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独龙江的喜讯不时入耳:先是2014年公路隧道通车,再是2018年独龙族整族脱贫。习近平总书记两次给独龙族乡亲回信,勉励大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一个世代刀耕火种的民族,七十载历经两次跨越,踏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整族脱贫,在人类与贫困斗争的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独龙江已成为一个标志,一种象征。
图片 | 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男子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坦露左肩右臂。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以前有纹面的习俗。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现在服饰已有了较大改观,妇女仿傈僳族穿长袖衣裙,并佩戴彩色料珠链串,男子喜欢挎腰刀、弩箭。
独龙族是云南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独龙族内部分为几十个父系氏族。独龙族的曾经传统生活方式是以家族公社为中心的原始共产制,共同生产、共同占有生产生活资料。家族长负责处理协调,族人共耕,儿媳轮流煮饭,吃饭时由主妇按人头平均分配。族人之间亲善友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与当时独龙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社会组织方面还存在父系氏族“尼勒”。由每个“尼勒”的近亲成员组成的家庭公社,大部分都分散在一片相邻近的地区内,自然地形成血缘村落。他们自称这种血缘村落为“克恩”。
独龙族对待可食的野生植物(包括岩蜂)同对待耕地一样,看作是“克恩”的公有的天然食粮,“克恩”成员有采集权。一种是“克恩”共同占有的形态,共同占有的采集物则实行集体采集,采集物实行平均分配。收获后和春耕前是独龙族进行狩猎的季节。“克恩”中的公共猎场是主要的狩猎场所,各个“克恩”的猎场界限比较严格,禁止其他“克恩”的成员入内狩猎。
独龙族过去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信鬼。认为风、雨、电、雷、高山、大水、巨石、怪树皆有鬼。鬼会降祸于人,因此人们为了祈福免灾,便不惜花费大量牲畜粮食来祭鬼。灵魂观念的最具体的表现方式即妇女的纹面。
“刻木结绳记事,鸟鸣花开辨时令。”新中国成立前,独龙族生活处于原始状态。在一部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的纪录片中,仍可看到独龙人“树叶木片遮羞,岩洞树洞作屋,过江靠溜索,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状况。新中国成立后,独龙族从原始社会迈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越。
图片 | 长远来说,云南独龙江乡要走一条自然生态与独龙文化融为一体的旅游发展之路。
独龙族是个喜歌乐舞的民族,无论是生产、收获、狩猎、建房、求婚、节庆,都喜欢通过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倾述内心的喜怒哀乐。跳舞时伴奏的乐器有口弦、硭锣、笛子、皮鼓等。口弦一般由妇女来弹,边唱边跳,还要喝酒。每个成年男女都善于触景生情,即兴编歌或就地起舞。跳舞时,有的是男一排女一排,相对而舞,有的是围着圈子舞。跳舞者或挥刀持弓,或攀肩拉手,一个个情绪激昂,舞姿健美,表现出独龙人粗犷、勇敢的气质和风貌。详读请戳蓝字 认真做事的人, 不会有愁穿愁吃的时候。
独龙族一年中只有一个节日——卡雀哇。节日的具体时间,一般是在农历的冬腊月,欢度3天或5天不等,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节日内容有挂彩色麻布、围坐火塘边饮酒,互赠祝辞、举行射猎大典、祭山神。按独龙节的古老习俗,年节跳舞,要轮流到各家各户去跳,以祝贺一年的丰收,预祝来年人畜兴旺,庄稼长得好。过节第一天,家家挂起彩色披毯。入夜举家喝酒卜卦,祈祝来年丰收。第二天祭山神,用荞面捏山神及各种野兽,祭完山神,由青少年猎手箭射面兽,观音敲(芒)击鼓,围圈跳舞。第三天剽牛祭天,是年节里最隆重的仪式。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剽牛时先由年节主持者将牛拴在木桩上,然后由年轻女子在牛背上披盖麻布毯,给牛角挂珠链,摆好祭品,点燃松明和松树毛(松叶),最后由一名父母双全的青年男子,用竹矛将牛刺死,然后就地将牛肉切割,还背着牛头跳粗朴的牛头舞。跳完,大家燃起篝火,一边烧吃牛肉,一边喝酒唱歌,通宵方散。节日期间所有的独龙人都要以家族为单位,互相问候,共同祝贺。
独龙族至今还保留了千百年遗留下来的传统的古朴美德。在狩猎或是捕鱼时,无论所获猎物大小都要平均分给村里邻舍,或是共同享用。即使素不相识的人,也是“见者一份”,同样对待。独龙族人还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热情好客的传统习尚。远道而来的客人,都会受到主人热情挽留,以酒肉食品相待。他们认为,让客人在家里空着肚子,闲着嘴,是主人的过错,是最不光彩的。客人上路时,还要送一包熟食,情意极为诚挚。
视频 ┃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独龙族原生音乐》片段
独龙族使用的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贡山怒语基本相通。无本民族文字。
所以, 独龙族的文学,主要是传统的民间口头文学。在独龙族的神话中,充分显示了该民族原始先民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朴素认知。《嘎美嘎莎造人》认为,世上最早的男人“普”和女人“姆”,是天上两位大神嘎美和嘎莎用泥巴捏成的。《大蚂蚁把天地分开》则把天与地被分开的功绩说成是由古代的一群蚂蚁创造的。在独龙族神话中,也有与中国其他一些民族相类似的洪水滔天兄妹婚配繁衍人类的作品。而被视为独龙族“根谱”的神话性史诗《创世纪》,则以口承文学的形式反映了该民族社会历史的大致发展脉络。“曼珠”是独龙族民间对民歌的称呼,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民歌内容十分丰富,有“劳动歌”、“狩猎歌”、“生活歌”、“悲苦调”、“习俗歌”、“情歌”和“颂歌”等等。民间故事则包括“生活故事”、“爱情故事”和“动植物故事”,其中《星星姑娘》、《太阳山》、《老虎同火赛跑》等,都是很生动的作品。在与历代统治者、外国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的过程中,独龙族群众又创作了《反抗察瓦隆土司的斗争》和《布里查坠江记》等一系列反映社会斗争历史业绩的民间故事。
视频 ┃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独龙族原生音乐》片段
独龙江在云南贡山县,是滇西北最边缘的一条江,江水清澈透亮,溜索、藤桥,云雾缠绕,若隐若现。两岸的岩缝石隙间生长着100多种特有物种,广袤的原始森林,为珍稀戴帽叶猴的栖息地,这美丽的世外桃源也是独龙族人的家园。
独龙族民间,仍然保留许多古朴的烹调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一种特制石板锅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时,多选用阿吞或董棕树淀粉,用鸟蛋和成糊状,然后倒在烧热的石板锅上,随烙随食,别具风味。
独龙江还盛产各种鱼类,以鳞细皮厚的鱼居多。独龙族食用鱼时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后蘸调料吃,并常把烤制的鱼作为下酒的小菜。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有说独龙族百岁老人较多,与常食蜂蛹有关。
图片 | 独龙族妇女的纹面奇特神秘,不过,现在这种习俗在年轻的独龙族族群里已经消失。
独龙族被称为爱笑的民族。他们的笑,是充满奇特、浓厚的民族礼俗。注重礼貌的独龙人,当在村外或途中遇到陌生人时,总会双手搁在胸前,脸转向右边发出咯咯的笑声,以表示问候。接着会不好意思地小声问:“嘎里吉(独龙语:上哪去)?”这时,我们应该以笑回礼,并轻声地答:“古里吉(到那边去)!”。
云南独龙江乡是独龙族唯一的聚居地,全乡辖农村人口1149户4112人,其中独龙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极大地鼓舞了独龙族干部群众加快发展、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独龙江乡一跃跨千年,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2018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6122元,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611户2297人已全部脱贫,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今天的独龙江乡,村村通硬化路、通4G网络,家家有新居,户户有新业,人人有社会保障,男女老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正走在与全国各民族共同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金光大道上。
视频┃《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及文字的探寻及保护——独龙族独龙语》片段
在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下,云南省民族研究艺术院、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当代先进的音像数字科技手段,拍摄制作、出版发行《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独龙族原生音乐》,把上世纪收集和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人口较少的独龙族原生音乐系统编辑出版,有效保存了部分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2018年,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其第四届获奖名单,《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荣膺大奖 ;2016年12月,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拍摄制作、出版发行《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探寻和保护--独龙族独龙语》,抢救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深挖少数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生存方式和文化内涵,获批为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 浏览 593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