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锦既是傣族人家重要的生活用品,
又是傣族賧佛的神圣之物,
具有神圣与俗世的双重特性。
它以织工精巧、图案别致
色彩艳丽、坚牢耐用著称
2008年6月
傣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 傣族很早就将棉布和丝绸用于傣族织锦技艺。现在,我们看到的通常是棉布织锦。
傣锦,即傣族的织锦,是流传在傣族地区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起源于唐朝的它直接反映了傣族农耕社会时期的面貌。
作为一门非常古老的纺织工艺,傣族织锦技艺对花纹的组织有着自己的严谨。它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艳丽,坚牢耐用。多以白色或浅色为底色,以动物、植物、建筑、人物等为题材,所织孔雀、骏马、龙、凤、象、麒麟,特别是凤凰展翅、大象、马、塔等图案,分别代表着吉祥、力量和丰收;宝塔、寺院、竹楼、寄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寓意深远五彩斑斓的图案,充分显示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傣族织锦技艺内容丰富、程序复杂。织造过程一般要经过脱棉籽、弹棉花、卷制棉条、纺纱、缠线、上浆、染色、倒线、牵经线、编花上机等复杂工序。
要织造傣锦,首先从棉花的加工开始。傣族群众自己种植棉花。棉花从地里采摘回来后,由于刚采摘的棉花未能完全干透,为了便于储存和脱籽,要把摘来的棉花晒干,然后用轧花车去掉棉籽。
时至今日,在西双版纳曼乱点村一带仍在使用一种底座呈丁字形的木质轧花车,这种工具需要靠手摇曲柄带动螺旋木齿轮,从而使两根平行木轴相轧来除掉棉籽。棉花晾晒的越蓬松效果越佳,这样棉花就不会卡在平行的木轴之间。
纺纱是将棉花制成棉纱的重要一环,这个环节是靠单锭竹轮纺车来完成。纺纱的时侯右手摇动带曲柄的竹轮,由竹轮带动连接纱锭的绳子,从而使纱锭高速旋转。与此同时,左手将一丝棉花捏在锭子上,随着纱锭的高速旋转,左手捏住棉条循环抽送,棉条也就被抽出棉纱缠绕在锭子上了。纺出的棉纱好坏的标准,就要看是否均匀,也就是纱线中不会出现“疙瘩”。所以,之前棉花弹的是否蓬松就显得尤为重要。
纺纱完成之后,需将绕在锭子上的棉纱取出,缠绕成束,缠线是为了棉纱上浆做准备。为使棉线不易断裂,通常都要将纺好的棉线浸湿,用木板拍打使线完全浸透,拍打会使棉线更加结实并富有韧性。
经过上浆工序之后的棉纱,如果要做成白色纱线,就不用经过染色,可以直接进行晾晒了。晾晒的过程也十分讲究,需要不时地进行“抖”、“撇”、“搓”,充分让纱线蓬松分开,晾干后的纱线再清洗一遍就可以使用。如果需要制成有色纱线,便还要对纱线进行染色。在傣族织锦中所需要的各种颜色的棉线和丝线,过去全部采用纯天然植物,经土法染成红、黄、蓝、黑等颜色。现在随着工业的发展,大多采用人工染料或者直接在市场上购买有色棉线进行纺织,由此也形成了如今傣锦的种类繁多。
织机也是是傣族织锦环节最重要的一个工具,傣语称作“哄旦费”,即自制的织布机。它与内地农家过去的织布机形似但更为简陋,一般用木材或竹子做成,高1.5米左右,宽1.2米左右,包括有梭子、挑花板等。结实的木料搭起一个四方的空间,人坐在一侧,面前就是被两层密密麻麻的尼龙绳吊穿着的近千根棉线。
按照传统工艺做出来的傣锦,幅面很窄,一般只有40到60厘米。
设计一幅傣锦,需几百乃至上千根细绳在“纹板”上表现出来。倘若结错一根细线,就会使整幅傣锦图案错乱,可见傣锦的工艺要求极严。
这种严格的传统图案设计是通过熟练的纺织技巧创造出来的。首先得计算好经线的长度及纬线的数目,在牵经过程中,通常需要数名有经验的手艺人一齐上阵,必须控制好棉线的松紧度,否则在织傣锦的时侯会有花纹倾斜、图案错乱等问题。
西双版纳地处热带雨林,拥有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景观奇丽独特,这为傣锦的制作编织,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参照对象。在傣族织锦图案中,大象、孔雀、狮子、蝴蝶、马、鸟等都有体现,这些动物都是与当地傣族人们的生活、文化息息相关。
傣族织锦中的动物图案大多来源于古代的动物图腾。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织锦图案才从图腾意识转化为审美意识,于是在傣族手工纺织业中,形成了一种凡是织锦都必须含有动物图案的习惯。
傣锦中最具有宗教特色的是佛寺中的织锦佛幡。佛幡分两种,一种是悬挂在佛殿之中,傣语称为“幌”,必须要成对悬挂在佛殿两侧。一般长约150-170厘米,宽35厘米,佛幡上的图案多为佛塔、亭阁等建筑,以及大象、麒麟等与佛教有关的吉祥物;另一种佛幡是傣锦中最长的,一般长度在十米左右,悬挂在佛寺院内的凤尾竹杆上,这些佛幡的图案纹样与幌相似。
此外,傣锦上还不时出现日月星辰、亭塔楼阁及其它一些奇形怪状的神秘图案。独特的色彩和纹样构成傣锦的独特风格,它的内容和形式呈现着如画的傣乡天地。可以说,傣锦不仅是出色的傣族民间艺术品,更是傣族生活与文化的缩影。
傣族织锦最早出现在唐代,那时便有傣锦向朝廷进贡的记录,体现了傣族农耕社会时期的男耕女织的分工。其实,直到现在,傣族人结婚时,都要有傣锦织的床垫,也就是最原始的"席梦思"。即使不会做的人家,也会请人织。在以前的傣族宫廷,对每个村子都有进贡的分工,如上文中提到的西双版纳曼乱点村便是专门为宫廷织锦的村子,它是历史上有名的傣族织锦村,被版纳州命名为傣族织锦之乡。这里的村民们一代代坚守着古老而传统的傣锦编织技艺。几乎每家都有织机,每户人家都有成年女子会织锦,这项技艺在当地傣族妇女中世代传习。
云南傣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傣族从事手工纺织的历史较长,而其中的傣锦则是颇具代表性和极富特色的优秀工艺品之一。傣锦工艺图案艺术,对服饰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从傣族织锦发展的历史看,这门手工艺不仅是傣族先民原始劳动的产物,更是傣族造型艺术最早期的表达方式之一,它经历了从生活实用到工艺艺术的发展历程,在傣族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摄制团队自2015年开机,历时近3年,行程10万多公里,足迹遍布云南省20个多个市、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传统手工技艺类为主,拍摄和展现民间最原始的手工流程,并选择不同门类中技艺娴熟、名望较高的传承人进行访谈。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既关注民族民间工艺的普遍性,也通过传承人的个人经历,彰显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独特个性。通过记录手工艺品的制作和讲述手艺人的故事,展示云南各少数民族积累传承下来的精湛“绝活”,让更多人了解云南、体验云南手工艺的精湛魅力。
- 浏览 645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