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十三集中、英文音像出版物《大理守艺人》
在大理洱海的源头、点苍山云弄峰背面,有一个闻名遐迩的白族古镇——凤羽。这里素有“文墨之乡”美誉,历史上是滇西“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中转站。相传镇名凤羽是因“凤毂于此,百鸟集吊,羽化而成”得名。凤羽至今还保存着白族民居聚落与白族典型建筑,如凤翔书院、凤羽武庙、镇蝗塔、镇江塔、留佛塔等,处处显示着风羽辉煌的历史。
这样一个古韵流芳的小镇,风光秀丽,数百年来号称滇西三大名乡之一。
著名的凤羽砚台就产自云南大理凤羽镇,它具有悠久的加工生产历史,自元末明初开始生产,至今已有400多年。凤羽砚台具有易于磨墨,光泽深沉、涵养水分、砚盖凝珠、有墨不腐、磨出墨汁流利铮亮等优点。
视频 | 《大理守艺人》凤羽砚台篇片段 图片 | 凤羽是个文化氛围浓郁的美丽小镇。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小小的凤羽镇就是因出产砚台而名气大振。相传在清朝顺治年间,洱源县凤羽村人杨必登在凤羽镇旁的鸟吊山北麓发现了凤羽砚砚石,并将其雕琢成砚台,作为贡品进贡。自此,凤羽砚台名声大振。
来自鸟吊山的凤羽砚石是制作砚台上好的特殊石料,其石质细腻、砚石黑色、条理顺直,有温润似“寿山”、细腻如“田黄”之称。其制作的砚台产品,在使用中冬不结霜、夏不蒸发、无异味、四季保水又易于研墨。凤羽砚台的取材非常讲究,一般都要用鸟吊山北麓的砚石。北麓背阴,砚石质地柔软、细腻、水分饱和度高,写出来的字有自然的光泽,历久不变。若在砚中倒上墨,然后合上砚盖,过几个月再打开,你会惊奇地发现墨汁竟然未干。做砚台的石料一般每年选两次,都在三四月间,每次开采之前,村民都要用公鸡来献祭山神。
图片 | 以鸟吊山墨石为砚石料的凤羽砚台温润细腻。
石料被选回家到成为砚台,还需要制作手艺人的多道工序。第一步是敲毛料。敲时心气必须平稳,轻重拿捏得当,否则就会造成浪费。之后是切割,这是整个制砚过程中唯一可以借助机械完成的一道工序。切割之后再用粗细沙石轮番打磨,然后进入粗雕、细雕和微雕工序。其中的微雕是最考人,手脚协调性不够好的人干不了这活。但要保证砚台的美观,这道工序最重要。
雕刻完毕,还要来一次打磨,然后是清洗、上油和包装。一方砚台,要经过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砚台虽小,却功力精深。
凤羽制砚工人手艺精湛,开发了八仙过海,龙凤呈祥、双凤朝阳、李白斗酒、二龙戏珠、唐诗取经、牧归砚、竹节砚、葡萄砚等30多个品种,其中“九龙”巨砚被1999年昆明世博园艺博览会作为珍品收藏。
视频 | 《大理守艺人》凤羽砚台篇片段
许多人在见到过凤羽九龙砚后,都被那黝黑的色彩、精湛的刀法和砚盖上九条呼之欲出的神龙惊艳,这也促使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大理凤羽,亲眼看看一个砚台的诞生过程,并亲身感受凤羽淳朴自然的人文气息。
经过400年的传统传承、再经过云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世昌(已故)、段臻然及大理州凤羽砚台项目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张跃堂等等民间艺人的现代发展,如今的风羽砚台已经驰名中外、品类不断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九龙砚” “龙凤呈祥”和“二龙抢宝”三个砚台作品被珍藏于昆明世博园展馆中国馆中,在国内各大城市的博览会时常都会出现它们的身影。杨世昌、段臻然、张跃堂的部分代表性作品已被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征集入藏。
凤羽砚台已然成为大理凤羽人的骄傲,它是展示凤羽古镇文化、塑造凤羽古镇形象的重要窗口。
视频 | 《大理守艺人》凤羽砚台篇片段
大理作为白族主要聚居地,是白族文化留存最完整的地方,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方面因独树一帜而名扬古今中外。这些手工技艺及手工实物是看得见的文化,而附着在技艺之上的文化则是无形的,包括技艺所涉及的风俗人文、语言、情感等等。实操的技艺可以传承,难的是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能够完整的将人文方面的民族文化保留下来。作为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集中英文非遗文化纪录片《大理守艺人》在历经三年的策划拍摄和精心制作后,终于面对大众。
《大理守艺人》以白族布扎、白族泥塑、传统手工造纸、凤羽砚台、鹤庆泥塑、鹤庆银器、甲马、剪纸、剑川白族土陶、剑川梅园石雕、剑川木雕、下关沱茶、彝族白依人火草布织造技艺13项民族手工技艺,在精彩荟萃的浓缩影像里,深入浅出地描摹和展示了大理作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的深厚积淀。
也正是因为这份历史的温度和蓄积着文化的能量,思想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出版价值和重大文化积累价值于一身的大理手艺人,成为了大理守艺人。
点击购买《大理守艺人》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
图片 |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十三集中、英文音像出版物《大理守艺人》。
- 浏览 6190 次