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藏医:三因的生成变化承担人体机能

1.jpg

藏医是藏民族医药学的简称,它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长期丰富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博采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和古阿拉伯医学之长,藏医逐步积累、完善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早在2000多年前在藏族人民开始于高原雪域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就逐步掌握一些食物的医药性能,早期的药物如酒糟、热酥油止血和治外伤等等,都是生活中药物知识的积累过程。在此基础上,公元8世纪,藏医鼻祖宇妥·云登贡布在总结藏族本土医疗经验时,广泛吸取和借鉴了当时中医、古阿拉伯医和印度医的发展成果,编著了较为完整的藏医藏药理论巨著《四部医典》。人们或许无法想象,藏医早在公元八世纪就揭开了人体胚胎学的奥秘,在人体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和药理学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藏医药是融古代哲学、天文历算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于一炉,并同藏传佛教紧密结合的人文医学,这是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医学领域的反映。2006年5月20日,藏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视频 |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系列——藏族医药》片段

藏医有自己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三因学说是它的核心内容之一。藏医学认为,“隆、赤巴、培根”这三大因素是构成人体并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及其能量的基础,同时也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因素。因此,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机制,莫不以此三者的生成变化为理论根据和说理工具。

“隆”:是主导人体全身各部位的一种动力,聚在脑髓、心肺和骨骼里,主管呼吸、循环、感觉、运动,具有“气”的性质。

“赤巴”:是主导人体各内脏机能活动的热能,分散在肝脏和血液中,促进消化、吸收及热能和智慧的产生。具有“火”和“热”的性质。

“培根”:具有人体必不可少的运化食物与调节水液等重要作用,存在于脾、胃、膀胱内,可以调节消化及水分代谢,影响人的体重和性情,具有“水”和“土”的性质。

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三者虽然各有特点,各具职能,但是它们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共同负担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活动。

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三大因素,即“隆”、“赤巴”、“培根”;七大物质基础,即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即小便、大便、汗。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上述三者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保持着相互协调和平衡。当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兴盛或衰微的情况,则变成病理性的东西,而出现隆病、赤巴病和培根病,治疗上就需要对三者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协调状态。

视频 |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系列——藏族医药》片段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0多年,藏王聂赤赞布提出六个疑点,一位叫孜拉嘎玛跃德的人回答了其中之一,曰:有毒就有药,说明了毒可成药、以毒攻毒的医理。此时还出现了名医杰普赤西,他研制的"吐迥旺日"药丸,也是运用了以毒攻毒的理论;到了4世纪的拉妥妥日时期,采用了寒病热治、热病寒治的治疗医理。此时还出现了著名藏医师通格妥觉坚,他从父亲嘎启比奇处学习了印度医学,丰富了藏医理论和实践。从史料记载看,当时通格妥觉坚这样的医师,已经能够在藏王莫龙衮巴扎的眼睛上开刀动手术;藏医师仲年德乌患了毒龙麻风病后,为了避免传染家人,独自居住在地下塘穴之中,说明那个时代的医师及其医疗技术及预防疾病的手段等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藏医认为,全身共有骨头360块,其中脊椎骨28块,肋骨24条,牙齿32颗。四肢大关节有12个,小关节有210处。韧带16处,头发有21,000根,汗毛孔有1,100万。藏医认为,人体有一系列"管线"系统。其中的白脉十分重要,《四部医典》对此有一段描述,说“从脑部脉的海洋里,像树根一样向下延伸,司管传导的水脉有十九条。”还有像丝线一般的连接脏腑的脉等,这与现代神经的概念颇相一致;而藏医所说的黑脉,认为它像树枝一样,有的与脏腑相连,有的与皮肤肌肉相连,其分支有大干脉,有小脉700条,更有微细的脉道遍布全身。

这些都与现代医学的认知是一致的。

1.jpg

2.jpg

3.jpg

图片 |  藏医药唐卡的历史也达千年之久,是藏医药传承中最生动、形象的医学教具。

藏医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藏医认为,一切药物都来自五源,即土、水、火、风、空。土为药物生长的依靠和根本;水为药物生长所必需并使其潮湿;火为药物生长之热能;风是药物活动和运行的动力;空为药物生长发育所必需之空间。而药物的六味,即甘、酸、苦、辛、咸、涩,也来自这五源的不同结合。藏药产自号称地球四大超纯净地区之一的青藏高原,所用药物大多采自高海拔、大温差、强日光的高原地带,其有效成分和生物活性大大高于同类药物,具有独特疗效;而且藏药材几乎没有污染,不会产生药源性疾病,符合当前人们追求健康,崇尚天然药物的时尚。青藏高原共有2000多种植物,159种动物和80多种矿物可入药,这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民族医药都难以比拟的。

藏医诊断主要为问诊、望诊和触诊等。藏医一般将疾病分为寒症和热症。治疗方法有催吐、攻泄、利水、清热等,除了内服药外,还有针灸、拔罐、放血、灌肠、导尿、冷热敷、药物酥油烫、药物浴等。藏药约有1,000余种,常用的基本有400种,多采用成药,它们在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运动系统、皮肤疾病方面有着奇特功效。现在,藏医药以其独特的辩证理论体系和诊疗风格,丰富的成药方剂和药品品种,独到的临床疗效和药物的纯正性,卓然成为中国民族医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并越来越多的受到世界医学界的关注。

千百年来,藏医藏药和藏传佛教一直紧密出联系在一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医学伴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发展,有专门传授医药学知识的"曼巴扎仓"(藏医学院)。藏传佛教的高僧活佛一般对藏医药学也有着很深的造诣,藏医药浓厚的宗教色彩实际上体现了藏医药学与藏族天文历算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包含了心理疗法,暗示疗法等现代医学和心理学内容。藏医药学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门古老并新兴的民族医学,其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远非宗教色彩所包容的。

视频 |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系列——藏族医药》片段

多年来,藏医药也一直在云南传承,许多藏医传承者崇德扬善、布善行医、为传承民族医药在默默努力。1987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藏医院,今天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民族医院,科室齐全,肩负着弘扬藏医药、为藏族同胞治病的重任。经过多年努力,云南迪庆藏医院采取传统工艺和现代化科技相结合的办法,先后生产了藏成药50余种,还成功研制了“七十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珍珠丸”、“仁青常觉”、“仁青祖主达西”、“二十五味绿松石丸”等名贵成药。

特别是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的研究和保护更给予了大力支持,云南民族医药研究一方面在发掘整理方面向广度发展,同时也在实验和临床应用方面向深度开展,并已取得一定成就。2016年,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启动《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系列——彝族医药》、《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系列——藏族医药》、《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系列——傣族医药》拍摄项目,保存、记录云南彝族、藏族、傣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经过三年的艰苦拍摄制作的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系列出版物即将发行,敬请关注。

4.jpg

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