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起窗帘关好门窗,随意在《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抽一张DVD放入电脑,一种奇特的音乐风格便在房里弥漫,那种原始蓬勃淳朴的力量源源扑来,让人耳目一凛。
那些声音,仿佛凝聚着山间的雨露,跟着清晨的鸟鸣悠悠飘来,气场非常鬼魅,就像当年第一次看见大师的现代画作一样,震撼、通透。
这才是真正的民族原生态。
令人肃然起敬的是,《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不只是珍贵的资料收集,它们已经是有逻辑有观点有情怀的精品出版物。
以纪录片爱好者的眼光来看,《最后的遗产》的视觉效果可以比肩豆瓣网上8分的那些作品。
2016年,《最后的遗产》荣获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这个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每届只有9个音像出版物获奖。
《最后的遗产》与也是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云南民族传唱艺术》,成为云南出版界的骄傲。
同年,《最后的遗产》又斩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这个奖项全国只有30个优秀音像出版物获得。
在昆明青年路文化科技大楼11楼的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办公室,过道上堆着一箱箱《最后的遗产》,这些沉甸甸的、装帧精美的光盘,是所有人几年的心血,价值远高于盒子背后写的定价。
创作人员在田间地头做田野调查
可是……知道这里就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库”的人不多。因为“这些作品过于小众,没法做市场推广,只能用作本民族中传承或者在科研机构保存。但我们希望各民族的年轻人能够通过这些作品实现’无师自通’,'复活'这些逝去的文化宝物,也希望能给民族音乐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音乐资源。”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总编辑谢朝红老师说,在一次次的机房审片一次次的音视频文字编审和出版设计中,她都深深地被感动:这是多么珍贵的民族音乐宝藏啊,我们是在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与出版社合作的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的专家们,到当地放这些歌给民族寨子里的村民听,村民们都很惊讶。因为这些歌好多他们也只是小时候听过,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唱了。他们很兴奋,甚至还有人拿手机录下来。对他们而言,这些歌已经是回忆,他们希望能够重新学习后教给下一代。
《最后的遗产》的策划、主编、总撰稿王群老师,是深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几十年的专家学者。《最后的遗产》也是他亲手命名“随着这些老一辈传承人的逝去,这些音乐渐渐无人再懂……以后就连基本的采集工作都很难了……称它们为最后的遗产绝不为过。”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已经着手建设数字出版平台,目标就是打造集研发、制作、出版和在线发布运营为一体的、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音视频为主的全媒体出版中心。
那时候,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不但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库”,还是“云南民族文化音视频数据库”。
这个过程中,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团结合作的一大批云南民族文化专家、学者也会自然形成“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专家库”。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社长白燕说,出版社正在摄制出版的还有《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民族医药系列——傣医药、彝医药、藏医药》、《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白族戏剧、彝族戏剧、傣族戏剧、壮族戏剧》、《古滇文明》等。特别是,《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民族医药系列——傣医药、彝医药、藏医药》这三个较成熟的、有自已相应的理论体系的民族民间传统医药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云南民族民间医药独有的价值和真实原貌,特别是那些口传心授的民族医药将从“无形”到“有形”,使民族医药得到保护、保存和传承。
中文版、英文版、民族语版同步出版。
假以时日,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的此类作品达到量变与质变的临界点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库”、“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音视频数据库”、“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专家库”将成为其灵魂LOGO。
◆ 《最后的遗产》主创团队:
马云华 编审,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院长、《民族艺术研究》主编
王 群 编审,原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民族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音乐创作研究室主任,云南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
王 昆 研究员、云南文博产业集团董事长、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谢朝红 高级编辑、导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编辑
白 燕 副研究员、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社长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 浏览 604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