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的直过故事:西双版纳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少数民族

微信图片_20200902145646.png

1.jpg

2.jpg

3.jpg

4.jpg

图片 |  依靠科研部门科技上山的支持,基诺族广泛种植经济作物,不仅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发展,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基诺族,生活在边疆深山里的一个“直过民族”,是云南8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他们只有几千人,还在滇南边陲基诺山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狩猎,刀耕火种,氏族部落由长老管理,穿的是树皮衣,住的是茅草屋,食物与财产实行平均分配,没有文字,靠刻木记事。

通过民族学者的调查识别,1979年6月6日,国务院正式将基诺族认定为中国第56个民族。从此,基诺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如今他们已经实现整族脱贫,正奋进在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新征程中。

视频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基诺族原生音乐》片段 

基诺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民族乡及四邻的勐旺、勐养、勐罕。勐腊县的勐仑、象明也有少量基诺族散居。

新中国成立前,基诺族的基本社会结构已经不是以血缘为单位,而是由不同的氏族共居所形成的地缘单位——农村公社。这里的每个村社,就是一个独立的村寨。村寨的疆界都有刻着刀枪状的木、石界标,界内的土地归村社公有,他人不得侵占。每个村寨都有两个以上的互通婚姻的氏族,而且有两个长老按传统习惯处理村社的行政、祭祀和生产等事,俨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天地。基诺山的土地,名义上属于西双版纳最高领主“召片领”所有,但他对于这一块世袭领地所有权的体现,只是每年派员去收取贡赋,摊派杂役,这并不影响基诺族对山区土地的实际占有和使用权。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萌芽性质的土地的私有、租佃、买卖关系开始出现,当时已有借贷、雇工和类似家内奴隶的“养子”,村寨成员内部有了贫富分化,富裕者称“搓果”,穷困者称“绕赤”,居中的叫“卖马亚”。极少数人就其经济地位而言是剥削者,但尚未形成一个脱离生产、以剥削奴隶或农民为生的阶级。在这里,劳动力的强弱同经济地位的穷富密切相关。比如,同是一个村社的头人,有的劳动力多就年年有余粮,因而具有放债的能力,而有的头人劳动力少或多病,就要缺衣少粮,不得不向人借贷或依靠亲友接济。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在多数村寨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村社或父系氏族共有制。

村寨的主要领导为“卓巴”(寨父或称老火头)、“卓色”(寨母或谓老基诺族菩萨、大斋),他们是村寨中两个古老氏族的长老,是村寨里享有最高威望的人。担任此职的唯一条件是年龄最大,而不是勇敢善战,经济富裕,能说会辩。即使他碌碌无为,甚至是个瞎子或哑巴,也得义不容辞地担任村寨长老的职位。他们去世之后,继承人也是同一氏族的最年长者。有些较大的村寨还按年龄安排好了继承者,“卓巴”的继承人称“巴努”, “卓色”的继承人叫“生努”,他们作为当权长老的助手,在“卓巴”、“卓色”没有去世前就要从事村寨的具体管理事务。长老的职能主要是主持村寨生产、生活和祭祀活动。譬如,每年播种前只有经过他执行的杀牲祭鬼仪式,并由其先撒几颗种后,全村才能播种;过年的日期也由他们决定。一旦长老家中独有的被村寨成员敬畏的大鼓、芒锣敲响时,便宣告了新年的开始,村社男女老幼齐至长老家歌舞作乐。

1950年勐养建立区政府后,基诺山归勐养管辖。1954年4月,共产党和政府派民族工作队进入基诺山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争取团结民族宗教上层人士、知名人士和疏通民族关系,发展生产。在政治上团结了广大群众,培养了一批民族工作的积极分子,保证了民主建政的顺利进行。党和政府针对基诺族社会特点,按照"团结、生产、进步"的工作方针,采取了不经过民主改革而采取发展其生产文化的办法,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得到了广大基诺族人民的欢迎和拥护,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1956年底,基诺山区普遍成立了换工互助组。1957年2月成立了“攸乐山区生产文化站”(基诺洛克生产文化站),协商选举出基诺族的站长和副站长,全基诺山36村寨,963户人家,5284人开始享受到民族平等和当家作主的权利。1958年攸乐山区生产文化站改称为基诺洛克区政府,隶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基诺族人民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981年基诺洛克公社将基诺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基诺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撤销基诺公社,代之以基诺山区公所,作为景洪县政府的派出机构。1988年初,基诺区改为基诺山基诺族民族乡,隶属景洪县,境内居住着基诺族、哈尼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 。

视频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基诺族原生音乐》片段

民国年间,国民政府曾在基诺乡巴亚寨办过一个学校,有2个教师,但因只有2名学生而无法办学。

1953年西双版纳州成立后基诺乡政府就着手兴办学校,1956年在巴亚寨,巴卡寨和巴来建立了3所小学,170名儿童走进学校,成为第一代基诺族学生。1957年在巴亚寨建立了基诺洛克中心小学。1960年基诺山小学发展到9所,在校生800多人。1962年基诺山有了首届高小毕业生19人。1981年基诺山开办了一所全寄宿制民族小学,边远村寨的儿童均有了入学的机会。1983年设立了一所初级中学,1996年基诺乡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1998年基本完成全民扫盲工作。到2003年,基诺山已有43所小学,1所初级中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毕业率为97.02%。基诺乡成为整个西双版纳州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民族乡 。

1957年,基诺山建立了卫生所,州人民政府派去了3名医务人员。他们在基诺山巡回医疗,为各村寨培训卫生员和接生员,积极发展和培养基诺族的民间草医。到1965年基诺山基本上建立了医疗卫生网点,并有了基诺族自己的医生和初级卫生人员。在70年代,建立了合作医疗卫生事业。各村寨办起了合作医疗室,有了能简单行医问药的赤脚医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诺山卫生所建盖了一所钢混结构的门诊大楼,设有中西医门诊室、妇科、外科手术室和30张病床。医务人员从建所时的2人增加到19人,在卫生所医生中,基诺族医生占70%。他们依靠现代的医疗手段及医疗技术,一举摘掉 "瘴疠之乡"的帽子。

2019年4月21日,云南省宣布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3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率先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这3个“直过民族”人口虽然只有数万,但虑及其历史自然文化等因素,今天能将其贫困发生率从几年前的24.25%拉低到2.42%,无疑是人类反贫困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一幕。这3个民族从温饱不足到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再一次体现出党心民心聚力之伟,和“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定之誓。

视频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基诺族原生音乐》片段

这样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直过民族,产生如此巨变绝非偶然。

1999年11月,国家民委和国务院扶贫办有关领导到基诺山乡调研,将基诺山乡列为扶贫综合开发示范乡。2000年4月,云南省政府在景洪召开现场办公会,确定对基诺山进行整体扶持,列入当地“两山”扶贫综合开发项目。同时,基诺山又被国家民委列为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扶贫综合开发试点。一场力度空前的扶贫攻坚战在基诺山乡打响。2005年,国家民委等五部委又制定出台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再次将基诺族列入扶持规划。2013年,云南省重点实施“3121”工程,又把基诺山乡作为示范点重点帮扶的乡镇。终于,基诺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山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时任基诺族乡党委书记王超曾通过微信朋友圈,表达了基诺山人的心声:“四十年来,基诺族有了自己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从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到出行很通畅、就医有保障,村寨里走出一批批大学生;茶叶、砂仁成了村民致富的商品;生活在绿水青山中的基诺族,讲述着一个个变化的故事,发展的故事,跨越的故事。基诺族正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5.jpg

6.jpg

7.jpg

图片 | 基诺山是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茶叶、砂仁、橡胶成为基诺乡的三大支柱产业。

基诺族被认定为一个民族之后,从中央到地方,从云南省到西双版纳州,各级政府部门还高度重视基诺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认定了基诺族的传统节日特懋克,投资近千万元建成了中国基诺族博物馆,使其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基诺族的民族歌舞、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也都获得了传承,认定了一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项目。在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下,云南省民族研究艺术院、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当代先进的音像数字科技手段,拍摄制作、出版发行《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基诺族原生音乐》,把上世纪收集和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人口较少民族基诺族原生音乐系统编辑出版,有效保存部分基诺族文化艺术。

2018年,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每三年才评选一次的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其第四届获奖名单,《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基诺族原生音乐》荣膺大奖 。同年,《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基诺族原生音乐》又斩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这个奖项当年全国只有30个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得。《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基诺族原生音乐》与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也是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成为云南出版界共同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