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纵歌载舞祭献最大的“木代”

640.jpg

传说景颇族的祖先发源地在木转省腊崩(传说中的地名,景颇语),意为“天然平顶山”,据老人解释说,那是一个终年积雪,非常寒冷的地方。由于种种原因,景颇族较早时期从青藏高原一带,经过无数次的南迁,最终来到云南德宏地区定居。

历史上,景颇族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进行过英勇斗争,为捍卫祖国神圣领土完整和开发建设西南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

视频┃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景颇族原生音乐》片段

在盛大的目瑙纵歌节里或是庆丰收的日子里来到景颇山,会听到景颇老歌者在竹楼的火塘边,吟唱着悠扬动听的历史歌“目脑斋瓦”。这是景颇族的创世史诗,它描绘了景颇族是如何来的、又如何顽强地与变化无穷的大自然做斗争的美丽传说。

歌中吟唱到,天上有个太阳,太阳神有一对儿女,男的叫宁贯知能,女的叫木占威纯,他们是景颇族的始祖,有了他们就有了景颇族,正因为如此,景颇族被称之为太阳神的女儿。他们有个儿子叫做宁贯娃,他聪明智慧、勤劳勇敢、敢做敢为,太阳神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他用石锤猛敲大地,大地变得凸凹不平,凹下去的地方变成了平地,凸出的地方就成了大大小小高矮不平的群山。宁贯娃的传说,反映出景颇族先民的意志和精神,激发着景颇族子孙后代不畏困难,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他是景颇族的化身,世世代代鼓舞着景颇族人民。

视频┃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景颇族原生音乐》片段

也许是巍峨峻峭的景颇山,使景颇人练就了“山”一样的性格;也许是浓密苍翠的密林,赋予了景颇族聪明与智慧。景颇人从小就与大山和密林打交道,这造就了景颇族的勇敢、倔强、聪明、智慧。凡是到过景颇山的人,都会被景颇人那种特有的爽朗、粗犷、热情的性格所感染。景颇族朴实好客,乐于助人,象火塘中燃烧着烈火,使人感到无比的温暖。

景颇族主要使用景颇语和载瓦语两种语言。这两种语言都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自称景颇的人讲景颇语,属于景颇语支;自称载瓦的人讲载瓦语,属于缅语支;自称浪峨、勒期、波拉三个支系的人讲的话同属于缅语支。景颇族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瑰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景颇族历史上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因此,本民族的历史传说全凭口传。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由景颇族群众创作的在景颇族中广泛流传的口头文学,是景颇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民歌、情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谚语、儿歌、谜语等多种形式,而且内容包罗万象,十分丰富。主要有举行重要庆典时唱的《目瑙斋瓦》(《历史的歌》)、吃新米或庆丰收时唱的《目占》(《种庄稼歌》)、结婚时唱的《孔然斋瓦》(《结婚歌》)和人死后送魂时唱的《丧葬歌》等,在丰富多彩的景颇族民间文学中,这些作品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最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它广泛地反映了景颇族人民千百年来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生活风貌,表现和揭示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有着珍贵的文学欣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景颇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适应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创造了各具民族特色的景颇族原始宗教董萨文化,它是景颇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景颇族传统文化最具民族特色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始宗教董萨文化是景颇族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景颇族就是通过董萨文化的形式,从古至今,一代传授一代,促使景颇族的传统文化沿袭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景颇族原始宗教董萨文化是景颇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景颇族历史发展的见证。董萨文化作为原始文化的核心,对远古时代的景颇族先民生产生活等,以及思想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景颇族原始宗教董萨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景颇族传统文化资料,不仅对研究人类学、民族学、文学、语言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更是研究古代景颇族的活化石。

1.jpg

2.jpg

3.jpg

图片 | 景颇族各个支系的人们都把木脑纵歌奉为最神圣、最庄严的节日。

目瑙纵歌是景颇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又是景颇族隆重的歌舞盛会,同时也是景颇族最主要的节日。“目瑙”是景颇语,“纵歌”是载瓦语,意为“大伙跳舞”,是区域性较大的祭祀活动,是为祭献最大的天鬼“木代”而举行的最隆重仪式。“木代”是景颇族超自然信仰中最大的天神,代表着财富和幸福,能够给人予保佑,是从前山官家才拥有祭祀权力的神。祭祀“木代”的目瑙是山官显示威望和权势的象征,举行次数越多、规模越大,山官在百姓中的威望就愈高。过去,目瑙主要为祭祀、庆祝丰收、庆祝战争的胜利而举行。举行目脑时,山官统辖之下的村寨须筹集猪、牛等祭品进行供奉,牺牲和耗费十分巨大,因此祭祀“木代”的目脑并不普遍,一个山官辖区一般数年或数十年才举行一次。目脑以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形式呈现,内含祈求木代及其他诸神保佑辖区居民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意蕴。因此,山官举行目脑之际,百姓均踊跃参与。

1983年4月,目瑙纵歌被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确定为景颇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由州县或乡的人民政府组织,于每年的正月举办。节日期间,成千上万的景颇族男女身着盛装,从崇山峻岭、苍苍莽林中欢欢喜喜地汇集到举行目瑙纵歌盛会的广场。景颇族各个支系的人们都把木脑纵歌奉为最神圣、最庄严的节日,把参加目瑙纵歌盛会视为莫大的幸福和乐趣。

视频┃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景颇族原生音乐》片段

歌舞盛会目瑙纵歌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性,而且集中表现了景颇族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文化艺术特点,是研究景颇族社会历史、文化艺术以及民族学、民俗学的鲜活材料。目瑙纵歌是景颇族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是凝聚景颇族的一条精神纽带。它一般是在正月十五以后选双日举行,起舞时身着盛装的景颇族群众分男女列队,男子手持长刀,妇女执手帕或花扇等物,尾随两位身着长袍、头戴孔雀翎的长者“脑双”,踏着木鼓节奏,边歌边舞,歌声此起彼伏,不时鸣枪助兴,上万群众步伐整齐,翩翩起舞,称得上集体舞蹈中之最。

多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在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下,云南省民族研究艺术院、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当代先进的音像数字科技手段,拍摄制作、出版发行《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把上世纪收集和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系统编辑出版,有效保存部分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使一些业已消失的音乐品种得以“复活”。2018年,《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景颇族原生音乐》荣膺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

新中国成立以来,景颇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帮助下,采取直接过渡的方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如今,景颇族人民怀着丰收的喜悦,迈着大型歌舞盛会目瑙纵歌的步伐,景颇汉子长刀亮晃晃,景颇姑娘的银泡叮铛响,唱着奔放热情的“喔热热”的歌声,阔步向前。太阳神的女儿——景颇人未来的日子啊,就象攀枝花那样火红,象米酒那样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