特征,有《生育舞》、《狩猎舞》、《双人达比亚舞》等多种舞蹈变化。风格轻盈、活泼,表现男女爱情的《哦嘚嘚》是其中唯一有唱歌的舞蹈。

 “跳嘎 ”是一种无唱歌、无伴奏的节奏性舞蹈。在祭祀猎神、驱鬼逐邪和婚俗、喜庆活动中表演,踏地为节、风格粗犷、古朴。有《香巴嘎》、《宇会嘎》、《腊叉嘎》、《霞夏嘎》等多种。

“阿楼西杯 ”意为吉祥幸福的歌舞,在正月初二和清明节前后的祭树神活动中。由祭祀者身披蓑衣、肩扛犁头、锄头等歌舞。

 

● 民间器乐 

怒族传统乐器,主要有弹拨乐器达比亚、口弦和吹奏乐器短笛、直笛、树叶等,大多用于娱乐。达比亚是怒族古老的传统乐器,有梯形和椭圆形两种,张4根弦,定弦多达10种。口弦有一片弦和三片弦两种,由女性弹奏。

 

 2.jpg

图片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把上世纪收集和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系统编辑出版。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多种外来娱乐形式的影响,除了怒族锅庄、达比亚舞等集体舞蹈仍很盛行外,传统怒族叙事歌、山歌、劳动歌、儿歌等品种已逐渐减少,多数地区中青年人已不能演唱本民族民歌。

多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在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下,云南省民族研究艺术院、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当代先进的音像数字科技手段,拍摄制作、出版发行《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把上世纪收集和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系统编辑出版,有效保存部分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使一些业已消失的音乐品种得以 “复活”。

2018年,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其第四届获奖名单,《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荣膺大奖 。中国出版政府奖每三年才评选一次,本次只有8个音像制品获奖。

同年,《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又斩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这个奖项全国只有30个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得。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与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也是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成为云南出版界共同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