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绣是彝族民间艺人巧夺天工的艺术杰作。它既是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日常体现和艺术杰作。
彝绣绣品古风浓烈,色彩纷呈,奇妙美观,表现着世代彝族人民文化观念、生活趣味、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承载着古今彝家儿女对多彩生活的美好憧憬,蕴含着彝族千年民族文化的无穷奥秘,具有相当的美学、史学欣赏和研究价值,被称为彝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每一个绣片都将彝族姑娘热情奔放、想象力丰富、追求浪漫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赏心悦目:彝族先民真是天才的服装设计师。
《云南民族民间手工刺绣——彝族刺绣》片段
银光闪闪,绣花簇簇,满襟大围腰上绣满花朵,彝绣是彝家女子身上不可或缺的装饰。“五颜六色,只能多不能少”,这是彝族从古流传下来的配色传统。而选用的配色一般以茶花红、紫黑、粉红和大红、绿、黄等颜色为主,与底色形成强烈的对比,鲜艳而大胆,一如彝族人民的豪爽热情。
说到彝族刺绣,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地方,那就是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峨山县城位于云南滇中玉溪市,距省会城市昆明110公里。峨山旧名嶍(xi)峨,有“临郡岩邑,省会南藩”之称。相传云南的彝族就是从峨山发源而来,这里也是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早在1700多年前,在这个青山绿水环绕的小城,云南彝族的先辈就开始用纤细的绣花针和五彩的丝线,绣着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云南峨山彝绣主要用于服饰、枕头、挎包以及家居布艺等生活用品,其色彩明艳,图案美丽大方。峨山刺绣图案丰富多样,内容多来源于生活,常见的有日月星辰、山水花鸟等自然风景,以及人物故事、远古图腾等生活信仰。
峨山彝绣配色丰富,正是是彝族刺绣的特点之一。
云南峨山彝家有个美丽的传说:天边的彩霞飘落在老祖母的心上,使彝家女子拥有一双巧手,把心中的歌,用手中的五彩丝线,绣成穿在身上的彝家彩霞。彝绣的美,美在彝家姑娘的飞针走线里、美在绚丽的色泽里。千百年来,不论外面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彝家女子依然沉浸在刺绣的技艺里,用她们的勤劳聪慧创制出峨山堆绣、聂苏挑绣、山苏平绣、花腰贴绣等多种技法,以及长短针、套针、打籽针等十余种针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峨山彝绣风格。
也许正是这远离喧嚣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云南峨山彝族恬淡平和的性情,也成就了峨山刺绣复杂精湛的技艺。
《云南民族民间手工刺绣——彝族刺绣》片段
彝族女子善长刺绣,五彩斑斓的眼饰显示着其精深的刺绣技艺。那银光闪闪,绣花簇簇的满襟大围腰,绣满鲜艳花朵、别致精巧的花鞋,做工精美的头帕、飘带等,都显示着云南彝族女子的心灵手巧。每个云南彝家姑娘都有一个绣制精巧的针线包。用以放花线、花边及各种绣制图案。田间小憩或其他闲余时间,她们便习惯飞针走线,绣出幅幅精美图案。
云南峨山彝族的彝绣色彩主要以黑、白、红、黄、绿、蓝为主。彝族先民认为黑色是大地的象征,是孕育各种动物和植物的母体,属于雌性物质,同时还含有成熟、庄重、威严、主体、主宰之意,是事情和问题的根本;红色和黄色意义有两层:一层是象征红、黄花朵配合成美丽的颜色之意,另一层是体现出热情、豪放、勇敢。白色是纯洁、善良、轻柔的代表,与污浊、肮脏、狡诈形成对立;蓝色是指蓝色的天空,认为黑色的大地和蓝色的天空是最早"清"与"浊"两种物质相配后发展起来的一对雌雄统一体物质,她俩相配后又产生了大地上和空中的万物,这无边无际的蓝色还意味着人们心情舒良、广阔与自由之意;草绿色是红色、黄色花朵的母体,指山川、江河和周围生长的草木。不同的纹样用色不同用途也不同,其艺术效果也各异。
云南峨山彝族彝族刺绣一般都是以黑色和天蓝色作底色。刺绣的纹案主要有:日月、星星、鸡冠、云彩、波浪、牛角、牛眼、铁环、蟹、羊角、窗格、蕨基、穿山门、鸡肠、竹编、火镰、马牙、彩虹等。刺绣手法变化较多,有垫绣、引绣等。
《云南民族民间手工刺绣——彝族刺绣》片段
彝族撒尼刺绣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彝绣。
相信谁都不会忘记电影《阿诗玛》中的这个经典场景:心灵手巧的阿诗玛正飞针走线,为摔跤场上的英雄绣着红茶花。石林彝族自治县是传说中阿诗玛的故乡,她的动人故事仍在继续,她的刺绣手艺也代代流传。详读请戳蓝字 阿诗玛的美丽衣服,是用撒尼刺绣制成
彝族支系撒尼人的妇女头饰彝语叫"喔姐",意为未绣完的挑花,呈半圆形,似天上彩虹。妇女身穿斜襟长衣,前短后长,长略过膝,双腿两侧开衩至腰。长衣的领口、袖口用花边镶嵌,袖子用花边和五彩布叠镶成各种纹饰,长衣的边角用丝线滚镶,长衣的右前胸镶世代相传的白云图案。
早在元明清时期,刺绣就在彝族撒尼妇女中盛行。这里的女孩们从记事起就已经开始跟着外婆、妈妈、姑姑们刺绣了:一张纸,一块布,一根针,她们刺绣时,不描样,不画线,凭着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绣出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图案。所绣的物品包括姑娘们的包头、衣服、围腰、飘带以及日常生活中用的挎包等。石林彝族刺绣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点,至今基本还保留着撒尼人传统的图案、色彩及制作工艺。
撒尼彝绣以挑花为主,又叫撒尼十字绣,以手工纺织的麻布和土布为基础面料。
史书记载的“红绿满身皆自染”的撒尼花围腰,是撒尼挑花服饰的精品,也是撒尼妇女的常用嫁妆。虽然有外来潮流的影响,这类传统技艺作品的传承性保护,依然深刻地体现出本土地域性和民族特色,所以传统技艺的彝绣精品越来越常见。
为继承和开发云南民族民间刺绣艺术,保护传统手工刺绣,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策划、摄制、出版的《云南民族民间手工刺绣——白族刺绣、彝族刺绣、花腰傣刺绣、苗族刺绣、壮族刺绣》汉语、民族语音像出版物,通过运用现代化的视频手段,忠实地记录、再现了云南的苗族、彝族、白族、花腰傣、壮族这五个民族的手工刺绣技艺及部分作品,并将其编辑制作为视频DVD+图录的形式,以合集套碟及单集碟出版发行。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云南民族民间独有的手工艺术的价值,欣赏刺绣作品独特的魅力。
- 浏览 767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