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哈巴》带哈尼人找到梯田,《四季生产调》教哈尼人耕种

640.jpg

在云南有一个被称为“山有多高水有多长”的山地少数民族,他们创造了辉煌的梯田文化,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他们就是居住在云南红河、江城、墨江、新平等地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等地区的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跨境民族哈尼族。

哈尼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梯田农耕生产生活实践,哈尼先民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关于自然山水、动植物、生产生活的技能和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民间农业生产生活知识体系。这些经验总结提炼为通俗易懂的歌谣,在师徒、母女和父子中间用独特的方式即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式在火塘边、酒桌上、田边地角进行传授。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哈尼农耕生产生活在四季轮回中延续了千百年,言传身教的知识的传承也进行了千百年,并成为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叙事无伴奏说唱《哈尼哈巴》、传统古歌《四季生产调》等。

视频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哈尼族民间歌谣<哈尼哈巴>片段

在《哈尼哈巴》关于哈尼先民迁徙史记述中,自唐代起,哈尼族同胞即定居于此,年复一年地开垦耕耘,形成极大高差、庞大规模和一种精密的稻作体系。

《哈尼哈巴》哈尼语意为哈尼古歌,是哈尼族社会生活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叙事无伴奏说唱,是有别于哈尼族山歌、情歌、儿歌等种类的庄重、典雅的一种古老歌唱调式。《哈尼哈巴》涉及哈尼族古代社会的迁徙历史、宗教祭典、人文规范、伦理道德、婚嫁丧葬、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等,是世世代代以梯田农耕生产生活为核心的哈尼人教化风俗、规范人生的“百科全书”。于2008年3月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哈尼哈巴》流传于滇南哀牢山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南岸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县以及建水县坡头乡、普雄乡等哈尼族聚居地区。这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有多高,水有多高,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呈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最适合梯田稻米的生长。这里的哈尼梯田是世界上梯田稻作面积集中连片最大的区域,达80多万亩。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勤劳的哈尼族和当地的其他世居民族用双手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梯田。作为梯田的首创者之一和最大的发扬者──哈尼族,其梯田耕作历史悠久、耕作面积最广、农耕技术最精深。

由于哈尼人的生存发展依赖于梯田的开垦发展,因而梯田也深刻地影响了哈尼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独特、完整的梯田农耕文化现象。哈尼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农耕生产生活知识的传播完全靠口传心授,《哈尼哈巴》便成为重大节庆活动和朋友聚会场合中传承文化知识的主要方式。

640-1.jpg

640-2.jpg

640-3.jpg

图片 | 哈尼梯田也深刻地影响了哈尼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季生产调》则是见证了哈尼族梯田稻作文明的变迁历程,对人类梯田稻作文明所具有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它直白、朴素、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述风格给人以亲切感人的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口传心授的《四季生产调》都在哈尼族社会的生产、生活中起着指导作用。

《四季生产调》虽有不同版本,但主要内容相同。现在红河州收集到的歌谣约1670行,分为引子、冬季三月、春季三月、夏季三月、秋季三月5个部分,完整再现了哈尼族的劳动生产程序和生活风俗画面,传授系统的哈尼族梯田农耕生产技术和独特生活习俗,是一部完整的哈尼族生产生活教科书。引子部分有41行,用精彩生动的语言强调了传承古歌、传授传统知识的重要性,其余部分按季节顺序讲述或介绍梯田农耕的程序,包括泡田、打埂、育种、撒秧、插秧、拔秧、栽秧、薅秧、打谷子、背谷子、入仓等过程及相关的民俗活动。

《四季生产调》也包括了与农耕活动相应的天文历法和自然物候变化规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哈尼族祭寨神、六月年“矻扎扎”、十月年这三个祈祷和庆丰收的节日,并对年轻人进行人生礼仪教育。

640-4.jpg

图片 | 火塘是哈尼族人与神对话、经验传承的地方之一。

在冬、春、夏、秋四季轮回的季节更替中,祖先在《四季生产调》中详细地展示或介绍了每个季节梯田农耕的程序,从如何泡田、打埂到培育种子、撒秧、插秧、拔秧、插秧、栽秧、薅秧、把谷子、打谷子、背谷子、入仓等过程及相关的民俗活动。

譬如,有关育种“屋里的种子没长嘴,种子嘴里噜叽哩叫,种子没有娘,要去山洼找甜水做亲娘”,“种子水里泡三夜,第三天晚上已泡涨,捂了三夜就出芽,到了第三天芽出齐。”关于撒种“阿妹撒种不要粗心,撒种手土稀密匀,扫完种子扫平土”。

撒种插秧时的习俗是“撒完种子要祭献,左手拿着九块白生生的糯米粑粑,右手拎着甜酒瓶,带上一对红蛋黄蛋;献上红蛋,先长的庄稼干干净净不遭灾,饭谷糯谷都齐全;献上黄蛋,人类男女成双,家畜公母成对。”

视频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哈尼族民间歌谣<四季生产调>片段

《四季生产调》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建水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区,其起源时间的下限不晚于唐代。2006年5月20日,《四季生产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拍摄制作、出版发行《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哈尼族民间歌谣<哈尼哈巴>》、《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哈尼族民间歌谣<四季生产调>》,忠实反映少数民族文学真实原貌,大力弘扬云南省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口传文化和传唱艺术,荣膺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视频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哈尼族民间歌谣<四季生产调>片段

哈尼族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一年中要过很多的节日,如:十月年、六月年、祭母节、老人节、黄饭节、命名节,祭龙节、认舅节等。所有的这些节日都和酒有关。到这个地方去旅游度假参加节庆没有酒量也得有酒胆才行。每年他们都要举办隆重而热闹的“长街宴”,几千桌同时开席,场面十分火爆,成了狂欢的海洋。

云南红河州历史悠久,境内有“三千四百年”——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七张亮丽的文化旅游名片,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为其“云上梯田  梦想红河”文化旅游品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前,红河州正持续推动旅游全域发展,深入挖掘红河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云南旅游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