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当纳西族的先民在荛花纸上描绘出五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时,谁会想到这些灵动、多变的字符会流传千年?当纳西族的祭司“东巴”诵经做法,吟唱起关于祖先的久远传说时,这些字符便构筑起沟通过往与当下、神话与现实的桥梁,因此得名“东巴文”。
2003年,“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时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感慨:“东巴文记载的东巴古代典籍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早在19世纪末,当法国汉学家拉卡珀里尔所著《西藏周边文字的起源》一书在伦敦出版后,东巴文就引起了学术界关注。其后,以法国学者巴克、美国探险家洛克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汉学家前赴后继,成为东巴文研究的先驱。
1932年,刘半农先生读到巴克的《麽些研究》(笔者注:“麽些”即“纳西”旧称),便命学生方国瑜回乡治学东巴文。两年后,方国瑜写成《纳西象形文字谱》,刘先生却不幸病殁,人书两无缘。1981年,《纳西象形文字谱》正式出版,昔日的学生方国瑜此时已成学术大师。
20世纪30年代,国运飘零。卢沟桥事变后,国立杭州艺专学生李霖灿随校一路西迁,当他来到世外桃源丽江时,便倾醉于纳西文化,自此走上了东巴文研究之路。1944年出版的《麽些象形文字字典》和1957年出版的《麽些经典译注六种》为李霖灿赢得了“东巴文化之父”的桂冠。
图片 | 书写于雍正五年(1727年)的东巴文田契
“雍正四年,腊月十四。阿究究尼卖给了伟道究嘉一块良田,银钱五两五钱已付讫。田地东到伟蚤嘉、威戈家的田地,南到村尾,西到季诃迈家的田地,北到嘉德赫、加戈家的田地边。证明人是哈劳他。书写人是伟嘉各。交易后的卖田宴庆祝了一整天,宰杀了一头山羊,喝掉了一坛酒。”这段写于雍正五年(1727年)的东巴文田契中,将买卖双方、地界、地价、酬金、证明人、书写人都一一罗列。不同于“仙风道骨”的东巴经,这种实用性文献已颇具人间烟火。然而后者的数量比起前者,却可谓九牛一毛。
1999年,收录近千种经书的百卷本《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出版,成为东巴文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然而,该丛书收录的东巴古籍数量却不足已知馆藏的1/20,更遑论那些藏于民间、流于海外的文献。在云南宁蒗县油米村,纳西乡民几乎家家藏书,户户持卷,老东巴家里的经卷数量更能过百。那东巴经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
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正文,世袭第二十三代东巴。
在东巴经中,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人物、斑鸠、弓箭、纺机全仰仗对实物描摹,即便不识经典的外行,看到这样的文字,大意也能猜出一二。而对于抽象的概念,东巴文只能靠字符之间的位置关系来表达:画在篱笆上的斑鸠,就表示“斑鸠飞来”;指向斑鸠的弓箭,则表明“瞄准斑鸠”。89个音节的经文,全靠10个字来表示,但老东巴们翻开经书时,便可凭借这寥寥数笔,唤起早已熟谙在心的经文。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他们的文字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千多年前,纳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东巴教”。东巴文化就源于东巴教。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因此,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与重视。
视频┃《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片断
东巴文被誉为“东巴文化的瑰宝”,是纳西族在传统宗教东巴教的经书中使用的一种图画文字,由东巴( 东巴教巫师 )用竹尖笔或铜尖笔蘸上用松明烟和酒、胶水、胆汁调制成的墨汁,写在树皮制的厚棉纸上。
这种“厚棉纸”,是纳西族东巴祭司用来记录东巴经和绘制东巴画的一种专用纸,是一种十分珍稀的少数民族手工纸。
它也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采用纳西族地区特有的高山野生稀有植物丽江尧花制作,经过数十道东巴家传的手工工艺制作而成,是中国所有的手工纸中最厚的,耐磨损,在中国传统的手工纸中,唯有厚实的东巴纸可以双面书写,因为尧花有微毒,所以东巴纸具有抗虫,抗蛀,保存时间特别长的特性,可达八百年至千年,纳西族民间有东巴纸纸寿千年的说法。
图片 | 纳西东巴画生肖图(局部)。
东巴画是纳西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绘画。现保存在各大寺庙的大量壁画,大都是明清时期的作品,是揉合汉、藏、纳西族绘画风格的结晶,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东巴画有竹笔画、木牌画、卷轴画3种基本形式。其中长卷画《神路图》别具一格。
清代影响较大的纳西族画家有王源、王锡桐父子,大研镇人,精画水墨白菜,并称为“白菜王”。清末民国年间有张文湛、王履清,还有赵槐卿、黄穆候、杨绍基等。30年代末,周霖在县内组织的“雪山画社”,会员有20余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和万松、桑文浩、周霖、姚果菁、舒自觉。建国后,年轻的一代有张春和、杨礼吉、杨国相、周孚定、许正强、兰碧英、张之仪、赵钟林等。
图片| 纳西东巴纸牌画(局部)。
纳西族也是非常追求理性的民族,在生存环境异常艰难、物质财富贫乏的条件下,仍创立了奇异而极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它以宗教为载体,集纳了积淀几千年的纳西古文明,为世人呈现了人类远古文明的完整形态,因而备受海内外学者及仁人志士的瞩目,被誉为不可多得的人类珍贵文化遗产。它由其宗教祭司代代传承,因其宗教祭司俗称为东巴,该宗教就称为东巴教,故该文化也就称为东巴文化,凡与该文化有关的文字、书籍、舞蹈、艺术品、器物,均被冠以“东巴”二字。
珍藏在我国云南丽江的1000卷纳西族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后,这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域之后丽江的又一个“世界遗产”,丽江成了集三个世界遗产于一身的神奇之地。
视频 | 《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及文字的探寻及保护——纳西族东巴文》片段
东巴古籍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这一份文献遗产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和再造的。它不仅是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而且具有超越民族文化的重大学术价值,属于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但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东巴文化趋于消亡;掌握东巴文化全面知识的大东巴已所剩无几。东巴古籍除被收藏者收藏之外濒于消失,而且古籍是由自制的土纸装订而成,经不起自然老化与无尽的翻阅。这些情况的存在,把如何让更多的人来珍视这份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人类珍贵文献,提上了议事日程。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云南民族传统技艺——纳西族东巴文及东巴画》摄制团队自2015年开机,历时近3年,行程10万多公里,足迹遍布云南省20个多个市、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传统手工技艺类为主,拍摄和展现民间最原始的手工流程,并选择不同门类中技艺娴熟、名望较高的传承人进行访谈;2016年12月,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拍摄制作、出版发行《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探寻和保护--纳西族东巴文》,抢救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深挖少数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生存方式和文化内涵,获批为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 浏览 712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