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的藏民,最骄傲的是口头说唱《格萨尔王》和尼西黑陶

640.jpg

居于云南的藏族主要聚居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大家熟知的香格里拉县,维西县,德钦县三个县。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腹地,是滇、川、藏三省区交汇处。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世人寻觅已久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是迪庆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1933年,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

迪庆州拥有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民族文化与民间信俗、宗教信仰之间的固有关系,以及多民族生活定居方式的不同,在迪庆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古老村镇等,这些人文资源往往是承载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直接的空间载体。口头说唱《格萨尔王》、香格里拉尼西黑陶烧造技艺就是居于云南的藏族人民的文化结晶并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视频 |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片段

《格萨尔王传》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在藏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和谚语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格萨尔王传》的内容丰富,结构宏伟,卷帙浩繁,气势磅礴,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

在这部英雄史诗的长期创作和流传过程中,其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由实用而逐渐艺术化,形成了一种内容专一的口头性曲艺“说唱”的表演形式。换言之,“说唱”《格萨尔王传》的英雄史诗,不仅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化传承,更是艺术意义上的审美活动。流传在云南藏区的《格萨尔王传》,具体形式就是口头说唱《格萨尔王》。

口头说唱《格萨尔王》的传承具有难以被人理解的神秘性,说唱艺人大都无师自通。有的说唱艺人在青少年时或做了稀奇古怪的梦、或长眠不醒连连做梦、或大病一场后,就能滔滔不绝地讲说《格萨尔王》,称为“神授”。

640.jpeg

图片 | 《格萨尔王传》里流传甚广的一个故事:赛马称王。

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就象一个能装乾坤的大宝袋,一座文学艺术和美学的大花园。它植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沃土,不仅概括了藏族历史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进程,揭示了深邃而广阔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即格萨尔王。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们赋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杀死。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5岁时,格萨尔与母亲移居黄河之畔。8岁时,岭部落也迁移至此。12岁时,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南征北战,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辛赤王、大食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后降伏了几十个“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邦国家)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姆等一同返回天界,规模宏伟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到此结束。

云南民族口头传唱艺术凝聚着云南各民族祖先千百年来的心血和智慧,独特的山地农耕文化、群体文化、神巫文化、口传文化土壤,孕育滋养了丰富的神话、史诗、叙事诗、传说、歌谣,传唱艺术大都以活形态存在(一些民族还以经籍的形式流传),与祭祀仪式、风俗活动等紧密相连,展现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卓越的创造才能。

云南藏区的口头说唱《格萨尔王》,之所以家喻户晓,经久不衰,除了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代表了人民的愿望之外,还由于它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2013年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拍摄制作、出版发行《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忠实反映少数民族文学真实原貌,大力弘扬云南省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口传文化和传唱艺术,荣膺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视频┃《云南民族传统技艺——陶器烧制技艺》之藏族黑陶片断

香格里拉尼西黑陶烧造技艺是居于云南的藏族人民的另一项文化骄傲,2008年第二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尼西是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的一个藏族乡村,是旧时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在这里一直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民间的制陶工艺已相传两千多年。尼西黑陶大方美观,广泛的使用于滇西北部以及我国的藏区,烹饪出的食物有着现代化的炊具所无法提供的地道的泥土味。

尼西黑陶的价值就在于质朴与纯手工制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拉土、舂泥等辅助工序可以借助拖拉机等机械完成,但塑形等主要制作过程一定要靠手工,这样才能保证黑陶制品的品质。

视频┃《云南民族传统技艺——陶器烧制技艺》之藏族黑陶片断

孙诺七林是云南省高级民间工艺师,也是尼西黑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从11岁开始跟爷爷罗布思珠学艺,做了40多年黑陶。最让孙诺七林得意的还是教徒弟。汤堆村136户人家,有20多户做黑陶制品,全是跟他学的。外乡也有慕名而来的,只要肯学,他都教。他的产品远及美国、日本、瑞士和印度,订货最多的是台湾客商。

尽管如此,孙诺七林依然以做销售给附近藏民的黑陶为主。他并不热衷于生产工艺品,或是城里人使用的花瓶,烟灰缸一类的产品。同样,孙诺七林也不管外人把他的产品当成什么艺术品,只是依寻着古老的土法,继续地做着。直到现在,孙诺七林的产品价格依然非常便宜,就是生活用品的价,并没有因为他是名人而把价钱提的高高的。更重要的是,孙诺七林的产品依然保持着简洁粗犷的形式,这点是非常难得的。而在一些饭店、旅游景点出售的黑陶器,价格昂贵,而且图案现代繁复,十分媚俗。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陶器烧制技艺》之藏族黑陶既关注民族民间工艺的普遍性,也通过传承人的个人经历,彰显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独特个性。通过记录手工艺品的制作和讲述手艺人的故事,展示云南各少数民族积累传承下来的精湛“绝活”,让更多人了解云南、体验云南手工艺的精湛魅力。

IMG_2553.JPG

图片 | 尼西黑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孙诺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