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曾经崇拜多神供奉“厄莎”。拉祜族分布在中国、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中国境内的拉祜族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西岸,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等县。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拉祜族总人口数为485966人。作为跨界民族,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也有16万多拉祜人居住。
拉祜族自称“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和“拉祜普”(白拉祜),拉祜的意思是“老虎”。他称有锅锉、果葱、苦聪、黄古宗、倮黑、黄倮黑、缅、目舍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拉祜”。
“拉祜”一词的含义,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区(辖今澜沧、孟连、西盟三县)各族各界代表会议作出的《关于拉祜族自治区若干问题的报告》曾明文指出:“ '拉'即大家拉起手来,代表团结,'祜'即代表幸福的意思。”
视频 |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拉祜族民间史诗<牡帕密帕>》片段
新中国成立之前,拉祜族没有书面形式的文学,也没有过登上艺术殿堂的音乐、舞蹈、绘画、工艺美术等作品,人民世世代代所创造的一切文学艺术成果,埋没在山乡村寨,鲜为外界所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大批民间文艺工作者、民族工作者和拉祜族干部,共同深入到民间去向民间艺人调查采撷,拉祜族民间文化宝库的大门终于启开了。一件件凝结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口头文学作品,先后被搜集起来,经过翻译、整理出版,以其独特的民族韵味,逐渐走出山寨、走出云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拉祜族文学的民间文学,又叫口碑文学,从其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韵文类主要是民间诗歌,有创世型传统诗歌,如《牡帕密帕》、《创世歌》等反映了拉祜族先祖对自然界的认识;迁徙型传统诗歌,如《根古》、《古根》主要是反映了拉祜族历代先民,从遥远的北方艰难跋涉迁到澜沧江一带的过程;祭祀型传统诗歌,如《斯给纳斯》、《哈空》、《开山祷词》等,与拉祜族原始宗教信仰紧密相关。另外还有一些表现年节习俗、农业生产、婚恋礼俗、丧葬礼仪等内容的一些诗歌,内容非常丰富。
特别是拉祜族的创世神话《牡帕密帕》。“牡帕密帕”即拉祜语开天辟地的意思。每到拉祜族的传统节日、宗教活动或农闲期间,多才而智慧的“嘎木科”(会唱诗的人)和“魔巴”(宗教活动主持者)就会声情并茂地向人们演唱他们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创世故事《牡帕密帕》。
《牡帕密帕》史诗内容丰富、规模庞大,涉及拉祜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开天辟地到生儿育女,从驯养鸟兽到耕种稼穑,从对抗灾难拯救世界到抗拒天神争取自由……将拉祜族坚强独立、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和瑰奇多姿的想象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牡帕密帕》历来口口相传,不同的吟唱者所传唱的诗篇内容和形式微有区别,但也存在着一些共性。譬如,史诗歌词通俗简练,格律固定,多对偶句;曲调优美动听,演唱以字行腔。每当演出之时,多才多艺的“嘎木科”将传自远古的故事娓娓唱来,唱者声情并茂,听者如痴如醉,说唱活动往往通宵达旦,参加者无不兴致盎然。
图片 | 拉祜族的舞蹈动作往往与生产紧密结合,有芦笙舞、摆舞、跳歌等。其中的 芦笙舞(上图)是拉祜族人民欢度节日时跳的一种大型的集体舞。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越来越重视,《牡帕密帕》也受到了多方关注、保护。现在,已经整理出版的《牡帕密帕》全诗共17个篇章、2300多行,它是拉祜文化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研究拉祜族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也是维系拉祜族精神生活的纽带。
不只是《牡帕密帕》,拉祜族历史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传说。传说拉祜族祖先原来是过着狩猎的生活,为了追逐窜入南方密林中的一匹马鹿,发现了水草茂盛的草原,而开始从北向南迁徙。历史上拉祜族以擅于猎虎而闻名,在巍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区,无数碧绿如茵的草坪坡地,便是他们驰骋游牧的场所。
拉祜族远古时期的这些社会生活、生产风貌,同样可以在《牡帕密帕》中看到。而拉祜族传统民族服饰兼具早期北方游牧文化和近现代南方农耕文化双重风格的特点,又从另一个方面应证了这种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图片 | 拉祜族平时喜饮烤茶。先将小陶罐在火塘上烤热后,放入茶叶进行抖烤,待茶色焦黄时,再加入开水。待茶煮好后,主人先倒少许茶水自尝,然后再倒给客人饮用。
正是拉祜族历史上这种“重自由轻迁徙”、和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形成了拉祜族对于森林、土地、籽种等的依赖和崇拜,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及耕作方式。在生产季节里,拉祜族人民特别看重互相关照。谁家需要人手收割庄稼,全寨出动,主人量力招待,一顿饭就是回报;老弱病家庭需要收割庄稼时,无须开口,无须招待,人人自觉前往,不计报酬;还有的村寨,今天帮这家,明天帮那家,轮流帮忙,帮者不计报酬,受益者则象征性地出一点钱,作为公共祭祀活动费用即可。村寨的每个成员,不能在本寨生产未结束前外出谋生,年轻人也不能在生产特别忙时吹芦笙或去谈情说爱。
拉祜族家庭中老人最受尊敬。《牡帕密帕》有这样一句话:“把享受让给比自己老的人,因为太阳、月亮是最老的人先看见的,最老的人是寨子里懂道理最多的人。”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出拉祜族尊敬老人的美德。平时家里有老人来了,青年就自觉地让座,请老人坐在火塘靠太阳出的方向,然后敬烟,接着烤茶,第一碗茶自己吃,第二碗敬给老人,意思是请老人放心。向老人敬烟、敬茶时,都要双手举过头,接的人也要双手去接,单手接被视为不懂礼貌。一个人在接受敬烟敬酒时,第一次获得敬给的烟酒,要转给在场比自己年纪更大的人,否则,以后这个人是不会受到大家尊敬的。老人坐着时,青年人不得从老人前面走过,要从背后走过。盛饭时要先盛给老人。老人吩咐事情时,要等老人吩咐完了才能回话。
视频 |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拉祜族民间史诗<牡帕密帕>》片段
祜族民间文学过去基本在人们的口头流传,没有文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广大民族文化工作者先后整理出版了《拉祜族民间文学集成》、《拉祜族民间诗歌集成》、《拉祜族民间故事》、《拉祜族苦聪人民间文学集成》、《拉祜族民间舞蹈》、《拉祜族谚语俗语语集》(拉祜文、汉文对译)、《拉祜族文学简史》(民间文学部分)等数百万字的民间文学资料和研究专著,为拉祜族文化史的研究积累了珍贵的资料。2013年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拍摄制作、出版发行《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拉祜族民间史诗<牡帕密帕>》,因为忠实反映拉祜族民间文学真实原貌,大力弘扬云南省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口传文化和传唱艺术,荣膺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 浏览 549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