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血产品,才有资格跻身云南最佳伴手礼

《最后的遗产》荣膺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归来时,云南各界学者专家一睹为快。
只是……出版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用商业利润守护文化价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最后的遗产》最值得借鉴的是“文化反哺”思路——即深入挖掘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原生音乐,着力于田野调查、原声采集、曲目编录等,将已消失即将消失的民族音乐遗产,通过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支持回馈各民族。
这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文化遗产传统保护方法。
可惜,僧多粥少。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还有一个商业化渠道“版权输出”。

相对外籍机构出品的云南民族文化纪录片,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的作品更原汁原味更有本土权威……毕竟老外看待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有点猎奇、有点误解”是不可避免的。
这也是出版社积极投身建设数字出版平台实现版权输出可能的底气所在——通过数字出版平台找到用户并与之建立联系,为开发、制作做参考依据,面向大数据的应用面向全球用户。
它面对的是,民族文化研究的机构用户和全球有需求的爱好用户。也是目前最好的商业途径之一。


这种版权输出的商业模式,取决于国际艺术市场怎样看待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因为……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大家不会停留在目前你呈现的成果面前,而是追根溯源找到你的文化之根,再选择再评判再估价……判断两三年后,你的艺术价值趋势。
比如丁绍光杨丽萍之类的艺术家,他们作品中那种民族文化气质就是他们在国际艺术市场保有高辨识度的根本原因。
这种文化的发展趋势,与艺术家的艺术价值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有经验的艺术投资人,都会使用这种方法绘制“k线图”。

做艺术的人都看懂了《最后的遗产》未来会有什么地位,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力;做市场投资的人也可能通过外人的眼光,看懂这种影响力将来在市场上形成怎样的改变。


云南辉煌灿烂、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云南在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突出优势的宝贵资源,而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又是云南博大精深的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历史优久,文化积淀深厚,它以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根基,以特殊的消费人群为市场,经千百年历史变迁迄今仍具有无穷的魅力和传承价值、历史价值。

现在,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已经完成编审工作的还有《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它涵盖了云南民间美术和云南民间工艺美术两大类的1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音像制品集结出版形式系统展现云南纳西族、傣族、彝族、白族、阿昌族、苗族、藏族等民族精彩纷呈的民族传统技艺,《纳西族东巴画》、《傣族慢轮制陶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贝叶经制作技艺》等14个项目内容展现了云南各民族卓越的创造才能。

它对全球国际性客户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1.jpg

2.jpg

3.jpg

德国出版商到出版社商讨合作可能


很多人都曾热烈地讨论究竟什么才是“云南最佳伴手礼”……现在想来,应该是来自斗南花花世界的鲜切花、嘉华饼屋的玫瑰饼,还有就是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最后的遗产》———这些深深扎根于云南的“蓝血”产品,才是云南最佳伴手礼。
就像故宫的文创思路那样——
“它不仅解决了遗产保护,
与遗产重生的矛盾,
又满足了公众的需求和认知。”
所以,市场需求是有的,重要的是,需要更多人知道“云南民族文化基因库” ,其实就在青年路。

2017年8月18日晚上9点,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的微公号悄悄上线。
 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慢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