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云南古老民族
民歌演唱口头形式传承
记录民族历史文化知识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
“我们俩常在深夜里美好地相会,
只要不死我们就相爱一辈子。
我送给阿哥各种各样的花,
虽然不好看,
望你把它当作我这个穷姑娘的一片情意。
心里常想念的情哥哥,
大荒山的地里有金龟子,
我们的爱情至死不渝,
就像金龟子的翅膀和背壳紧密粘在一起,
像金龟子壳一样永不褪色。
无论是多长的日子,
还是在一座山上遇到另一个情人,
我们的心都像山竹心一样永远相连。”
——1980年10月采录于景洪市基诺山乡巴夺村。
演唱:金娣;翻译、歌词朗读:沙车。
这是《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基诺族原生音乐》中,基诺族响篾调情歌:送给情人的礼物。
响篾又叫口弦,响篾调是用口弦曲调作为歌唱曲调。
基诺族是1979年6月经国务院确认的我国第56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乡及勐旺乡附近。基诺族的文化艺术多姿多彩,民间流传着许多的神话传说、音乐、故事和诗歌,民间音乐中民歌尤为丰富。基诺族男女老幼都能唱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歌,其内容有情歌、农事歌、婚礼歌、史诗歌、礼俗歌、山歌、贺新房歌、哄娃娃歌、儿歌等,各种各样的生活内容都可以作为歌唱的内容,也包括自己的遭遇、思想情感等等。通过长期积累,有一些短小优美,内容感人至深的歌调,成为极具基诺族民族特色的原生音乐财富,例如这首《送给情人的礼物》。
图片┃基诺女子的上衣称为“彩虹衣”,是一件漂亮别致,镶绣着各色条纹的对襟小褂。
基诺族丰富的民歌,主要分为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两大类。其中,以民间歌曲最为丰富,贯穿、融入了基诺族显著的民族特色。
从曲调上看,基诺族民歌以徵、羽两种调式较多(徵、羽是中国古代七声音阶的音级。徵、羽调式即现代的5调式和6调式)。速度较自由,多使用混合节拍,曲调常用五声式二、三度级进行。旋律与语音的关系极为密切,复合元音的唱词前倚音:每句唱词的最末一个音节如果是小三度(1-6)下行时,常使用连续下滑进行。每句歌词多为七或九两种单数音节组成,很讲究对仗。双数句最末一个音节要协韵(韵母、声调都相同)。如情歌 (巴格勒)、上房新歌 (扫高格勒)。这类民歌叙事性较强,演唱时要先唱一个" 歌头 ",之后开始唱正词。
基诺民歌之中,最具普遍性的是情歌。情歌在基诺语中称“ 巴格嘞 ”,“ 巴 ”是有群体、大伙,也有亲情等意;“ 格嘞 ”即歌唱,广义是指大家唱的歌,狭义一般是专指青年男女唱的情歌。根据男女双方恋爱过程中的不同进展程度,以及依歌唱的内容又细分为《巴漂》,即见面的歌;《巴剎》,即互相赞美的歌;《巴波》,即送定情礼的歌;《巴押脚(音读“ jio”)》,互相思念的歌;《巴嘞》,求婚的歌等。
基诺族的情歌不能在家里唱,也不能当着长辈的面唱。山歌调或情歌调,大都曲调悠长自由,优美动听,有的唱词长期以来已经约定俗成,成为相对稳定的模式。
图片 ┃ 日月花饰就是基诺族人审美心理的历史积淀,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叙事歌是基诺族最古老的音乐形式之一。由于基诺族没有文字,自古以来,有关天地的起源、人类的繁衍、民族的迁徙、生产和生活的各种知识等等,都是通过叙事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因此,基诺族的每一首叙事歌,就是一部生活的教科书,一部动人的成长诗篇。叙事歌在基诺语中称作“ 阿里车格嘞阿特 ”,“ 阿里 ” 汉语译意为“ 古老的道路 ”,“ 车 ”意为“ 延续、顺序 ”,“ 格嘞 ”意为歌唱,“ 阿特 ”是声音、歌调之意。
在基诺族的叙事歌中,唱述开天辟地的有《阿嫫腰北》,“ 阿嬷 ”是母亲之意,“ 腰北(bé)”是她的名字,她是基诺族传说中的人类女始祖,她造了天、造了地、造出了人类、创造了世间万物。当大水滔天的洪荒来临时,她让玛黑与玛妞两兄妹躲进了大鼓,拯救了他们。之后又通过她的启示,让兄妹二人成了亲,种出了葫芦,葫芦被烙通了一个洞后,从里面走出了基诺族人。
在基诺族中,传唱最广的还有民间传说故事《胎罗蒙莫米遮》,汉译也称作《巴奢的故事》或《贝壳歌》;在基诺族的原始宗教观念中,“ 胎罗蒙莫 ”是“ 裴嫫 ”等女神们居住的上界;“ 米 ”是女人,“ 遮 ”是居住,意即“ 胎罗蒙莫上界下方居住的女人 ”,据说这个女人的名字叫“ 罗崴 ”。
叙事歌中,还有的内容是叙唱某一个人的悲惨遭遇的《诉苦歌》,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如叙事短歌《我是车肖的女儿肖施》(基诺语“阿布车肖肖施”),歌中唱到:“ 我是苦命的肖施,我是车肖的养女,我从幽暗的森林里逃出来,我从深深的草丛中走出来,不怕害羞地流落到了劳衄(nü)村,是因为继父逼婚,他揪住我的头发,把我从高高的竹楼上踢下来……” 歌声悲切哀怨,叙唱了肖施姑娘凄凉的遭遇。
基诺族过去信仰多神。从事宗教活动的人有两种称谓:(一)" 白劳坡 "多为年事较高的老人担任,主持祭神、 给新生儿的命名、占卜未来吉凶、除灾治病等;(二)" 玛佩 "主持驱鬼、盖房、丧事等仪式。他们所唱的曲调, 分别称为" 白劳坡调 "及" 玛佩调 "。
图片 ┃ 基诺族的打竹简。
基诺族人演唱叙事长歌,大都在年节和喜庆盛典以及农闲的夜晚时。由阅历丰富、受人尊重的老人演唱,典型的有《建盖新房歌》和《结婚歌》,有独唱和一领众和两种形式。这种形式也称之为“ 篾桌边的歌 ”或是“ 火塘边上的歌 ”,意即“ 家歌 ”。一领众和时领唱者唱一句,大家重复跟唱一句;相和的众人一般都围成圆圈,手拉着手前后自然摆动,按顺时针方向缓缓行进,踏步而歌。通过这种歌舞形式,把祖先积累的知识一代代留给了后人,因为其丰富的演唱内容,这样的活动往往彻夜不息,通宵达旦。
基诺族叙述民族历史、民间传说故事及生产知识等内容的"叙事歌"和酒宴上演唱的"酒歌"等,多为独唱。
演唱山歌调,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基诺族人的歌唱内容十分丰富。不论是在山野田间劳动时或是村寨里闲暇之际,都能听到悠扬悦耳的山歌调和风趣的对歌。节日之际,歌手们甚至互相邀约起来,走村串寨,到其他寨子去对歌。
图片 ┃ 基诺族男子穿宽裤、无领对襟白色外衣。
而被现代文化所熟知的基诺大鼓舞,是基诺族人为了感谢传说中用大鼓拯救了基诺人的创世女神阿嫫腰北。
跳大鼓舞以过“特懋克节”时最为隆重,时间是在立春后三天。基诺人有一套跳大鼓舞的完整仪式:舞前,寨老们要先杀一头乳猪、一只鸡,供于鼓前,由七位长老磕头拜祭,其中一人念诵祭词,祈祷大鼓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祭毕,由一人双手执鼓槌边击边舞,另有若干击、击镲、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时的唱词称“乌悠壳”,歌词多为基诺人的历史、道德和习惯等内容,舞蹈动作有“拜神灵”、“欢乐跳”、“过年调”等。大鼓是基诺族的礼器、重器和神物,只能挂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制造大鼓要遵循很严格的程序。
大鼓舞有专门的舞曲,经文化部门调查记录的曲调有《特模阿咪》(即过年调)、《乌攸壳》(意为拜灵)、《厄扯锅》。《特模阿咪》是最古老的大鼓舞歌调,由徵、宫、羽、商、角五音阶组成,速度缓慢,歌者在大鼓前手持或镲边歌边舞,表现过年的喜庆气氛。
基诺族的特色民间乐器有:"底特",弹拨乐器,木制, 圆鼓形音箱,蒙以蛇皮、蛤蟆皮,或竹笋外皮,张二弦, 用以伴奏歌唱;" 毕吐噜 ",吹奏乐器,竹制,管开2孔, 直吹。此外还有口簧、大鼓、 锣、竹筒等。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人口较少民族为开发边疆、建设云南做出了积极贡献,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了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歌、舞蹈音乐和民族器乐为主体的原生音乐,就是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现代化进程加快等原因,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中,许多原生音乐品种,如劳动歌、古歌、叙事歌、礼俗歌、祭祀歌、儿歌和民间器乐等,有的已较少流传,有的已消亡或正在消亡,原生音乐后继乏人,多数处于濒危状态。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现代化进程加快等原因,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中,许多原生音乐品种,如劳动歌、古歌、叙事歌、礼俗歌、祭祀歌、儿歌和民间器乐等,有的已较少流传,有的已消亡或正在消亡,原生音乐后继乏人,多数处于濒危状态。
多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尤其是70年代至90年代开展的“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 ”编纂,收集了大量各民族原生音乐资料。在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下,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当代先进的音像数字科技手段,出品拍摄制作、出版发行《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把上世纪收集和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系统编辑出版,有效保存部分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使一些业已消失的音乐品种得以“ 复活 ”。这也是为当今对传统文化逐渐生疏的青年一代,提供一份学习和掌握本民族原生音乐的完整教材。
2018年,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其第四届获奖名单,《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荣膺大奖 。中国出版政府奖每三年才评选一次,本次只有8个音像制品获奖。
同年,《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又斩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这个奖项全国只有30个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得。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与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也是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成为云南出版界共同的骄傲。
- 浏览 461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