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中国共产党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
到“强起来”
70年
砥砺奋进,勇于开拓
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
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70年
团结一心,和谐共荣
各族人民风雨同舟
中华儿女生死与共
新中国70周年华诞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
忆往昔峥嵘岁月,奏响新时代华章
新中国70周年华诞
展望光明前路,寄语美好未来
感恩祖国
是祖国的繁荣富强
让我们稳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中国70周年华诞
铭记峥嵘岁月,致敬铮铮铁骨
感恩祖国的建设者
是他们的勇于斗争、坚持不懈
让祖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
图片 | 当年的民族工作队队员乘坐黄瓜船渡过澜沧江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精心打造《我是中国人——新中国云南第一代少数民族妇女工作者口述史》音像图书出版项目,献礼祖国70周年华诞。
《我是中国人——新中国云南第一代少数民族妇女工作者口述史》成功入选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其学术意义和历史价值深受国家认可。
本项目以妇女工作者们的真实经历展开,用亲历者的经历补充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云南民族工作实践。项目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妇女工作者们的个人成长经历,从当时教育背景、健康卫生、医疗现状、商业萌芽、政治土改、文化保存六大方面,呈现党中央的云南边疆民族关系实践工作,通过小角度小事件来见证云南最伟大的历史转变,体现党的先进的民族政策,突出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区的重要定位,彰显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我是中国人——新中国云南第一代少数民族妇女工作者口述史》音像图书出版项目,在以“交朋友,做好事”的民族团结思想指导下及以“建政”为核心的国家认同工作背景下,站在妇女工作者的立场,以新中国云南第一代妇女工作者的成长和工作经历入手,以口述史方法为主,以文献查证为佐,倾听和记录她们的声音,深入了解她们的成长历程。
为打造一部见证历史、有血有肉的出版精品,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摄制组走遍云南,深入边疆各地,记录下了23位新中国云南第一代妇女工作者的珍贵口述影像,并请到12位这段历史的亲历者、知情人以及专家学者作为补充和佐证,听她们倾情讲述:在当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过程中,民族政策在多民族的边疆地区是如何影响那一代人?当时少数民族妇女的成长有什么样的历程?那时的经济、社会、文化的样貌是什么样?
图片 | 新中国云南第一代哈尼族妇女工作者高美琼同志(左)与少数民族妇女群众一起下地劳动
在她们的讲述中,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共产党的认知与认同建设其间,有着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
感人至深的,是她们作为中国人,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忠心。边疆女教师周琼芬,为将教育普及到边疆村寨,在当时尚未开化、流传着“男孩上学会瘸脚,女孩上学不会生娃娃”一类古话的哈尼族爱伲人聚居的南糯山,排除万难创办了第一所学校。
1954年,南糯山小学终于建校完毕,周老师动员家长们让孩子入学,却被乡亲质疑“你一个小姑娘是不是没爹没妈才来我们这个地方要饭吃?(我家娃娃不去读书)你不准进我们家门!”当时年仅十五六岁的周老师遭了如此冷遇,觉得“又想家又想爹妈又想兄弟姐妹,想哭”。面对误解和非议,难免悲伤难过,但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绝不能退缩。于是,周老师忍住眼泪,告诉他“我不是没有爹妈没有家,我是党和国家派来的办学校的老师”。周老师向他宣讲教育的先进性,努力说服他。经过经年累月的努力,周老师从频遭冷遇到深受爱戴,带着党和国家的使命,在这片边疆热土担当起教育事业拓荒者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周老师从教几十年来,南糯山栋梁辈出,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边疆村寨的命运。
感人至深的,是她们作为党员永远爱党的忠心。在我们访谈记录的23位妇女工作者中,有21位是中国共产党员。1958年,当时民族工作队的队员苏玉兰在云南边境村寨下乡,被当地的妇女质疑“没有父母亲、没有人要才出来工作”,苏奶奶告诉她们“不是,是因为我们解放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男女平等,妇女也可以去工作去学习。”苏奶奶始终感念党的恩情,她说:“我要感谢党,是党培养了我,我这辈子,都是在享共产党的福。”这席话,是苏奶奶回忆过自己曾经艰险的工作以及繁忙辛苦的生活状态后,对这段历程的总结,对于过去的艰辛,她没有只字怨言,只有对党和国家发自内心的爱与忠诚。
感人至深的,是她们作为女性永不服输的决心。妇女工作者们回忆了经历过的种种困难,比如刚出来工作的时候,“因为听不懂汉语天天哭”;一个十几岁的女孩为了完成任务,背着枪只身通过豺狼虎豹和土匪出没的山路;为了阻止残匪入村策反,扛着枪潜伏澜沧江边,度过了“蚂蟥一条一条往裤子里钻”的夜晚;因缺医少药而眼看着同伴不治身亡却无能为力……然而更艰难的,是在当时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女性依然扮演着传统观念里“以家庭为重”、“主内”的社会角色,她们“工作者”的身份与传统发生冲撞,所以往往被与自己同生长的乡亲们所不解、被自己倾情付出的工作对象所误读。但她们以真诚、包容、不服输以及百倍的努力,胜任了边疆发展的引领者和实践者的角色,勇往直前,解放思想,造福边疆。
感人至深的,还有这个项目本身肩负的“抢救性记录”的使命。因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云南少数民族工作的亲历者大多年事已高,这段历史的抢救性记录更具必要性和紧迫性。2018年6月,我们有幸访谈到了88岁高龄的云南民族大学退休景颇族教师、民族工作者刀麻果奶奶;2019年1月我们有幸访谈到了90岁高龄的原云南省妇联副主席、民族工作者高美琼奶奶,可令人惋惜的是,二位我们无比敬爱的奶奶在2019年的3月和4月相继离世。但通过本项目,我们有幸将她们的珍贵口述影像记录和留存了下来,将她们朴实无华、积极向上、不畏艰辛、一心为民的精神记录和留存了下来,因此,我们的工作也被称为“与死神赛跑”。
《我是中国人——新中国云南第一代少数民族妇女工作者口述史》记录的每一位老人都将青春奉献给了边疆的稳定、云南的发展、祖国的繁荣,十分令人敬仰,他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是一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值得后人学习。
“以史为鉴。只有更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国家是如何走过来的,我们才会尊敬来之不易的一切。”这是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研究员,本项目学术顾问、主创之一伍琼华教授做这个项目的初心。
“在亲耳听到建国初期曾投身于边疆解放和发展工作的妇女工作者们讲述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之前,我实在无法想象眼前的别致风情和祥和市井居然那么地来之不易。”这是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年轻编辑李姗参与这个项目的真切感悟。
当我们回溯历史、放眼未来,被过去的豪壮所鼓舞,为未来的光明而自豪,我们应该感恩祖国、感恩每一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精心耕耘的工作者,我们应该荣耀地说出:“我很幸福,因为我是中国人!”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谨以本项目,献礼祖国70周年华诞。感谢祖国、感谢党,让我们能与祖国同甘苦、共奋斗,一起见证更加光明的明天;感恩和致敬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石的革命先辈们;感恩和致敬为边疆稳定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民族工作者们!
图片 | 项目团队与云南民族大学退休景颇族教师、民族工作者刀麻果奶奶(一排左3)合影
《我是中国人——新中国云南第一代少数民族妇女工作者口述史》音像图书出版作品即将推出,敬请期待!
- 浏览 4600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