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一日不可无茶,唱歌依然优美细腻

640.jpg

德昂族,也称“崩龙族”,是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少数民族,民族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分为“布雷”、“汝买”、“若进”三种方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等民族相处,许多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德昂族总人口数为20556人。

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清代以前,有关记载把云南境内南亚语系的德昂、布朗、佤等民族统称为“濮人”、“蒲”或“蒲蛮”。“濮人”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早于阿昌、景颇等族进入这一地区,是生活云南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

视频 |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德昂族创世神话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片段

德昂族嗜茶。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一日不可无茶,而且好饮浓茶。他们喝茶时,常常将一大把茶叶放入一个小茶罐里加水少许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时,再将茶水倒在小茶盅里饮用。由于这种茶非常浓厚,所以一般人喝了极易兴奋,夜晚会彻夜难眠。而德昂人因经常饮用,却喝上了瘾,只要一日不喝,便会手脚酸软,四肢无力。相反,如果在劳累之时煮一罐浓茶,喝上几口,便立刻心高气爽,精神倍增。

茶不仅是德昂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几乎时时、事事都离不开茶。德昂人讲究“茶到意到”,宾客临门,必先煨茶相待;走亲访友和托媒求婚时,必以茶为见面礼;若有喜事需邀请亲朋光临,一小包扎有红十字线的茶叶便成了“请柬”;如两人产生矛盾时,有过失的一方只要送一包茶,就可求得对方的谅解。可见,茶的作用是其他钱物无法替代的。

德昂族人的一生都在茶香中度过,孩童时在茶林嬉戏玩闹、每片绿叶都承载了一份快乐;长大到了青涩的青年时代,对对恋人在茶林许下美丽的承诺和海誓山盟;老年时,牵着老伴的手,在茶林中一起守候夕阳。作为一个人口几十万的云南少数民族,德昂族种茶的历史悠长久远,每个族人对茶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感,渗透到文化和生活的每个角落、层次。

由于茶叶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致使茶叶的消耗量很大,因此德昂族人民家家户户都习惯在房前屋后、村头寨边栽上一些茶树。他们好饮浓茶,善于种茶,因而被周围的民族称为“古老的茶农”。在德昂族迄今发掘、整理并出版的唯一一部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中,以奇妙的幻想将茶拟人化,集中描写了茶叶如何创造世界、繁衍人类的神迹,反映了德昂族人对茶树的图腾崇拜。

德昂族盛行的“毫味尼别”(串姑娘)制度,也和茶叶有关系。串姑娘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男青年头头“叟包脑”带领一群小伙子去串一群小姑娘,集体对歌,一般多在婚礼晚上或节日活动中进行;另一种是小伙子单独“串姑娘”。一般是当夜幕降临时,小伙子携带芦笙或萧到所选定的姑娘家的竹楼后门,轻吹芦笙,以作试探。若姑娘有意,就把小伙子请进家,此时,女方的父母兄弟皆要回避,之后男女即对唱情歌小调,互相倾吐衷情。经过一段时期的恋爱后,若双方情投意合,愿意结为终身伴侣,小伙子就赠给姑娘一包茶叶。姑娘将茶叶挂于床头,父母也就知道女儿有了对象。如果同意女儿婚事,即将茶叶取下,否则,便叫女儿将茶叶退回。

视频 |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德昂族创世神话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片段

德昂族串姑娘时对唱的情歌小调,属于德昂族口头民间文学中比较发达的民歌类中的情歌。青年男女交往、恋爱,大都离不开以歌传情。这些情歌多是短篇即兴之作,但也有长篇悲歌,如《芦笙哀歌》。

德昂族的传统音乐由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构成,前者是主体,后者包括小乘佛教音乐和原始信仰音乐两部分。而只在山间田头演唱的德昂山歌,不同支系有“勾烂”、“个鄂”、“个鄂布来”、“加泪”等名称。旋律自由、悠长,以五声调式为主,多使用上下句结构;既有见景生情的即兴独唱歌曲,也有男女青年的情歌对唱。情歌在各支系的称谓曲调各异,有“若格木外”、“色克”、“勾喷”等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一类歌曲,多为对唱形式,或在山间田野演唱,或用于娶亲当晚或在节日期间举行的男女对歌活动中,内容有初见时唱的赞美歌、相互问答的对答歌、表示思念的相念歌等,四句体结构,节拍较规整,旋律柔美抒情。同时,德昂族由坝区迁往山区仅有数百年的历史,其民歌中少有山歌高亢爽朗的性格,而较多保留了坝区民歌优美细腻的特点。

视频┃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德昂族卷》片段

受傣族的影响,德昂族民间流传的乐器多与傣族乐器相同或相似,主要有“米伦”(葫芦箫)、“玎”、象脚鼓、铓锣等。米伦、玎是男女社交活动中由男青年演奏的乐器,乐曲来自于民歌,用以表述爱情;象脚鼓、铓锣、镲的使用与傣族相同,是伴奏德昂族象脚鼓舞等舞蹈的必用乐器组合形式。据称,潞西德昂族中保存着一种独特而古老的乐器,称作“格楞当”(水鼓或大鼓),因鼓内灌清水而得名。演奏时将鼓带挂于脖子,鼓身横在胸前,两手击奏,发出浑雄、宏大的声响,与德昂人整齐、优美的舞姿相配合,营造出一种详和的气氛。这些民间艺术非常真实、非常形象,直接反应了当时德昂族的审美性格,以及当地不同的审美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1.jpg

2.jpg

3.jpg

图片 |  云南三台山当地德昂族民众在跳舞唱山歌。

近几十年来,散居地区的德昂族原生音乐逐渐减少。虽然在聚居地区芒市三台山乡,德昂族原生音乐传承相对较好,不少中青年人都还能演唱山歌、情歌和婚俗歌等品种。但德昂民歌中的古歌、叙事歌多数地区已失传,仅有个别老歌手能记忆其中片段。

多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在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下,云南省民族研究艺术院、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当代先进的音像数字科技手段,拍摄制作、出版发行《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把上世纪收集和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系统编辑出版,有效保存部分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使一些业已消失的音乐品种得以“复活”。2018年,《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德昂族原生音乐》荣膺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