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兔峨乡的怒族,说的方言叫柔若语

1.jpg 

图片┃云南怒江州兰坪县兔峨乡村落一景。

 

水无不怒石,山有欲飞峰 ”。怒江从雄伟壮丽的蜿蜒大山中劈开一条道来,波澜壮阔、浩浩荡荡地由北向南呼啸着向印度洋奔腾而去。这条发源于唐古拉山南麓的河流,流经云南境内的贡山、福贡、泸水,由潞西进入缅甸后称萨尔温江。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黎贡山与海拔4000多米的碧罗雪山之间,怒江水绵绵不绝、狂涛怒吼。

在山与水的印证下,最终成就了“ 东方大峡谷 ”的美誉。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因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怒江州位于中国版图的西南边陲,云南省的西北部,是中缅滇藏的结合部,也是全国唯一的僳僳族自治州,境内居住着傈僳、独龙、怒、普米、白、藏、汉等22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其中,独龙族和怒族是怒江州独有的少数民族。

濒危语言柔若语,就是居住在云南怒江州兰坪县兔峨乡的怒族柔若人使用的语言。

怒江兰坪县的兔峨乡,是全国唯一的柔若人聚居地。如今柔若人口共有约2987人,主要分布在兔峨乡的兔峨村碧鸡岚小组、吾皮江小组、果力村的果力小组及江末村的江末小组,这些地方基本算是纯粹的柔若人聚居村。柔若人的分布虽然有聚居型和杂居型,但人口分布较为集中,在兔峨乡南部,村与村之间距离较近,相互来往比较方便。

村民在家庭、村子里以及村周边接触的都是本族人,柔若语成了他们联系感情、交流信息的唯一工具。在杂居型的村寨,怒族人家也是处于小聚居的分布格局,相互之间也都用柔若语进行交流,小孩即使不会说柔若语但还是能够听得懂大人所讲的内容。这种小片聚居且来往方便的条件,使得各村寨的人们能够保持经常的联系,为柔若语的使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由于通往村落的山路较多,每逢雨季,外出和进入这一区域比较困难,这样的交通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又为柔若语的保留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使人们远离主体文化的影响,能够熟练的掌握自己的母语。

 

2.jpg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孙宏开就多次到兰坪县兔峨乡调研柔若语。2002年,由孙宏开、黄成龙、周毛草合著的《柔若语研究》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对柔若语言本体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柔若语方言土语及柔若语在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地位等做了记录、分析。

从语言分析来看,柔若语没有受到过外族语言巨大冲击、也没有受到大量外来影响的痕迹,因此 该书初步认定柔若人基本上是单源的,是原始氐羌系分化后再分化的结果。

由孙宏开教授主编的《若柔语研究》,总结了柔若语大致可分为两种土语:果力土语和江末土语。它的语音具有如下特点:声母只有单辅音、无复辅音;赛音、赛擦音全为清音,有送气不送气对立;摩擦音有清浊两类,有一套浊鼻音、一个浊边音;部分词的声母为零形式,相当一部分词以喉塞音起首。

历史上兔峨乡一带曾是白族罗氏土司的管辖之地,自民国元年罗氏土司府衙署搬迁至兔峨后,便有大量白族迁居此地。现在白语的强势地位仍依稀可见,如当地无论是怒族还是傈僳族居民大多都能听得懂白语,小村的柔若人学龄儿童是在学校与小朋友交流中自然习得白语。在进行词汇调查时,年轻一代常用白语代替不会的怒语词。

在柔若语中至今还保留了部分白语借词,如扫把、疯子、被子、巫师等。

在柔若人兼用能力上,大部分中老年能兼用汉语、白语和傈僳语,青少年中能说白语和傈僳语的人较少。由此看来,中老年的语言兼用能力较强,青少年兼用能力较弱,呈现较强的层级性。

 

绚丽多姿的民族语言文字,融合了边地文化的原生性、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历史文化的丰富性等多重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宝贵的人类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然而,由于族群分化、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的冲击等种种复杂的原因,这些珍贵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正濒临消失。

2016年12月,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拍摄制作、出版发行《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探寻和保护 —— 怒族柔若语》,抢救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深挖少数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生存方式和文化内涵,获批为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3.jpg

4.jpg

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