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户撒刀,位列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

640.jpg

因为刀具在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重要性,这些少数民族喜欢以刀作为装饰,所以他们也就能生产好刀。云南阿昌族的户撒刀、甘肃临夏的保安族腰刀、新疆维吾尔族的英吉沙小刀,号称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其中云南阿昌族的户撒刀因其锋利精美,在民间素有“东有龙泉剑,南有户撒刀”的说法。

 ~ 阿昌族的户撒刀 ~

户撒刀系居住在云南陇川户撤一带的阿昌族工匠所打制,相传已有1000年历史。阿昌族打制的刀具因为异常锋利而声名远播,附近的景颇族、德昂族等民族使用的刀具都是出自户撒阿昌族工匠之手。不仅如此,还有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爱刀人都慕名前来买刀。

户撒刀品种多,富有民族特色,有景颇族和傈僳族喜爱的背刀,有傣族和阿昌族喜爱的尖刀,有专门为藏族生产的十分漂亮的长刀和腰刀,此外还可细分出黑乞刀、花钢刀等。户撤刀制炼精纯,具有锋利、坚韧、耐用的特点,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的美誉,附近各族男子都喜欢佩带一把户撒刀,阿昌族男子更是必不可少,连结婚时男子也要身背长刀,才显出自己的丈夫气。

视频 |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阿昌族户撒刀煅制》片段

为什么在西南边陲小镇会流传着如此惊人的制刀工艺?据传明朝“三征麓川”之后,中缅边境战事频繁,德宏边关大军云集,朱元璋义子沐英西征时曾留下部分军队在此驻守,战争中需要大量的兵器,尤其是刀剑。但是,由于部队离后方战线太长,不能保证兵器的供应。明军只有选择四面环山,地势非常隐蔽的户撒,将自己掌握的打刀工艺传给了当地的阿昌族,就地以村寨为单位制作兵器。从此,户撒就成为了在保卫滇西边防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兵工厂”,中原发达的冶炼技术也就此融入了传统户撒刀的血脉之中。

数百年来,阿昌族不断改进、提高和发展着制刀工艺,使其达到极为纯熟、高超的境地,形成了现在闻名的“户撒刀”。阿昌族没有文字,这门手艺就靠世代口口相传传承下来。

户撒刀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刀具最上端成月牙形的形状,似乎与人们印象中“刀”的形状不太一致,月牙形的刀头并非只是装饰,而是一处同样锋利的刀刃——户撒地处亚热带地区,周围的山上除了高大的乔木之外,还密集地生长着众多的灌木,户撒刀这样的造型,向下可以披荆斩棘,向上可以采集果实,兼具了铲的作用,这在阿昌族几百年的生活中必不可少。

视频 |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阿昌族户撒刀煅制》片段

云南除阿昌族外,白族、回族等,也都是打制刀具的能手。大理白族刀装璜美观大方,用兽皮作刀鞘,有的刀鞘分多层结构,可以放几把不同的刀。大理刀淬火好,锋利坚韧,耐用而不易断折。刀柄呈圆形,用金银丝线缠绕,还垂挂着色彩斑斓的缕穗,格外引人注目。

2006年5月户撒刀锻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保安族的保安刀 ~

我国西北西南西北的保安族也有一项传统的造刀手工艺,就是“保安刀”,主要产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刘集乡及周边地区。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一直是维系整个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

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久远,保安腰刀的出现与元代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1227年成吉思汗东征时,把部分来自中亚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区。这部分色目人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在保安城定居以后,他们中有许多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铁匠、金银匠、木匠、鞋匠等行业。当时的铁匠主要制作土枪、弓箭等,一脉相通的冶铁技术使他们具备了雄厚的制刀资质。保安族迁徙到大河家以后,受生活条件的影响,他们自己制作的腰刀在用以自卫的同时也具有了商品的性质,于是保安族开始用腰刀交换牧民的牛羊和其他日常用品。从此,保安族腰刀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640-1.jpg

图片 | 保安族腰刀锻制工艺传承人马尕主麻展示制作完成的保安腰刀。

最漂亮的保安腰刀要数“什样锦”,最有名气的则推“波日季”。有关“波日季”腰刀的来历,还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传说从前保安人居住的地方美丽富饶,人畜兴旺。忽然,有一年出现了一个魔鬼,隔三差五魔鬼就下山到村子里掠取姑娘,人心惶惶,不敢出门。血气方刚、见义勇为的铁匠哈克木,手持钢刀前去山洞与魔鬼搏斗,任凭他举刀猛砍,总伤不着魔鬼。后来,有一位白胡子阿爷给他托梦说:“孩子,有一种叫“波日季”的腰刀可制服魔鬼,对面山上有个天池,天池西边有棵老树,你按照此树的叶子打一把腰刀,并记住在刀面上要凿上有树叶的图案”。后来哈克木遵照白胡子阿爷的话精心打制了波日季腰刀,并亲自持刀杀死了魔鬼和毒蛇,救出了许多姑娘。人们为了纪念哈克木的功劳,至今还保留了波日季的原样。

保安腰刀最引人注目的是腰刀把子。刀把均用用黄铜、红铜、牛角、牛骨等垒叠而成,并用什样锦镶嵌,金黄、翠绿、湛蓝、黛黑、银白、桃红……夹有朵朵梅花,图案协调华丽,特别是“双刀”和“双全刀”尤为精美,有“十样景”的名声。

2006年5月20日,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维吾尔族的英吉沙小刀 ~

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佩刀中,新疆英吉沙小刀引以其精美的造型、秀丽的纹饰和锋利的刃口而显露头角。

英吉沙小刀是以原产地新疆英吉沙县而命名。它具有实用和装饰功能,故历来有“用家”、“爱家”、“富家”之说。所谓“用家”,泛指各族农牧民,他们把这种小刀作为生活、生产用具,随身携带,切瓜、割肉、削木、剥皮无一不用。特别是牧民们更是人手一把,随时用来屠宰牛羊牲畜。“爱家”系指一些爱把英吉沙小刀作为装饰欣赏品和旅游纪念品的人。“富家”系指旧社会中那些官僚富豪,他们为了特殊需要,常要专门定制诸如佩箭一类的特种英吉沙小刀。本地的巴依、阿訇赴麦加朝觐时,往往也要专门定制精工细作的英吉沙小刀。如今,英吉沙小刀已无爱、用、富家之说了。

英吉沙的小刀历史悠久,选料精良,做工考究,造型纹饰美观秀丽。为人们所公认者有弯式、直式、箭式、鸽式等12个品种,30多个花色。其中又以民族欣赏习惯的不同,分制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汉、藏等不同形式。每个花色大约都有大、中、小三个不同规格。英吉沙小刀即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又是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工艺品。刀把有角质的、铜质的、银质的,和玉质的,非常讲究。

640-2.jpg

图片 | 英吉沙小刀锻制工艺传承人哈力克·吐尔逊正在制作刀具。

英吉沙县目前有1000多名刀匠,当地人一般把做刀人分为刀匠、师傅、大师傅三个级别,称的上师傅的有70-80人,而能称得上大师傅的只有10人左右。一般刀匠都不在刀上刻名字,师傅级别的大多会刻名字,大师傅级别的则都会刻名字。部分款式的小刀不刻名字别人也知道是谁打制的。

新疆也有四大名刀,即英吉沙工艺小刀、伊犁沙木萨克折刀、焉耆陈正套刀和莎车买买提折刀。2008年6月7日,维吾尔族传统小刀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视频 |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阿昌族户撒刀煅制》片段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摄制团队自2015年开机,历时近3年,行程10万多公里,足迹遍布云南省20个多个市、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传统手工技艺类为主,拍摄和展现民间最原始的手工流程,并选择不同门类中技艺娴熟、名望较高的传承人进行访谈。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既关注民族民间工艺的普遍性,也通过传承人的个人经历,彰显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独特个性。通过记录手工艺品的制作和讲述手艺人的故事,展示云南各少数民族积累传承下来的精湛“绝活”,让更多人了解云南、体验云南手工艺的精湛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